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教授:挑戰腫瘤,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成果獲國內外專家肯定

2021-01-10 中國教育那些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科學研究本就是一個通過不斷實踐去解決問題的的過程,唯有守得住寂寞和靜得下性子,才能走好科研之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周紹兵,就是這樣一個有追求、有想法、有耐心、有毅力的"四有教授"。

興趣讓夢想開花

從2004年以人才引進到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今,他已經在材料學院進行教學科研工作了十六年。回憶起當初的選擇,周紹兵稱自己最開始走上科研這條道路是源於對研究方向濃厚的興趣。但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興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會的夢想。

"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約會有三百萬人因為腫瘤死亡。而現在治療癌症的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是進口於國外。"周紹兵說道,"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內的抗癌藥物能夠取代進口,那麼不僅病人和他們家庭的醫療負擔能夠降低,而且能救更多的人。我希望我從事的高分子化學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能夠解決相關疾病,能夠提升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狀態。"正是這樣的想法支撐了周紹兵十多年來堅持開展此項研究。

周紹兵和他的團隊所研究的方向,是將高分子材料與化療藥物結合製備納米抗腫瘤藥物製劑,來提高它的治療效果和降低其毒副作用。而且他們在該研究方向已取得效果:將研製的抗腫瘤納米藥物製劑注射進建有腫瘤模型的裸鼠身上,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治療,腫瘤可以完全消失並且小鼠可全部存活。研究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肯定,在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19.7),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發表論文數十篇,申請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還被MaterialsViews China連續報導。周紹兵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為病人減輕痛苦,為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救治,服務人民。"能減輕病人因為疾病受到的痛苦,這,就是我的夢想。"

歷經苦寒終綻放

時光荏苒,周紹兵從大學畢業到中科院攻讀博士到如今成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一路上,有光環,亦有坎坷。而走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在他看來,靜心、耐心、恆心是每一個科研人都應具備的素質。

回憶起過去的研究歷程,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對於材料的合成。做材料合成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不但需要較好的化學基礎,還需要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精神。因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斷嘗試新的合成方法,以此找到可以應用的、最適合的新型材料。而這樣的工作又恰恰多為創新,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很多次想出了可能有效的方法,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可到最後可能還是失敗。"

但周紹兵並沒有放棄過。拋卻心底難免的灰心喪氣,他把這些看作是對於自己的一種考驗——能否調整好心態,從失敗中有所收穫。"至少它告訴了你,這種思路在這個研究裡行不通,可你不去嘗試,就永遠不知道它到底行不行。"在這樣一次次的心態調整中,周紹兵積累著經驗,不斷完善著實驗的思路,帶領團隊,一路向前。

時至今日,他所發表過的文章已有百餘篇被收錄,被引用的次數則更是難計其數,目前還擔任許多期刊的編委、評審人等。曾獲得過多項榮譽:

2003年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2011年榮獲"第十一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

2014年獲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015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2014年被學校評為首屆西南交通大學"十佳研究生導師"

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2017年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始終如一的堅持,就如一場春風,吹開了料峭春寒中的孤梅,讓它綻放出最耀眼的顏色。

德高為師育英才

世人評價"科研多寂寞"。然而在周紹兵看來,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科研也確實寂寞,但當看到帶領的學生一天一天的成長,看到學生們取得的創新研究成果,看到自己的夢想一個個被實現,自己也能深刻體會到科研的樂趣。

在團隊的管理與學生培養方面,周紹兵一直有著自己的方式。對於剛入科研大門的學生,他嚴格、鼓勵,努力培養出他們在科研方面的素質與能力;而對於已經熟悉科研的學生來說,他放手、引導,只提出建議與問題,讓他們自己學會解決科研問題。對學生的每次失敗,他更多的給予鼓勵,讓他們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他相信,經過一屆一屆學生的不懈堅持,終究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帶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學生——他帶的研究生中,曾有多人畢業論文獲四川省優秀碩士論文獎,以及獲校優秀碩士論文獎;還有博士生畢業論文曾獲四川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培養的碩士生、博士生目前有多位以副教授身份到高校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有多位到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繼續攻讀博士和博士後研究。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身為西南交通大學的教授,他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們的學習典範。而他也對學生們有著這樣的期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珍惜大學四年的時光,為自己培養一個興趣,堅持到底,找到自己的方向,常去圖書館豐富自己,努力學習,相信自己,因為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

素材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相關焦點

  • 四川男神教授:"挑戰"腫瘤,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成果獲國內外專家肯定!
    但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興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會的夢想。"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約會有三百萬人因為腫瘤死亡。而現在治療癌症的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是進口於國外。
  • 創新藥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患者生存率顯著提高
    美國每年癌症護理產生的直接醫療費用為802億美元,與癌症有關的死亡病例所導致的生產力間接成本損失高達944億元。隨著癌症患者數量的日益增加,新療法和早期篩查需求顯得尤為迫切。面對如此巨大的臨床用藥需求,抗癌藥物的研發卻面臨重重挑戰,每個獲批藥物是在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藥物的研發失敗基礎上誕生的。
  • 精準放療新技術新設備為腫瘤患者提供希望 王洋教授談第六代射波刀...
    7 月 17-19 日,第十四屆 "CSCO- 南方 " 腫瘤生物治療與分子靶向治療論壇暨 2020"CSCO- 金沙 " 腫瘤精準醫學大會、第十二屆番禺腫瘤在廣州舉辦,大會主題為 " 腫瘤精準醫學與個體化診療 ",來自腫瘤各領域的國內頂級專家帶來過去一年臨床腫瘤學的最新進展。
  • 癌症治療取得新突破 —— 南醫大教授抑癌基因成果引關注
    醫療前沿前不久,由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辦的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於南京順利閉幕。本次大會以「智匯江蘇共創未來」為主題,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8個大院、大所1500餘名專家參展參會,展示了當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 Cancer Cell:腫瘤幹細胞為根治癌症帶來了新的曙光
    日前出版的《腫瘤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科研人員首次成功地從正常組織中培養出乳腺癌幹細胞。有關專家表示,這一研究有望進一步加深科學界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和認識,並找到根治癌症的新方法。
  • 新型CAR-T療法 為腫瘤患者帶來生命曙光
    新型CAR-T療法 為腫瘤患者帶來生命曙光CAR-T療法對血液腫瘤緩解率高達90%以上記者:新型IL-23「武裝」的CAR-T細胞對實體瘤的治療效果顯著增強,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潛力,為CAR-T細胞免疫療法攻克癌症帶來了希望。
  •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精準醫療 開啟腫瘤患者希望之門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教授是一名「海歸」專家,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國際知名研究中心,參與過多項國際最新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她不僅將國際前沿的腫瘤診療技術帶回國內,她還將國際精準醫療理念應用於腫瘤診療工作中,讓海南腫瘤患者不出島即可獲得與國際同步的優質醫療服務。
  • 這種來自食用植物豇豆的病毒,能夠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他是一位給動物看病的放射專家,數十年來,堅持用最新的實驗療法治療犬類癌症,以此試圖發展人類的癌症療法。給狗注入一劑病毒為了治療狗狗患者,胡普斯通常會向它們的腫瘤中直接注射200微克的病毒樣顆粒,這個劑量約為典型流感疫苗的三倍。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防控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周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共同擔任此次大會主席;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吳鳴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華大基因腫瘤事業部負責人朱師達博士、華大數極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汪宇盈博士、華大基因腫瘤研發技術負責人吳惠子博士分別分享了關於卵巢癌、腸癌、肝癌三個方向的國內外研究、臨床治療進展,
  • 聚焦癌症治療!幹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因此,間充質幹細胞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用於癌症的治療也日趨成為研究的熱點。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間充質幹細胞向小鼠體內輸送抗癌藥物,減少了藥物對非腫瘤組織的損害。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4]。
  • 美華人科學家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福音
    中新社舊金山6月22日電 題:美華人科學家戴宏傑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希望  中新社記者 劉丹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的辦公室裡,有一張外表平實卻不同尋常的木製椅子,椅背上方刻著戴宏傑名字的漢語拼音。戴宏傑對這把椅子的解釋是「一種榮譽吧。」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原標題:斬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他表示,這是繼靶向治療後又一 " 抗癌神藥 ",在抗擊腫瘤道路上又多了一把利劍。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說,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癌症,這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今年的獲獎者 " 創立了癌症療法的一個全新理念 "," 通過激發我們免疫系統內在的能力來攻擊腫瘤細胞 "。
  • 上海探索「免疫治療+」殺滅腫瘤 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
    上海孟超腫瘤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5月6日電(陳靜 肖鑫)上海孟超腫瘤醫院6日在位於上海嘉定安亭的上海市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試運行,將探索開展「免疫治療+」,致力實現為腫瘤患者實施個性化精準治療。據了解,所謂免疫治療,是指恢復人體對抗和殺死腫瘤的免疫能力,而不直接作用腫瘤細胞。
  • 一個部位注射,全身腫瘤消退!新型癌症疫苗帶來新希望
    一個部位注射,全身腫瘤消退,權威雜誌證實了!癌症作為醫學界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真的能靠打一針就解決嗎?這還真不是憑空捏造的。權威雜誌《Nature》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證實,一種「癌症疫苗」初步成功,注射後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攻擊全身的癌細胞,從而使腫瘤消失。
  • 精準放療 直擊腫瘤 康靜波教授詳談哪些腫瘤對放療敏感
    「癌症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如果早期發現,是有治癒機會的。」康靜波教授強調,「現有的放療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在精準定位的情況下,在靶區劑量集中,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不傷及周邊組織,可以說,放療在癌症治療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未來將為提高廣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作出更大的貢獻。」
  • 聚焦患者關愛助推肺癌防治 中國癌症基金會搭建腫瘤防治平臺
    中國控制吸菸協會副會長、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支修益教授表示,有長期吸菸史的肺癌患者對治療產生負面應答,一方面是增加了肺癌外科手術的風險,另外一方面是關於長期吸菸的肺癌患者對分子靶向藥物的應答與不吸菸肺癌患者有明顯差異。而肺癌之所以難治癒,主要原因是先兆不明顯,發現即是中晚期,治療效果差強人意。
  • CRE為移植患者帶來危害,新型藥物出擊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為使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更早地惠及中國患者,指導我國臨床治療更好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現邀請我國呼吸、感染、重症、移植、血液等多領域專家,共同圍繞當前疾病現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為臨床患者帶來的獲益等多方面內容發表各自觀點。
  • 洪明奇院士發表癌症新成果
    文章通訊作者、著名腫瘤學權威洪明奇(Mien-Chie Hung)教授相信,這些發現未來將用於乳腺癌甚至其他癌症的治療。洪明奇教授2002年獲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是美洲華人生物科學會(SCBA)的發起者之一和原主席、Cancer Cell雜誌發起人、世界著名的腫瘤學權威。
  • 癌症到了晚期,到底要不要治療,聽聽腫瘤專家怎麼說!
    癌症到了晚期,治療怕遭罪,不治又怕死,這就是多數癌症晚期患者糾結的根本原因。癌症晚期到底要不要治療?還是聽聽腫瘤專家怎麼說吧!首先強調一點,癌症到了中晚期,基本上都無法治癒。但是,如果不治療就徹底喪失了生的希望。
  • 新年將至,Science增刊 | 十餘位專家牽頭論述中國精準醫學與癌症...
    文章介紹,肝癌是全球第六大流行癌症,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僅中國就佔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據估計,僅在2015年,中國就診的新發肝癌病例為46.61萬人,死亡人數為4.221萬人。在所有的癌症類型中,肝癌生存率最差,年齡標準化的五年相對生存率僅為10.1%。由於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失去了肝切除或燒蝕手術等治癒性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