十一在家,天天與電子產品為伴,一起來了解下令人聞風色變的——藍光。
當我們結束了一天,躺在床上與朋友微信互道晚安後,很多人並不會立馬睡覺,而是關燈開啟屬於自己的夜生活:追劇、刷微博朋友圈、逛購物網站……在平板、電腦和手機的無縫對接中,伴隨而來的是無孔不入的藍光。
夜間藍光輻射,不少人早有耳聞,甚至聞「藍」色變,那麼藍光究竟是怎麼回事?市面上的防藍光眼鏡靠不靠譜?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防藍光誤區?
藍光是怎麼回事?
天然的可見光源是太陽。可見光由七種顏色不一的光組成,即紅、橙、黃、綠、靛、藍、紫。顏色不同,波長也不同:波長最長的是紅色光,最短的是紫色光。
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就越強。我們日常所說的藍光實際上包含了一部分紫光,波長大約在400-500nm之間。
與自然光不同的是,LED燈的本質是發光二極體,只能發出單色光。要想得到白光,就必須首先讓LED晶片發出波長為465nm的高能量的藍光,然後激發螢光粉發出黃光,兩種顏色的光再混成白色的光。
我們打一個比方,藍光是「母親」,而黃光是「兒子」,很多廠家為了提高LED的亮度,直接提高藍光的強度,這樣黃光也會相應增加,因此,就有所謂專家鼓吹「藍光過量產生危害」的問題。
藍光是十惡不赦嗎?
藍光雖然是短波、能量高的光,但並不都是有害的。真正有害的是400到450nm以內的藍光,而480到500納米之間的藍光有一種調整生物節律的作用,睡眠、情緒、記憶力等都與之相關,對人體反而是有益的。
有部分醫學文獻顯示(注意是部分),藍光會造成視網膜以及眼底黃斑的損傷。
人眼想看清東西必須仰仗眼內的黃斑,這是眼底最重要的感光部分,同時也是感光最敏銳的地方。當雷射、強光直射眼睛,很可能引起黃斑結構損傷,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強光引起的黃斑變性很可怕,但目前臨床上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藍光對眼睛造成損傷,強光≠日常生活中的藍光。
實際上,自然界中本身便充滿了藍光,比方說天空就是藍色的,它要真有劇毒,人類和動物們早就瞎了。
所以,藍光對於視網膜的損傷在於大量的暴露和長久的積累。
光線進入視網膜,視網膜開始捕獲光粒子以發揮感光功能。長此積累,又因為藍光所攜帶的能量較大,捕獲過量藍光光粒子的視網膜細胞就開始死亡,從而造成視網膜損傷。
而且,我們的眼睛也進化出很多保護機制,使其免受藍光的損傷,比如眯眼、瞳孔收縮、視網膜黃斑所含的葉黃素、視網膜自身的抗氧化修復機制等。而且經過科學檢測,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藍光是自然光線中藍光強度的幾百分之一。也就是說,只要不是每天大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例如每天超過8~10小時),藍光是不會對眼睛造成明顯損害的。
防藍光眼鏡靠不靠譜?
我們可能也聽過一些說法:電子屏幕會產生藍光,接觸過多的藍光可能會導致乾眼病,視疲勞,睡眠周期紊亂以及眼底黃斑變性等一系列的眼部問題,聽起來很嚇人。
聽說現在有一種防藍光眼鏡,可以避免這些危害,這是真的嗎?防藍光眼鏡有必要買嗎?
如果本身眼睛有黃斑疾病,比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黃斑裂孔、糖尿病性眼底病,可以考慮戴防藍光眼鏡,保護眼底。
對於長時間面對屏幕的工作者,為了避免藍光能量累計導致眼傷的問題,應對藍光採取保護措施,配戴防藍光眼鏡。也可考慮選擇購買防藍光平光鏡片中的夾片,將鏡片直接夾在近視眼鏡上,能緩解視覺疲勞和色差。
防藍光眼鏡片底色偏黃,這種明顯的色偏會導致比較嚴重的視疲勞,所有不能盲目地戴防藍光眼鏡。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防藍光眼鏡存在魚目混珠的現象,甚至有些防藍光眼鏡為了追求高的防藍光效果,鏡片出現嚴重的色差問題,有的則是沒有任何防藍光效果的眼鏡。一般好的防藍光眼鏡,是適度減少藍光的,藍光阻隔率在60%~70%為宜。
美國眼科學會(AAO)聲明至今為止並未認為需要額外使用防藍光眼鏡進行防護:
1.電腦設備發出的藍光不會導致眼病的發生。雖然過度在藍光和紫外光下暴露會引起眼部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升高,但是,從電腦屏幕發出的少量藍光並沒有證據證明傷害眼睛。
2.防藍光眼鏡不會改善睡眠。只需要減少屏幕的使用時間,以及將設備設置為夜間模式「night mode」。
3.電子設備藍光不會導致視疲勞。電子設備導致的視疲勞與我們如何正確使用電子設備有關,與其發出的藍光無關。
常見的藍光誤區有哪些?
01
防藍光眼鏡能預防近視
至於不少商家宣傳的防藍光眼鏡能預防近視,更是子虛烏有。
近視的原理是眼睛的前後軸(眼軸)變長,使得光線不能聚焦在視網膜之上,最後打到視網膜上的景象就不再是精準成像,變得模糊了。
藍光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的是我們眼睛的感光系統(這僅僅是指長時間接觸高強度藍光,跟看看電視看看電腦沒多大關係),並不會改變眼軸長度,所以防藍光眼鏡對改善、防止近視並沒有用。
02
防藍光眼霜對眼睛有益
藍光作為可見光中波長最接近紫外線的光波,其造成的光老化損傷也是僅次於紫外線的,因此,不少商家抓住了「噱頭」,大肆鼓吹「防藍光眼霜」。
然而,市面上沒有任何一種已知的成分是可以針對性吸收或者反射藍光的,商家宣傳的「防藍光」,其實都是一些已知的防曬成分,比如二氧化鈦、氧化鋅等,或者各種很常用的抗氧化劑。
從原理上講,所謂防藍光眼霜沒法阻止藍光進入眼睛和周邊的皮膚,更多地,不過是商家鼓吹的一個風口罷了。
03
護眼模式下手機可以盡情地玩耍了
如何玩手機不傷眼?大家都會說手機調成護眼模式,也叫低藍光模式。
有實驗發現,手機開啟護眼模式能降低屏幕藍光輻射比約40%,有抑制屏幕有害藍光的作用。然而屏幕色溫過高導致色彩偏黃,而不少廠商又在這一模式下令屏幕變暗,兩者疊加導致護眼模式下用戶的閱讀體驗嚴重下降,容易導致視疲勞。
因此,護眼模式下盡情暢玩,不僅累眼還容易誘發或加重近視。
看電子屏幕久了出現的眼睛症狀,和藍光並沒有關係,也沒有必要因此而購買防藍光產品。其實,危害我們眼睛的不只有藍光,真正的頭號敵人是玩手機用眼過度。
不信,請看下麵條新聞,一位20歲女生因熬夜刷手機而險些失明,必須要做角膜移植,才能恢復視力。
因此,我們在擔憂所謂藍光的時候,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勞逸結合,畢竟一雙清澈透亮的眼睛是直達心靈的窗戶。
原標題:《手機屏幕「藍光」真的是十惡不赦嗎,這些「防藍」誤區你中了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