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失敗的鎮痛藥卻給癌症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2021-01-18 健康一線視頻網

近日,發表於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的一項研究表明,疼痛調節因子BH4可以調控T細胞的活動水平,為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治療產生深遠影響。有趣的是,研究團隊歷時多年發現的這條「免疫溫控器」調節通路,卻得益於一款曾經失敗的鎮痛藥。

故事還要從2006年說起。

名不見經傳的克羅寧(Shane Cronin)博士從歐洲來到美國的波士頓兒童醫院,進入沃爾夫(Clifford Woolf)教授的實驗室做博士後。

沃爾夫教授是神經科學領域中做疼痛研究的大牛,當時他的實驗室剛剛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找到了調節疼痛的一條重要通路,這條通路的關鍵調節因子為BH4。

四氫生物蝶呤,簡稱BH4,是酶的輔助因子,參與單胺類神經遞質的產生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參與調製神經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疼痛的敏感性。人體受傷後BH4表達上升,介導疼痛的產生。

因此,沃爾夫教授想要找到一些可以抑制BH4表達的化合物,作為潛在的鎮痛劑。他設計了一種使用GFP螢光小鼠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這個項目就讓新來的博士後克羅寧博士負責。

篩選結果讓克羅寧博士感到有點奇怪,更確切的說,感到了一種奇特的即視感——拿到的結果很眼熟,是他過去在免疫學實驗室用過的化合物。

克羅寧博士之前在維也納師從著名的分子免疫學家彭寧格(Josef Penninger)教授,在調節免疫細胞T細胞的功能時用過那些化合物。

「不是吧?」一開始克羅寧博士覺得有點諷刺,畢竟他本來是因為不想再做免疫、想改做神經才來沃爾夫實驗室的嘛。不過很快,結果變得非常特異。克羅寧博士明白,自己看到的結果是對的。為了進一步確認,他還把當時有關BH4的文獻都看了一遍,又去隔壁的免疫實驗室借用試劑和技術,來驗證最初發現的結果。導師沃爾夫教授覺得這個結果挺有意思,也很鼓勵克羅寧博士繼續探索。但問題是,他們畢竟是做神經的實驗室,根本就沒有專門研究T細胞的工具和設備。

巧的是,克羅寧博士有了一個回維也納的機會。他抓住機會,說服前導師彭寧格教授進行合作。彭寧格教授不光同意了這個提議,還以歐洲頂級免疫學實驗室的資源和經驗給予他全力支持。

接下來的8年時間裡,彭寧格教授、沃爾夫教授和克羅寧博士,以及BH4研究小組的其他成員,利用接觸性皮炎、多發性硬化症、結腸炎等免疫相關疾病的模型,研究BH4對T細胞的調節作用。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2013年,因為發現了BH4對疼痛調節的關鍵作用,沃爾夫教授等人創立了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名為Quartet Medicine,重點是開發慢性疼痛和炎症的治療方法,專注於通過抑制BH4產生而產生非麻醉性鎮痛的效果。成功的話,不僅可以緩解數百萬慢性或急性疼痛患者的疾病進程,而且還不會導致鎮痛藥常見的成癮或耐受問題。

Quartet公司有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專家坐鎮,既有紮實的人類遺傳數據,又有化學生物學機制背書,還拿到了A輪1700萬美元的融資,前途無量,從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成功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三年之後,2017年8月的一個早上,公司投資人接到一通電話。一個壞消息。

臨床前毒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公司主打的候選藥物對神經系統有不良反應!考慮到BH4畢竟還影響某些重要神經遞質的產生,這個不良反應讓公司最終決定放棄。三個月後,公司黯淡關門。

鎮痛藥雖然遭受失敗,但研究團隊多年來對BH4通路的研究,此時卻打開了新的大門——BH4對T細胞的調節不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靶點,也為癌症治療引入了新途徑。

▲本研究中使用的部分BH4抑制劑(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團隊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動物模型和人體細胞系中證明,用藥物阻斷BH4通路可以抑制T細胞增殖。

在免疫相關疾病中,T細胞會出現擴增,所以通過抑制T細胞增殖可以達到治療目的。那麼,相反情況下——比如癌症,由於T細胞受到抑制而造成問題,是不是可以利用同一條通路來治療?

▲抑制BH4(右圖),可以抑制T細胞(紅色)的增殖(圖片來源:Woolf Lab/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IMBA)

研究團隊在幾種癌症小鼠模型中驗證了調節BH4通路的效果。在上調BH4水平後,效果立竿見影:T細胞應答增強,而腫瘤縮小了。

「以BH4為靶點,我們能在炎症時抑制T細胞活性,在癌症時增強T細胞活性。」沃爾夫教授總結。錨定一條通路,可以往兩個相反方向調節,一種全新的治療思路出現了。

「我們在腫瘤抑制方面看到了巨大的生物學效應,但我們還需要找出有效的藥理學方法來實現這個目標,並解決安全問題。」

目前,這個團隊正在探索新的化合物,目的是增強癌症患者BH4水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結合其他免疫療法或是單獨使用來治療癌症。

▲增強BH4可以促進T細胞增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已經關張的Quarter公司也沒有白費功夫。此前三年時間裡,他們已經在各種疼痛模型中鑑定出了在體的BH4通路,開發並檢測了1500多種潛在的BH4抑制劑,獲得了大量數據。現在,這些數據都可以利用起來,幫助他們向臨床推進。沃爾夫教授預計,在一年半之內就可以啟動免疫相關疾病的臨床測試。儘管還處於早期階段,沃爾夫教授與彭寧格教授都很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

沃爾夫教授感慨:「很有意思,我是個神經生物學家,過去沒想過去做免疫學。可現如今,我想我們都得儘量避免把自己封鎖在小圈子裡。」

彭寧格教授則說:「如果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追尋大自然告訴我們的事,那麼在不同領域的交界處將會做出很多有意思的發現。」

相關焦點

  • 創新藥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患者生存率顯著提高
    ,研發失敗率居高不下。Cance博士表示:「我們發現,肺癌和黑色素瘤死亡率的顯著下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過去十年中,抗癌藥物在研發以及新療法的突破及巨大進展,如免疫療法,這一領域的飛速發展,為廣大癌症患者帶來了真正的希望。」在中國,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癌症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
  • 癌症好了癌痛自然就沒了?鎮痛藥最好別吃,上癮……癌痛其實不必忍...
    在臨床中,更讓醫生揪心的是,有些患者對癌痛治療有這較大的誤解:癌症伴隨疼痛是種正常現象;鎮痛藥吃了會成癮,最好能不吃就不吃;不良反應太多,我吃不了;……受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導致不少癌症患者用藥依從性差,進一步影響了癌痛的控制。
  • 精準靶向罕見RET突變,這款在研新藥有望帶來治療變革!
    ▎藥明康德/報導 過去兩年,隨著美國FDA批准了三款「不限癌種」療法,人類癌症治療已經從「針對癌種」邁入「針對特定基因」的精準靶向新時代。
  • 癌症中最常見的畸變帶來療法新希望
    ,最後總結表觀遺傳學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挑戰。 並且,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突變被證明是維持腫瘤惡性病變的關鍵,這些發現也促使人類開發新的腫瘤治療方法。 表觀遺傳學核心在於DNA和組蛋白的相互作用,這兩種大分子在結構和功能上交織於染色質中。基本的染色質單元——核小體,包括反覆的146bp的DNA片段,包裹在組蛋白H2A、H2B、H3和H4組成的八聚體周圍。
  • 個性化癌症疫苗、諾華CAR-T 免疫治療進入了怎樣的新階段
    另外,諾華公司的CAR-T產品CTL-019獲得FDA審委會全票通過,有望成為世界第一款CAR-T上市產品,被視為劃時代的科研成就。貝殼說特邀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研究所和中國藥科大客座教授、《國際醫藥動態》雜誌主編、江蘇健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建新作客線上沙龍,獨家解讀免疫治療和個性化癌症疫苗的發展前景。
  • 癌症免疫治療盛會進行時 信達生物、康寧傑瑞等帶來這些新療法
    11月9日至14日,第35屆癌症免疫治療學會年會(SITC 2020)線上大會正在進行中。SITC年會是專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國際盛會之一。在本次大會上,來自信達生物、康寧傑瑞、君實生物、天境生物、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等多家中國公司的創新產品集體亮相,這些產品針對CD47、PD-1/L1、CTLA-4、HER2等一系列當下熱門的靶點。
  • KRAS新藥疾病控制率高達96%,史上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KRAS是最臭名昭著的突變之一,因為幾十年前研究人員就已經將KRAS確定為癌症的重要治療靶點,從發現這一靶點至今的30年裡,還沒有一款直接針對KRAS突變的靶向藥物獲批。因此,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不可摧毀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缺乏明顯的靶點可以讓小分子藥物可以結合併損害其功能。
  • 中藥治療癌症 癌症如何治療
    癌症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因為它的治癒率很低,癌症不是傳染病,但是發病率依然很高,每年都有很多人死於癌症。癌症不是傳染病,所以更要注意癌症的預防。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癌症的中醫治療方法。中藥治療癌症治療方面主要有兩種方法,即口服及外用中藥、針灸療法。
  • 「不死癌症」新希望!國內首個治療強直的白介素類抑制劑獲批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雲實習生 杭瑩日前,國家藥監局批准了可善挺(司庫奇尤單抗)用於常規治療療效欠佳的強直性脊柱炎成年患者。這也是目前國內首個且唯一被批准用於治療強直的白介素類抑制劑,有望為國內上千萬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帶來新希望。
  • 聚焦癌症治療!幹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近日[1],日本首次嘗試了利用iPS細胞治療癌症。這則新聞引發了很多人對幹細胞治療癌症的好奇。幹細胞「變身」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體現了幹細胞幫助人類對抗癌症成為可能。其中造血幹細胞治療血液癌症已經廣為人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癌症發揮治療作用。
  • 新技術助力癌症個體化治療
    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科學家吳鵬博士開發的一項新技術旨在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一個新的平臺,推動個性化癌症治療。由於分離病人身上最有用的免疫細胞難度很大,個性化治療一直受到阻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2日的《細胞》雜誌上。
  • 免疫細胞會「打洞」:可能帶來癌症治療新策略
    德國薩爾州大學高級研究作者Heiko Rieger說,「我們的發現表明,組織ECM的調節特性將對免疫反應的效率產生影響,並可能帶來癌症治療新策略。」CTL在清除病原體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中發揮關鍵作用。實驗證據支持這一假設。例如,遷移的T細胞在完全相同的軌道上接連移動,它們在膠原基質中的通道狀空洞中快速移動。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限制是,它使用的是合成膠原基質。但活組織中含有許多可能影響免疫細胞遷移行為的其他成分。
  • 「治癒癌症」更近一步!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近些年來,針對T淋巴細胞開發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人類治癒癌症帶來了希望。然而,這種類型的治療手段對於大部分癌症患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效果。PD-1及PD-L1抑制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大約在20%左右,仍有80%左右的患者對治療耐受。因此,需要尋找可以預測療效的新的生物標記物。
  • 新型癌症疫苗帶來新希望
    癌症作為醫學界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真的能靠打一針就解決嗎?這還真不是憑空捏造的。權威雜誌《Nature》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證實,一種「癌症疫苗」初步成功,注射後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攻擊全身的癌細胞,從而使腫瘤消失。
  • 癌症治療藥物為何如此昂貴?專家:這是一種權衡
    而且,一路上還會有很多失敗。凱汀教授繼續說,在那些能夠進行人體測試的新藥產品中,只有12%能夠最終投入市場。在2018年發表在《生物統計》雜誌上有一項研究顯示,這一比例是13.8%——比12%略高一些,但仍不足七分之一。凱汀教授說:「這種高的失敗率在本質上就導致了藥物開發的高成本。而一種可以成功進入市場的藥物,其成本就不得不囊括這些失敗的損失。」
  • 聽醫生詳解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方法——免疫治療
    近日,在市中心醫院腫瘤三病區醫護人員開展了一場「有愛無痛 與『艾』同行」宣教活動為患者講抗癌知識,送去關愛和溫暖掃去患者心頭的陰霾醫生向患者介紹了近幾年新興的治療手段免疫治療的機制及適應症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被稱為治癒癌症的新希望,該治療方法獲得
  • 抗癌又有新突破!CAR-NK療法崛起,有望成為治療癌症新希望
    給NK細胞裝上「彈頭」,CAR-NK殺傷力倍增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T細胞(CAR-T)在白血病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血液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是伴隨著對血液腫瘤顯著療效的同時,CAR-T治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脫靶效應、細胞因子風暴等,並且對實體瘤尚未取得顯著療效。所以科學家開始尋求其他細胞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而自然殺傷(NK)細胞療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CAR-T細胞療法取得的成功激發了人們對用CAR基因修飾NK細胞來增強其殺腫瘤能力的熱情。
  • 這種來自食用植物豇豆的病毒,能夠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這項研究旨在探索一項癌症新療法的功效——用一種源自植物的常見病毒來對抗癌症。這不是身體的錯,因為癌細胞能誘騙免疫系統相信一切正常。這個難題讓腫瘤學家困擾了近一個世紀,直到這十年,研究者才真正開始理解癌症的免疫抑制特性。免疫療法已成為最有前途的癌症治療方案之一,旨在通過某種方法,幫助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從而激發免疫反應。這相當於在腫瘤上貼一個閃爍的霓虹燈大招牌,上面寫著「攻擊這裡」。這正是CPMV的作用。
  • 硬核教授:挑戰腫瘤,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成果獲國內外專家肯定
    回憶起當初的選擇,周紹兵稱自己最開始走上科研這條道路是源於對研究方向濃厚的興趣。但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興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會的夢想。"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約會有三百萬人因為腫瘤死亡。而現在治療癌症的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是進口於國外。"
  • 免疫細胞和幹細胞技術給人類帶來了希望
    ,而醫生以及科研人員一定會儘自己所能去治癒疾病給患者帶來的身體上以及心理上的創傷,面對現有醫療水平無法治療的疾病時,醫生以及科研人員選擇向新領域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經過不懈的探索,幹細胞技術應運而生,人們也由此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