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海堤旁僻靜的荔浦路上,綠樹掩隱中有座老舊的紅磚砌成的醫藥倉庫,如今這兒成了一家產業網際網路企業、全國最大的物流企業集成化服務平臺——新躍「物流匯」的大本營。5500多家加盟「物流匯」的中小微物流企業,把平臺視作物流創業的「貼心保姆」和「最大外包服務商」。
從事危化品運輸的「山漢物流」是最早加盟「物流匯」的物流企業之一,從江西來上海創業的「山漢」老闆,當初人生地不熟,辦個執照就得跑斷腿。加入「物流匯」後就如同找到了「組織」,從申請危險品運輸經營許可證,到協調「營改增」稅務升級,許多事務最後都通過「物流匯」網絡平臺幫助「搞掂」了。如今,這家小物流企業的年營業額已超過1.5億元,客戶中包括了七家500強企業。
去年起,新躍「物流匯」開始將其「產業網際網路」的服務模式拓展到了江蘇無錫、常熟和浙江義烏三座城市。總裁吳軍表示,「我們已有比較成熟的打包服務產品和合理盈利模式,今後將在全國20多個物流業最發達的城市進行複製,有信心五年之內營收超過10億元。」
十幾年「圍網養魚」
從2003年新躍「物流匯」誕生,到2011年實現盈虧平衡,新躍物流企業管理公司耐住了八年「寂寞」。
最早曾為全國的機械工程企業搭建起上海銷售平臺的吳軍,很早就對「平臺」的威力有所了解。2000年左右,他和幾個朋友下海,從幾萬元起家,瞄準了當時方興未艾的物流行業。「物流業有兩個鮮明特徵,一是很賺錢、前景好,二是小亂差、能級低。這中間就有著巨大的服務空間,若能建起一個平臺為大量的中小微物流企業提供便利服務,我們就能做大。」在十幾年前,這種思路還是有點「超前」的。
新思路要讓人接受,難啊。當時,許多小微物企業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啥服務需要,而專為他們設計好的服務產品也常被視作是「雞肋」或者「麻煩」,買保險是浪費錢,到大銀行貸款想都沒想過……吳軍和他的夥伴們跑了一家家小微物流企業,和大型服務供應商談對接,一次次地設計和調整服務產品,手把手對小微物流企業從業人員進行上網培訓,努力改變這一行業的許多「慣性」。十幾年的「圍網養魚」模式,緊跟產業需要不斷創新的精細深服務產品,終於讓越來越多小微物流企業離不開「物流匯」平臺。
「打包」小微企業需求
「物流匯」是將大型服務供應商的服務和產品在「物流匯」平臺上進行轉化,整合成中小微物流企業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方便的服務和產品。換句話說,就是把大量中小微物流企業的需求「打包」,再對接大型服務供應商的各類產品,從而大幅降低雙方的成本,大幅提高便捷度。這些大型服務供應商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電信、中國平安、中國人壽財險等,也包括工商、稅務等相關事宜的快捷服務。作為平臺服務企業,「物流匯」為註冊會員提供信息化改造、金融保險等外包服務,以及一切小微企業需要的外包服務。
有了這樣的產業電商服務平臺,不僅方便了中小微企業,也對接了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工商稅務部門轉向「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創新服務發展要求。通過「物流匯」的組織打包,平安銀行推出了無抵押、低門檻、低利率的企業油費貸款服務,上海銀行推出了200萬元以下網上直接貸款產品,無抵押無擔保隨借隨還,許多深受歡迎的創新產品應運而生。
如今,「物流匯」在線提供的服務產品達到70多項。除了不替企業找市場,其他任何事情,哪怕印一盒名片、記一筆帳,「物流匯」都會幫小微物流企業打點好,成了他們最貼心的「保姆」。到去年底,「物流匯」已有穩定會員5500多家,涵蓋了全上海三分之一的中小微物流企業。
把自己變成「中心」
有人驚奇這家位於遠郊偏僻角落的公司,一無CBD的豪華門面,二無巨量風投,三無佔地廣大的倉儲空間,卻成長為一個「朝陽產業」中最大的集聚服務平臺,發展前景廣闊。吳軍對此有一番理論:不要總是想自己離「中心」有多少距離,不妨想想把自己變成「中心」,別人離我有多少距離。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秘訣。創新,會讓地域距離或許多傳統產業模式變得不重要了。
「我在金山被當成了『寶』。」吳軍談到這點深有感慨,「物流匯」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市區兩級政府部門對「創新」的全方位支持,許多被別人看來是「劣勢」的遠郊特色換一個角度反而成了「優勢」,例如沒有「跳槽文化」的就業穩定性、相對較低的勞動力和物業成本、優美自然的環境等,而最重要的則是地方政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對網際網路產業的大力支持。
和目前淘寶、京東之類面向個體的消費網際網路企業相比,「產業網際網路」將是未來極具前景的網際網路產業空間,而上海近百年產業中心的背景更是極大優勢。據悉,新躍公司目前已參與金山工業區升級換代布局「產業網際網路」生態圈的工作,原來的僻靜角落,正孕育著新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