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放射學發展史的歷史追憶
X線(X-ray),也稱X射線,在電磁波譜中的波長約為2~0.006納米,是一種穿透力很強的電磁波,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醫學、物理學等領域。圍繞X線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與研究逐漸形成了一門專業科學——醫學影像學。近30年來,CT、MRI、超聲和核素顯像設備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檢查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影像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髮展成為集形態、功能、代謝改變為一體的綜合診斷體系,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技術如心臟和腦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學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學在不斷湧現,醫學影像學的範疇在不斷發展和擴大。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這種特殊的射線,將它命名為X線,因其是該射線的發現者,故該射線也稱為倫琴射線(Roentgen ray,也作Röntgen ray)。由於發現X線,1901年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X線的發現和研究,對20世紀的物理學和醫學以至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為諸多科學領域提供了一種極其重要的研究手段,逐漸為大眾所熟知。其中文譯名從早期的混亂繁多,逐漸基本統一。了解這個過程,有利於更好地理解X線在中國的傳播和應用歷史。
一、X線(X-ray)傳入中國及其中文譯名情況
1895年底X線發現後,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時隔僅3個多月,上海《萬國公報》1896年3月第86冊上的「泰西新政備考/光學新奇」中即向國人介紹了X線這一發現,其內容如下:
「泰西博士之講性理者,恆講格物之實學,非如宋儒之純蹈虛機也。今有專究光學之博士曰朗得根,能使光透過木質及人畜之皮肉,略如玻璃透光之類(透光者不止玻璃,故加類字以括之)。玻璃透光,故儲物於玻璃匣而以攝影鏡照之(俗呼為拍小照),見物不見玻璃也,今木及皮肉亦然,其骨影直達於紙(以木為棺亦可照見死人之骨,故但曰骨),蓋骨類之物不能透光也,金類之物亦不能透。博士以一木匣閉置銅模於內,照以攝影鏡,模形畢露,又照人手足,只見骨而不見肉,誠不愧朗得根三字之姓(按凡稱西人者皆姓也,名皆不傳)。遂以其法傳入奧都維也納,經諸博士驗之下,以為與醫理大有關係,假如人身染有暗疾或金刃入肉,皆可昭晰無遺。惟今尚未能詳究,且亦不知光之何自來也。」
此文僅能看到對X線的一些特性的介紹及將發現者譯名為「朗得根」,未提到X線的命名。此後《萬國公報》1896年7月第90冊及《時務報》1896年8月19日第2冊上也出現了2篇有關X線的報導,但都未涉及X線的命名。
1897年2月22日《時務報》第18冊的「電光攝影奇觀」一文中敘述道:「凡目不能見之物,用勞忒根光帶攝影新法,即能照出影像」。其中的「勞忒根光」是漢語中第一個出現的X線詞族詞語。是目前我們能夠查到的最早涉及X線命名的漢語報導。此後,報刊和書籍有17次介紹X線及其功能。由於當時沒有統一命名,所以這一階段沿用的命名較為雜亂,有音譯的如勞忒根光(上海《時務報》18冊,1897)、曷格司射光(上海《時務報》38冊。1897)、任得根光(《續西國近事》,1897)、郎脫僅電光(《格致新報》3冊,1898)、X線(《光學揭要》(二版),1898)、然根光(光學揭要》(二版),1898)、X光(澳門《知新報》,1899)、愛克司光(《通物電光》,1899);有意譯的如天光、透骨電光、透物電光、通物光等;還有象形命名的如乂光、乂光線、義光等。後來,X線的命名逐漸集中,主要有X射線、X光、X線、愛克斯光、愛克斯射線、倫琴射線。其中X線出現最早,1898年出版的《光學揭要》(二版)一書最後的「光學附」部分出現了此詞。1899年10月5日《知新報》出現了「X光」。X光、X線是今天漢語中比較常見的字母詞,也是出現較早的字母詞。從1895年X射線發現到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新公布《物理學名詞》,經過60餘年的發展,漢語X射線詞族的X射線、X線、X光、愛克斯光、愛克斯射線、倫琴射線等名稱基本確定和穩定下來。
二、各種中文譯名的演變
X線詞族詞語譯自英語X-ray和Roentgen ray。X-ray,這兩個名稱的主要不同是Ray的詞綴。中文譯名可以分三部分,一是詞根ray的譯名;二是詞綴X的譯名,三是詞綴Roentgen的譯名。翻譯方法則有音譯、意譯和形譯三種。
因為ray是本質,在中文詞中它是詞根,所以Ray的翻譯類型只有一種,意譯。有的譯為「光」,例如勞忒根光(上海《時務報》18冊,1897),然根光(《光學揭要》(二版),1898)、X光(澳門《知新報》,1899)、愛克司光(《通物電光》,1899);天光(《續西國近事》,1897);有的譯為「電光」,例如郎脫僅電光(《格致新報》3冊,1898),「透骨電光」和「透物電光」(《格致新報》1898年4月到7月多篇短文)「通物電光」( 《通物電光》1899年江南製造局出版)等;有的譯為射光,例如曷格司射光(上海《時務報》38冊。1897);有的譯為光線,例如乂光線(《知新報》「考求照骨」1897、「盧賤光學」1899),X光線(《新名詞辭典》1953);有的譯為射線,例如X射線(《物理學名詞彙》1932年1月、《物理學名詞》1934年8月、《X射線》1935年6月、《物理學名詞》1953);有的直接譯為線,例如X線(《光學揭要》二版,1898、《醫學辭彙》,1908、《自然科學辭典》1934、《X線診斷學》,1961、《X線診斷學》1978年、《醫學影像學》2010年第二版)等等。
X是詞綴,它的中文譯名有三種,一是音譯,例如曷格司(1897)、愛革斯(1898)、愛克司(1899)、愛克斯(1930)、厄克斯(1936)。二是意譯,例如天(天光1897)、透骨(透骨電光1898)、透物(透物電光(1898)、通物(通物電光和通物光1899)。三是形譯, 早期翻譯X-ray由於當時字母的使用比較罕見,因此極力避免採用直接借用的方法,儘可能採用書寫形式類似的漢字替代,先後用「乂、義」替代「X」,例如乂光和乂光線(1897)、義光(1897)、義光線(1899),進入二十世紀後,由於直接用字母的譯名逐漸被大家接受,基本上沒有文獻再採用形譯了。沿革到現在,則不再用中文譯名,而是直接用字母,例如X射線、X光、X線。
Roentgen 雖然與X一樣是詞綴,由於是人名,所以中文譯名只有音譯一種方式,但名稱眾多。例如勞忒根(1897)、任得根(1897)、郎脫僅(1898)、然(1898)、林達根(1903)、倫根(1906)、羅脫琴(1916)、欒敬(1928)、欒琴(1933)、倫琴(1934)、任根(1935)。20世紀50年代後,基本上採用了「倫琴」。
現在的X ray的中文譯名,在物理學界採用的基本上是「X射線」,而在醫學界則基本上採用「X線」,有時候對這一類機器稱為「X光機」。很少再用Roentgen ray的中文譯名了。
三、X線(X-ray)在醫學領域中的中文譯名沿革
自20世紀以來,我國先後引進了多臺X光機器,1900年左右溥儀就曾經在皇宮內接受X線攝影檢查。1911年,廣州博濟醫院英藉醫師康特(H.B.Kent)向河北省中華醫院(現開灤醫院)捐贈了一部X光機。同年,杭州廣濟醫院開始裝備發電機、X光機,建立X光室。1915年,上海滬江醫院首先在上海應用X光機。1917年,浙江省慈谿縣保黎醫院董事會通過美國慎昌洋行以銀元4369枚購買X光機一臺,1918年,紹興福康醫院配置了X光機。1919年,浙江慈谿縣保黎醫院正式啟用由我國國人出資購買的X光機;1920年,北京協和醫院購置X線治療機;1921年協和醫院成立我國第一個放射科。可惜我們沒有檢索到這個時期文獻中關於X-ray的確切中文譯名。
目前能夠檢索到的醫學雜誌中首先出現X-Ray中文譯名的是齊魯醫刊(1922,2:29);艾禮士 孟合理譯的「X光之應用」,用的是「X光」。
二三十年代的«中華醫學雜誌»,出現的中文譯名大部分是「愛克司光」,例如:俞風賓《愛克司光檢查肺病之研究》(《中華醫學雜誌》1923,9:163);俞風賓《肺結核診察中愛克司光之助力》(《中華醫學雜誌》1924, 10:5);錢慕韓《肺結核之愛克司光診斷》(《中華醫學雜誌》 1937,23:343)。
1932年10月4日,中華醫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學術大會分生理學組(中國生理學會)、皮膚性病組、放射學組、病理組與中國細菌學會聯席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共宣讀論文34篇。其中大會日程上關於放射學論文的記載的X線的中文譯名為「愛克斯光」。
1933年出版的《X光線引階》[蘇達立(Stephen D.Sturtan)、 傳維德著]是國內首次出版發行的漢語的放射學書藉,X-ray的中文譯名為「X光線」。
1936年4月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大會在上海舉行,《中華醫學雜誌》第23卷第5期刊登了在此次會議上發言的論文,其中752頁的汪紹訓和謝志光的論文「肺蛭的X光檢查」譯文,將X-ray譯為「X光」。另一篇論文(第755頁)「早期肺結核症之經濟檢查法」中也將X-ray譯為「X光」。
1939年9月中華醫學會上海支會主辦小兒科與X光線學演講會,把X-ray 譯為X光線。
1940年之後一段時期,《中華醫學雜誌》用的中文譯名用的是「X光」。例如:鄒仲等「國人心臟及主動脈之X光測量」(《中華醫學雜誌》,1940,26:36)、鄒仲《腦瘤之X光診斷》(《中華醫學雜誌》,1949,35:183)。
其它醫學雜誌的中文譯名則不統一,有:「X線」(孫長儒:「X線學述略」[《同濟醫學》,1931,1(1):83 與1931,1(2):63];「X光」(過晉源:「X光是診斷肺結核的利器」,《大眾醫學》,1949, 2:55);「愛克斯光線」(李生光:《愛克斯光線檢查肺結核診斷之意義》(《中山醫報》,1949,4:33)。
1944年榮獨山在《中華醫學雜誌》[重慶版,1944,29(4)335]發表中文論文「橫隔膜之愛克司光研究」,則把x-ray 譯為「愛克司光」。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醫學雜誌的X-ray中文譯名也不甚統一,有:「X光」(左立梁:「X光對診斷成人肺結核之價值」,《西南醫學》1950,1:49;羅明英「對X光影片失敗原回及補救辦法的幾點探討》,《東北醫學雜誌》1950, 2:169-172)等。也有「X線」,如朱燁《X光線縮影檢查法》(《防癆通訊》,1950, 3:17);馮亮《頭顱骨骨折之X線診斷》(《外科學報》);劉玉清《心臟X線記波攝影的原理與臨床應用》(《中華內科雜誌》,1953, 3:185-188)等;當時醫用放射學的中文著作中多為X光與X線,例如1950年,蘇達立(Stephen D.Sturtan)、徐行敏著《X光學手冊》(即《X光線引階》的第二版,書名更改,著者之一也換為徐行敏,上海新醫書店1950年出版)中文譯名為「X光」。我國最早的放射學敎科書《X光診斷學》(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敎育處編,東北醫學圖書出版社1951年出版)也譯為「X光「。《心臟病X線診斷學》(林浚哲著,中國科學公司1951年出版 )以及我國早期另一部相當流行的放射學敎科書《實用X線診斷學》(黃震泰主編,商務印書館1952年出版)中Xray的中文譯名為「X線」。《X射線胸部透視學》(裘敏薌著,華東醫務生活1951年出版),則譯為X射線。
1953年第一期《中華放射學雜誌》的論文中,均將X-ray譯為「X線」。1956年7月23日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在北京召開,同時舉行「第一次放射學會全國學術會議」,宣讀的放射學論文中X-ray的中文譯名也均為「X線」。此後的放射學專科雜誌中,中文譯名均採用了「X線」。
一直到現在,不僅放射學專科雜誌、放射學專著大學及中專放射學教材,各种放射學的培訓班和學習班的名稱中X-ray的中文譯名均採用了「X線」。例如榮獨山、汪紹訓、胡懋華主編的《X線診斷學》(1961年);吳恩惠編著的《顱腦X線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年出版);1975年劉玉清主編的《臨床心臟X線診斷學》(1981年出版); 1979年出版的醫學院校教科書《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X線診斷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全國中等衛生學校試用教材《X 線診斷學》(山東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醫學影像學》(金徵宇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等。
四、X線(X-ray)在醫學領域中應用的延伸及其中文譯名的變化
隨著X線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延伸,英文詞彙隨之而增多,其中文譯名也隨之豐富,但是基本上都是採用了意譯,不再採用音譯或形譯。
Fluoroscopy,是X線穿過人體後不投射在膠片上,而是投射到螢光板上不經過顯影和定影過程直接顯影,可以進行動態觀察。中文譯名「透視」既確切又形象,「透」表明X線穿過人體,「視」表示直視,即直接動態觀察。非常容易被人理解。
Graphy是醫用放射技術方面最常用的詞根,原意為「照相術」,在放射專業內目前基本上譯成「攝影術」,加上不同的詞綴則表示不同的意義。例如:加上radio(放射),radiography就譯為「X線攝影術」,加上mammo(乳腺),mammography就是「乳腺攝影術」,加上tomo(層面),tomography就是「斷層攝影術」。在管腔內注入對比劑使其顯影的X線攝影技術中,由於只是充盈對比劑的管腔本身顯影,其周圍組織並不顯影,為了與不用對比劑的X線攝影技術區分,雖然英文詞根還是「graphy」,但中文譯名沒有沿用「攝影術」這個譯名,而是巧妙地用了「造影術」這個譯名,形象地表示了其技術特徵。例如,加前綴「angio(血管), angiography就譯成「血管造影術」, 加前綴uro(尿路),urography就譯成「尿路造影術「, 加前綴cholangio(膽道系統),cholangiography 就譯成「膽道造影術」等。
上radio(放射),radiography就譯為「X線攝影術」,加上mammo(乳腺),mammography就是「乳腺攝影術」,加上tomo(層面),tomography就是「斷層攝影術」。在管腔內注入對比劑使其顯影的X線攝影技術中,由於只是充盈對比劑的管腔本身顯影,其周圍組織並不顯影,為了與不用對比劑的X線攝影技術區分,雖然英文詞根還是「graphy」,但中文譯名沒有沿用「攝影術」這個譯名,而是巧妙地用了「造影術」這個譯名,形象地表示了其技術特徵。例如,加前綴「angio(血管), angiography就譯成「血管造影術」, 加前綴uro(尿路),urography就譯成「尿路造影術「, 加前綴cholangio(膽道系統),cholangiography 就譯成「膽道造影術」等。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X線攝影術(radiography)技術的也不斷出現新的進展,使得英文命名和中文譯名都有很大的延伸。為了使普通的radiography與後來發展起來的計算機輔助的CR(computed radiography)和 DR(digital radiography)區分,英文又給前者加上了一個詞綴conventional。中文譯名隨之從「X線攝影」修正為「常規X線攝影」,與採用計算機技術的X線攝影相區分。剛剛出現以IP(成像板)替代膠片的計算機輔助的CR時,中文譯名為計算機X線攝影,這種X線攝影需要把收集了信息的成像板放入雷射掃描儀,然後輸入計算機成像過程。隨之又出現了DR,這種新的攝影術不需要成像板,而是探測器接受X線照射後,直接轉為數位訊號,進而成像,省略了雷射掃描這一過程,英文的命名就改成了DR,雖然都是計算機技術輔助成像,但是CR的譯名已經用了「計算機」,DR只好譯成「數字X線攝影」以示區別。
不僅常規X線攝影逐漸被數字攝影替代,很多原來在膠片上成像的特殊X線檢查技術,也都被探測器接收的數字成像技術所替代,「digital」成為代表性的詞綴,看到digital,就知道這是應用探測器的新型X線成像,這一類的新型技術中文譯名均冠以「數字」以表示其成像特點。例如digital mammography(數字乳腺攝影術),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SA)等等。
常規X線攝影所得到的影像,是重疊成像,所以高密度的結構常常掩蓋低密度組織使其難以得到正確的評價。把X線球管沿一定軌跡旋轉曝光,就可以在某一特定平面獲得清晰圖像,其它位置模糊成像,以祛除重疊成像帶來的缺陷,英文為tomography,中文根據其含義,意譯成X線斷層成像(攝影)。CT(computed tomography)獲得的雖然也是斷層圖像,但是每一個像素不是直接投射得來的,而是計算出來的,所以中文譯名也隨之改為「計算機(輔助)X線斷層成像」,但是這個名字太長,不易表達,所以後期在幾乎所有的文獻中,中文譯名乾脆採用了完全字母命名,直接簡稱為CT。
CT常常在血管內注射對比劑後掃描。這是為了增加不同正常組織間、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間以及不同病理改變的組織之間的對比度,使我們更容易識別,與常規X線造影術的不同是「造影術」只是充盈對比劑的管腔顯影,而CT則視野內所有的組織均顯示,只不過提高了對比度。所以英文本身就沒有再沿用「graphy」這個詞根,而是用了「enhancement」這個單詞,中文則隨之譯為「增強」或者「強化」,形象地描述了這個技術的特點以及與「造影」的不同。
了解放射學中X線相關名詞中文譯名的歷史及其進展,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X線發現以來,其應用技術的真實含義以及隨著其它先進技術的融入後新型技術的先進所在,為我們更精確、更靈活地應用這些技術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