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logic」之中譯名考:意譯到音譯的回歸

2020-12-02 南開大學新聞網

  作者:李帥 董雲峰

  「logic」自明清之際傳入中國,就陷入了音譯與意譯的困境。據研究中國現代邏輯史的學者統計,從20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前的近30年間,我國學者所著的邏輯學著作達80餘種。其中,80%的著作名為「論理學」,其餘的20%則多冠以「理則學」「名理學」名稱,只有極少數幾部書名帶有「邏輯」字樣。新中國成立後,學界開始形成普遍共識,只採用「邏輯」作為「logic」的約定譯名。

  「logic」譯名流變

  「logic」在歷史上有諸多譯法,如名理、名理探、辯學、名學等。這裡,我們介紹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幾種譯名。

  一曰名學。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自幼接受傳統儒家教育,他在翻譯「logic」一詞時採取了最保守的譯法,希望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流派對接起來。中國古代邏輯學發端於名實之爭,先秦名辯思潮促進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所以,嚴復傾向於將「logic」譯為名學。嚴復大力提倡歸納邏輯,把「黜偽而崇真」的科學方法視作西學的命脈。同時,嚴復還肯定中國古代存在著豐富的邏輯思想,認為「夫名學為術,吾國秦前,必已有之」。他在譯介西方邏輯相關語詞時,只要他認為基本相符的,就採用中國邏輯思想中已有的術語。嚴復之後,一般用「名學」指代中國古代邏輯學,如胡適1922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英文標題即為「A Sdual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中國古代邏輯史的發展》),他在英文標題下面赫然列著幾個繁體漢字:先秦名學史。

  二曰理則學。理則學譯名最早由孫中山提出。他曾指出,「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作者於此,蓋欲有所商榷也。凡稍涉獵乎邏輯者,莫不知此為諸學諸事之規則,為思想行為之門徑也。人類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矣,而中國則至今尚未有其名。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孫中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自不待言,其後理則學譯法開始通行起來。1932年,陳大齊著《理則學大意》,這是中國第一部以「理則學」命名的著作。

  三曰論理學。梁啓超等人使用「論理」或「論理學」指稱「logic」,直接採用「邏輯」日文譯名的漢字字形而成。日文中的「論理」或「論理學」最初是英文推理之學(science of reasoning)的外來翻譯詞,較為偏重強調邏輯命題的分析。梁啓超在《墨子之論理學》中明確提到影響此時譯名轉變的外在因素:「『logic』之原語,前明李之藻譯為名理。近侯官嚴氏譯為名學。此實用九流『名家』之舊名。惟與原語意,似有所未盡,今從東譯通行語,作論理學,其本學中之術語。吾中國將來之學界,必與日本學界有密切之關係。故今勿寧多採之。免使與方來之譯本生參差也」。1902年,留日學生田吳炤翻譯的日本學者十時彌的《論理學綱要》一書,是第一部用「論理學」來表示邏輯學的著作。1930年,王章煥編寫的《論理學大全》以本論和附錄形式將西方傳統邏輯、中國古代名辯學和印度因明學集中在一部著作中加以論述,開風氣之先。

  四曰邏輯學。嚴復在1903年譯自密爾的《穆勒名學》一書中,第一次使用「邏輯」作為「logic」的英譯。但是,在《穆勒名學》的第一個註解中,嚴複寫到:「邏輯最初譯本為固陋所及見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譯,今日稅務司譯有《辯學啟蒙》,皆不是本學之深之相副。必求甚近,姑以名學譯之」。可見,嚴復雖然第一次間接指出了我們現在所通用的「邏輯」稱謂,但他似乎不太滿意這種譯法,只將其作為一般的口語性表達,而非學理概念。章士釗1917年寫就的《邏輯指要》是中國第一部以「邏輯」命名的著作。奧圖爾(G.Barry.O Toole)著,英千裡譯的《邏輯學》是中國第一部以「邏輯學」命名的著作。

  「logic」:意譯與音譯

  「logic」一詞之音譯、意譯的對壘從其於明清之際傳入中國便已開始。耶穌會士艾儒略(Giulio Aleni)在《西學凡》中將邏輯刻畫為「辨是非之法」。由於缺乏中文對等名詞,他便採用音譯法,把「logic」譯為「落日加」或「絡日伽」,並對於這個譯名下了一個粗略的定義,即「明辯之道」。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也碰到翻譯「logic」一詞的困難,在《亞里斯多德傳》一書中,他將「logic」意譯詞「辨駁之理」和音譯詞「羅吉格」並列使用。此後的譯著者大都試圖從漢語文化中選用「logic」的對等詞,同時也新出現了一些音譯詞,主要有「錄集克」「路際」「牢記伽」「牢輯科」「落及」等。這些不同時期出現的音譯譯名反映了「logic」在漢語文化中譯介之困難。

  章士釗不滿「logic」雜多且變動的意譯,第一次正式明確提出用音譯代替意譯。在《論翻譯名義》一文中,章氏以「邏輯」一詞為例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意譯詞無法精確表達原詞所蘊含的觀點,「名學」一詞至多只能表示出亞里斯多德或傳統的邏輯,卻不能指稱培根以來現代邏輯概念。「辯學」和「論理學」衍生自「推理」這一概念,存有同樣的缺陷,所以也只能表達「提達(即演繹)邏輯之一部」。

  章士釗提倡所謂意義中立的音譯詞,在學界引起廣泛反響。讀者們或要求他提出更多因意譯詞產生誤解的例證,或要求提示如何從古經典中找出「邏輯」這個複合詞的原始意涵。也有論者對章士釗的論點提出了質疑,如張禮軒認為,音譯方式應保留在對人名地名或是全新事物的翻譯上,其餘還是使用意譯詞較佳。首先,意譯詞可以為閱讀者提供直接,即便是模糊地理解字詞意義的可能。其次,唯有意譯詞才能維持中文譯名和外文原詞語意之間的關係。最後,如果嚴格遵守章士釗的規則,所有無法找到意義完全相符的中文詞彙都使用音譯詞,則中國語言中「無意義」的詞彙和單字必會急劇增加。

  由於中西文化客觀上存在較大差別,從「logic」開始引入中國時,中西雙方的譯著者都遇到了翻譯上的困難。在很長一段時期裡,西方邏輯學著作的譯著者雖然大多採用意譯的方法譯介西方邏輯學,但一般都不能準確傳達西方邏輯思想的真實意蘊。在這樣的情形下,採用音譯法以確定一個沒有爭議的學科譯名是學術共同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邏輯」作為「logic」的最終接受樣態

  誠如著名中國邏輯史專家崔清田所言,伴隨著「logic」漢譯的論爭,其漢譯譯名的變化體現了西方理論語詞在中國歷史文化語境下所產生的極具創生性的流變。縱觀「logic」的中國之旅,這一西方理論術語在漢語文化中的傳播與接受過程,實際上也是它與中國文化思想不斷接觸、反覆碰撞與交融,不斷衍生出新的含義,並實現它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就翻譯而言,所謂「logic」在漢語中的對等詞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意譯的方式行不通。

  「logic」最終以「邏輯」之名確定下來,一方面表明該詞作為一個文化信息極為厚重的理論術語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被異質文化所準確理解和接受的困難。另一方面也體現著「logic」在中國走出它一開始所陷入的意譯與音譯的困境,實現音譯回歸的曲折歷程。意譯法爭議較大,所譯名稱繁多,諸派難以達成共識,但是前輩學者探索較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他們希望通過譯名勾連出東西方文化的某些相通之處。邏輯先行者們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強烈的文化自信,試圖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沒有一味地厚彼薄己。音譯法的優勢體現在凝聚學術共同體之力量上,最大程度上消除分歧,「邏輯」譯名的確立有效促成了這種共識的形成。該譯名將形式邏輯以及非形式邏輯都囊括在內,各派邏輯門類的學者,都能夠在「邏輯」的名義下自由通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代歸納邏輯的新發展、理論前沿與應用研究」(15ZDB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哲學院;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http://www.cssn.cn/zx/bwyc/201901/t20190115_4810777.shtml

相關焦點

  • 我的世界:若把mc變回英文,再「音譯」一遍,會發生啥搞笑的事情?
    長久以來《我的世界》中文翻譯分為兩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意譯;例如苦力怕而若採用美式的音譯殭屍就不叫殭屍了,而叫「讓比」!打殭屍就變成大讓比! 關於殭屍的翻譯有個小故事:殭屍是中國特有的「怪物」,死人因某種靈異現象而可以行動,但本質還是死人。所以在英文是沒有對應的單詞的,後來Corpse(屍體)引申為了殭屍。或者直接用JiangShi來表述。
  • 翻譯學專家批《超能陸戰隊》譯名誤導觀眾:該片與陸戰隊無關
    電影的譯名是電影的標籤,它應該具有對於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對故事情節的高度濃縮和對電影主題的高度提煉。好的譯名,能夠吸引觀眾,具有強烈的廣告效果。電影譯名的優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電影的傳播。       一般來說,外國電影名稱的翻譯大致可以分為直譯、音譯、意譯、音譯兼意譯等方法。
  • 《永恆的記憶》專欄 · 下篇·第二章 X線詞源及中文譯名的演變
    其中文譯名從早期的混亂繁多,逐漸基本統一。了解這個過程,有利於更好地理解X線在中國的傳播和應用歷史。 一、X線(X-ray)傳入中國及其中文譯名情況1895年底X線發現後,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 X是詞綴,它的中文譯名有三種,一是音譯,例如曷格司(1897)、愛革斯(1898)、愛克司(1899)、愛克斯(1930)、厄克斯(1936)。二是意譯,例如天(天光1897)、透骨(透骨電光1898)、透物(透物電光(1898)、通物(通物電光和通物光1899)。
  • 港式譯名,只有看懂了才會感嘆漢語的神奇
    除了以前留下的一些約定成俗的譯名,內地開始使用統一的漢字進行更加標準化的翻譯,走向規範化。當時具體到人名的翻譯,則由新華社譯名室制定, 遵從較為嚴格的一個音節一個音的音譯法,慎用意譯原則。也就是說,這種譯名一出來,我們基本就能猜到名字所屬之人為外國人,甚至具體到哪國人。但在港臺地區,情況也有所不同。除了翻譯得比較狂放以外,其另外的一個特點的就是傾向於用中國的姓和名來翻譯洋名。而這些漢化譯名,就具有非常強的迷惑性。
  • 【中國科學報】百餘院士籤名「抵制迷信」公開信引社會關注
    9月24日,一封由百餘名院士聯合籤名的公開信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百餘院士」、「抵制迷信」、「回歸科學」一時成為網絡熱詞。  這封名為《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致全國知識界的公開信》一經發表,隨即成為輿論焦點。中央廣播電臺在24日早間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對公開信內容進行了重點播報。
  • 英媒:音譯已過時 外企越來越重視公司中文譯名內在含義
    中國日報網12月8日電 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7日報導,今年10月份,麥當勞將其中國店面主要股權賣給中國財團後,其在中國的註冊名也改為「金拱門」。不過,這個名字招來一片嘲笑和「吐槽」。在微博上,一些網友認為,這個名字聽上去既老土又難聽,還有人認為,這聽上去像是家具店的名字。這家快餐連鎖企業馬上向消費者澄清說,麥當勞餐廳還將繼續使用原來的名稱。
  • 2014黑龍江公務員行測備考:音譯之詞的中文之意
    羅曼蒂克是英語單詞「romantic」直接音譯過來的說法,與中文浪漫同意,博客是英文單詞「blogger」音譯而來,意同中文網絡日誌,故選A。   2008-福建秋季-83題.伊妹兒∶電子郵件   A.算帳∶結帳 B.引擎∶發動機   C.炒魷魚∶解僱 D.可可∶巧克力   【華圖解析】B。
  • 經典日漫各種譯名,這次我支持英文譯名
    大家好,這裡是老鹹魚 上一期分享了《鬼滅之刃》的中英譯名,這一次就不再廢話直接進入主題,帶來動漫的「中英譯名大比拼」。 第二期《乾物妹!小埋》這個譯名,還有臺譯版的《我家有個魚乾妹》,和香港翻譯版的《乾物妹》這些譯名。
  • 國外經典遊戲譯名
    雖然其中許多譯名令人大跌眼鏡,甚至不忍直視,但也不乏優秀且極具創意的譯名,為遊戲畫龍點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這位@青山水田網友整理出的遊戲不同譯名,有些還真是感覺打開的方式不對呢!原名:CALL OF THE DUTY  大陸譯名:使命召喚  臺灣譯名:決勝時刻  在中文名稱的翻譯上,大陸採取的是直譯,而臺灣則是一如既往地自顧自把遊戲給意譯得雲裡霧裡。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25日從中國天文學會了解到,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發布。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王燦發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報》應加大理論信息、學術信息、思想信息的傳播力度,長線與短線相結合,熱點與冷點相結合,重大理論與學科相結合,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相結合。版面上力求清新、大氣、簡約。要高度重視選題策劃。以版面定文章,以文章定標題。
  • 遊戲角色名如果採取「意譯」,會是什麼畫風?
    你沒能反應過來,其實只是因為上文中所有的人名都被意譯了。其實外國人和中國人一樣,在為孩子起名或為作品人物命名時,也會考慮每個字詞的本意和寓意。將人名音譯出來,當然是最符合標準的做法,但難免損失了名字背後的意涵。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何祚庥告訴《中國科學報》,「你們如果到了何園。那裡有一張國共聯合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照片。照片上有多位名人,其中有一位是何世楨,還有一位是毛澤東。」解放後何祚庥專程去看望六伯父,這位昔日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開始願意與他討論共產黨的理論。時至今日,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無比微妙的歷史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