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人科學家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福音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舊金山6月22日電 題:美華人科學家戴宏傑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希望

  中新社記者 劉丹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的辦公室裡,有一張外表平實卻不同尋常的木製椅子,椅背上方刻著戴宏傑名字的漢語拼音。戴宏傑對這把椅子的解釋是「一種榮譽吧。」史丹福大學新聞辦公室給中新社記者的解釋是,「從1978年開始,以木材企業家傑克遜和伍德祖孫名字命名的教授職位以及這把榮譽椅子,授予斯坦福化學和物理學科最有成就和聲望的教授。」

  1989年9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戴宏傑從北京來到美國紐約,開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生涯。

  初到異鄉,萬事皆難。他給自己題下這樣的字句:飄洋過海到了這裡,你若不能徵服我,我就要徵服你。

  21年過去,當初那個埋首苦讀的清華學子,已成為美國物理化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到哈佛大學博士,從萊斯大學博士後到史丹福大學教授,8年寒窗、近14年的教授生涯,戴宏傑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他在碳納米管領域的研究及成果佔據領先地位,他用納米技術檢測早期癌症、成像和治療的發明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的希望。

  今年2月,湯姆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公布2000年至2010年全球頂尖百名化學家名單(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以過去10年內發表的研究論文被引用量及產生的影響力作參數,戴宏傑以88篇名列第7。

  戴宏傑向中新社記者演示了他的團隊剛剛完成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利用紅外波長螢光顯示動物器官成像,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刊上。電腦上的兩組照片,一組是黑白成像的小鼠身體,器官部位隱約可見。另一組是通過主元分析(PCA)數據處理的彩色成像,小鼠全部內臟呈現不同色彩,每個器官一清二楚。實驗人員將溶在水裡的納米管從被催眠小鼠的尾部注射進體內,12秒後納米管經血液到達肺部,隨後到達腎臟、肝臟、胰腺等器官。每抵達一個器官,納米管發出的紅外螢光穿透小鼠身體形成圖像。

  「我們早在2008年就研製出用納米管載藥輸送到腫瘤上治療癌症,現在我們又增加了成像這個功能,不僅可以載藥,還可以通過成像看到藥到了哪個部位,是否準確送到腫瘤上去。診斷加上治療,這就是我們研究的獨特之處。」戴宏傑說,「大家都知道納米管會發光,也知道它會在紅外區域發光,但一直沒有人在這個區域嘗試動物成像。我們發現波長越短,身體內部成像越不清晰。我們放棄在900波長以下,改用1000到1400的波長成像,結果得到了非常理想的成像。因為長波長的紅外光遭遇較小的散射,小鼠的內臟顯得清晰,身體顯得透明。」

  相對於CT 和X光來說,這種通過紅外成像的最新研究還顯示了對人體無輻射和價廉的優越性。同時,戴宏傑的研究團隊還證明了納米管對人體無毒無害,由小鼠正常排出身體。

  戴宏傑對這項研究的快速發展感到欣慰,「5年前我們還只能在細胞上做實驗,現在可以在動物身上做實驗,邁進了一大步。」他的團隊下一個目標是用紅外成像顯示腫瘤,「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納米技術進入臨床,早日為病人解除痛苦。」

  癌症是現代絕症,不僅是治療,更重要的是檢測,戴宏傑的另一項獨特發現是對早期癌症檢測的研究。「我們用螢光增強的辦法,放大螢光一百倍,就可以用非常靈敏、低濃度的分子檢測方法查出早期癌症患者血液裡的癌症分子,比現在醫院裡用的檢測方法敏感1000倍左右。」

  戴宏傑對這項研究的臨床使用前景相當看好,「相對於納米成像和診斷,檢測早期癌症分子的發現將會最快用於臨床,因為它不需要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數據收集過程,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相關焦點

  • 臺灣新突破!糖尿病患福音 – 苦瓜胜肽
    現代人飲食精緻化、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使糖尿病患人數不斷升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她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彈性纖維研究上取得突破,開發出的人造肌肉伸縮性十足,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2008年以來,鮑哲楠還致力於研發人造皮膚,為皮膚燒傷、灼傷患者帶來福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此外,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已有30多年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在生物領域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 世界頂尖科學家曬前沿「藥方」新冠肺炎和癌症研究趨熱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探討前沿科技趨勢。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時,醫學界的科學家不約而同將科研目光投向這一「頑疾」,並紛紛結合各自科研優勢獻計抗擊新冠病毒。
  • 科學家治療癌症新方法: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注射液中那些銀色的小東西怎麼可能毀掉機器人的全部智能呢?
  • 美實現細胞分裂過程逆轉 為徵服癌症帶來新希望
    為徵服癌症帶來新希望國際在線www.crionline.cn2006-04-17 08:38:31  國際在線專稿: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學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地將細胞分裂的過程加以逆轉,這一醫學技術上的突破可能會最終使人類獲得治癒癌症及其它多種疾病的有效辦法。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多篇文章聚焦癌症異質性研究新成果!
    癌症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徵之一,其是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從而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異質性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 英研究顯示黃金納米粒子可提高癌症化療效果
    黃金微粒幫助治療癌症  (記者張家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微小的黃金納米粒子能提升癌症化療的效果,並降低化療對病患的副作用  黃金納米粒子,是黃金的納米級顆粒,可用於醫學成像技術、腫瘤檢測等。  帝國理工學院下設的國家心肺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黃金納米粒子很容易被人體癌細胞吸收,他們為這種粒子包上一層化療藥物後,就可以把它們作為「運輸工具」準確地將化療藥物投放到癌細胞上。
  • 病患福音!科學家發現修復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的「分子開關」
    病患福音!科學家發現修復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的「分子開關」  Winnie Lee • 2020-01-16 09:48:15 來源:前瞻網
  • ...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新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黃金納米粒子有助癌症化療
    原標題:黃金納米粒子有助癌症化療   據新華社電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微小的黃金納米粒子能提升癌症化療的效果,並降低化療對病患的副作用。   黃金納米粒子,是黃金的納米級顆粒,可用於醫學成像技術、腫瘤檢測等。
  • 美知名機構驅逐華人科學家 美教授:這是外國得不到的人才啊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因「擔心」中國「竊取」美國研究成果,有美國研究機構在聯邦當局「金主」的指導下,驅逐了一些有中國血統的科研人員。過去18個月間,已有10名華人或中國僱員從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退休、辭職或「被休假」。 對此,休斯敦大學教授一語中的:「這些都是外國一直想招募,但沒能成功招募到的頂尖人才。我們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
  • 癌症免疫療法巨擘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華人科學家擦肩而過?
    免疫療法:指的就是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擊癌症的療法。  很多國人聽說癌症免疫療法,可能還是因為此前令人心痛、氣憤的魏則西事件。  實際上,真正的癌症免疫療法已經有了超過百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位今年沒有獲獎的華人科學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如今,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那麼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使用兩束雷射,一束激發螢光粉使其發光,另一束與之相互抵消,使之只剩下納米尺寸的螢光。通過掃描樣品,產生的圖像解析度超越了恩斯特·阿貝認為的極限。       第二項原理由埃裡克·白茲格和威廉姆·E·莫爾納爾研究,即單分子顯微鏡的原理。該原理的核心為激活和猝滅單個螢光分子。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探索無止境    這一「納米顯微」技術問世前,人類憑藉光學顯微鏡對細胞內分子作用的觀察一直存在局限,而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前提通常是將被研究細胞殺死。    按照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說法,3位科學家的成果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夠「實時」觀察活細胞內的分子運動規律,為疾病研究和藥物研髮帶來革命性變化。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今年以來,學校在腫瘤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為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天大"力量。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傳統癌症化療在靶向性、耐藥性、副作用、轉移復發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一種新型抗體分子有望明顯抑制癌症轉移doi:10.15252/emmm.201911164排列在血管內部的細胞層表面的受體或能刺激腫瘤中新血管的形成並加速癌症轉移,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一種特殊抗體成功阻斷了該受體的功能,從而就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或肺癌小鼠機體中癌症的轉移性生長
  • 人類疾病治療的新福音:精準基因編輯納米金-CRISPR系統
    近年來,脂質體納米顆粒、多聚物納米顆粒和納米金顆粒(AuNPs)在轉運/釋放CRISPR組分至細胞內的研究中受到關注。與脂質體及多聚物納米顆粒相比,AuNPs獨特的膜表面特性可適合多種不同生物分子的轉運,可較準確地預測轉運效率及組分比例。再者,AuNPs的安全性更高。因此,AuNPs在實現精準基因編輯上越來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