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三、四百年歷史的山塘老街位於滬浙邊界,以河為界分南北兩段,河北邊的北山塘隸屬上海廊下,河南邊的南山塘隸屬浙江廣陳,南北山塘老街由一座山塘橋相連,「一橋兩山塘」由此得名。
9月19日,由滬浙合力打造的南北山塘老街舉行開街儀式,以全新的面貌強勢回歸。
具有三四百年歷史的山塘老街19日正式開街(金山區供圖)整體改造老街風貌,吸引大批遊客在上海地界的北山塘,有一家山塘阿婆雜貨店,沈阿婆今年已經72歲了,一直生活在山塘老街上,在自己家裡開過水果店、餛飩店、雜貨店。
山塘阿婆雜貨店(金山區供圖)「老早以前人很多的,都是南北山塘的村民來買肉、買菜,後來新路造好之後,人就變少了。不過這兩年人又多了,來的都是各地的遊客。」沈阿婆說,原來,以前浙江和上海的老百姓來往都走山塘橋,後來在橋的東面修建了新的馬路和橋,老百姓都不從老街走了,人流量也就少了。
南北山塘老街由一座山塘橋相連,「一橋兩山塘」由此得名。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山塘老街現在換了新貌,乾淨整潔,遊客多了,百姓舞臺還有戲看,又重新熱鬧起來了。」喜歡熱鬧的沈阿婆喜笑顏開地說,這裡的麻雀都不怕人,有時候飛到四方桌上、走廊上,連它們也愛看戲。這幾年,金山區廊下鎮積極探索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通過「明月山塘」項目建設,整體改造山塘老街風貌,環境整潔了,毗鄰黨建展示館等景點增多了,周邊民宿開起來了,吸引了大批遊客來到此地,讓山塘集鎮重現繁華。
山塘老街現在換了新貌,乾淨整潔,百姓舞臺還有戲看,又重新熱鬧起來了(金山區供圖)年輕人回家開小餐館,70—80%顧客從上海來浙江地界的南山塘有一位95後的青年小錢,在自己家裡開起了小餐館,「我們村是最靠近上海的村,然而對於浙江而言,卻是最偏遠的村。但也因為靠近上海的緣故,現在村子的名氣越來越響。」今年25歲的小錢說道。
他認為,自從南北山塘一體化發展開始,自己的家鄉有越來越多的遊客,因此在上海大酒店學了幾年廚師的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創業,在自己的家裡開起了小餐館。
小錢的家就在山塘老街南邊,平時遊客們進進出出都經過他家旁邊。
浙江地界的南山塘95後青年小錢在自己家裡開起了小餐館(金山區供圖)他介紹,現在他的顧客70-80%都是上海來的。「在家做餐館,不用租地方,成本低,靠自己的辛苦掙錢,賺多賺少都沒關係。」小錢靦腆地笑了。他的父母花了約60萬元翻新自己的老宅,用來支持小錢做餐館,母親幫忙打下手,一家人其樂融融。打造復古風格店鋪,重現「百年供銷風情」
山塘村整條街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形成集鎮雛形,到民國初期已出現私塾、電話、郵局等現代文明和發達象徵的現象。當時還是水上交通樞紐,有貨運航班途經山塘開往松江、平湖、張堰等地,令山塘老街自然而然地繁華起來,形成了傍河而建的集鎮。
「明月山塘」跨省景區集古鎮風韻、田園風光、文化體驗、休閒生態、旅遊度假、現代農業觀光及深度參與、綜合服務於一體,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南北山塘共推鄉村振興的核心項目,目標是打造風貌統一、特色彰顯、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大山塘」。
此次南北山塘老街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眾人面前,不僅整體外觀煥然一新,還有獨特的業態呈現。
重開的老郵局(金山區供圖)比如為營造氛圍、形成沉浸式旅遊的最佳體驗,老街特地還原了歷史上的山塘老郵局,又通過打造復古風格店鋪,開出米行、醬園、米糕、雜鋪、茶館、酒肆等當初山塘老街鼎盛時期的店鋪。在金山供銷社的支持下,遊客們在此還能購買到來自滬浙「田園五鎮」(金山區廊下鎮、呂巷鎮、張堰鎮和平湖市廣陳鎮、新倉鎮)的名優特產品,領略「百年供銷風情」的金山記憶。
山塘老街整體外觀煥然一新,還有獨特的業態呈現,形成沉浸式旅遊的最佳體驗。(金山區供圖)(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