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的「天文局」,朝廷的司天監做了什麼?

2020-12-04 潘潘說情感

你知道星座嗎?你和你的朋友談過彼此的星座嗎?其實星座和天文學有一定的聯繫,但天文學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佔星學是人文科學,但在過去,佔星學與天文學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認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功能與農業有關,因為需要觀測氣象,但實際上,古代天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更為密切在一起。

天文學家用佔星來預測國家大事,為了統治者的需要,歷代王朝都會設立天文機構,其中,宋代的天文曆法、星圖繪製和天文儀器製造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來談談宋代的「天文臺」-司天監。

在古代,天文臺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宋朝皇帝非常重視天文,曾經嚴格禁止私人學習天文相術,作為官方的天文組織,皇帝負責觀察圖像、制定日曆和報告時間,其主要功能如下:

1、觀察天文

古人早就認識到日月星辰有自己獨特的運動規律,用來指導和安排日常生活和生產工作,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感應」。觀測天文需要專業的手段和知識,司天監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觀測天文現象。

皇帝自稱是天子,當天象出現異常時,如日食、月食、流星等,必須向皇帝發出警告,天象與皇帝的統治有關,因此統治者採取措施需要解釋天象的吉兇。

2、天文儀器的研製

因此天文還負責天文儀器的開發和製造。宋代,煉鐵和機械製造水平很高,天文儀器更新換代,精度大大提高。

如北宋時,渾儀製作工藝精細,宋代天文學家對渾儀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例如,沈括製造的熙寧渾沌取消了白島環,不僅簡化了結構,而且大大降低了觀測誤差。現代科學技術專家英國專家史專家李約瑟曾說過「中國的渾儀製造在宋代達到頂峰」,並高度評價了宋代的渾儀製作水平。

3、編個日曆

宋代曆法的編撰主要由司天監完成,只能由司天監發行,在《長編》中有這樣的記載:北宋繼承了隋唐曆法,但為了提高曆法的準確性,官方採納了民間天文學家對曆法的建議。

這一時期除了出現了許多大尺度的渾沌球外,恆星的位置也被多次測量,司天監的曆法也頻繁改革,先後發行了許多曆法。在司天監的不懈努力下,高水平的天文數據出現在宋代曆法中,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4、祠祭墓繪日

除了觀察天文,開發天文儀器和製作日曆,司天監還負責「挑日子」。在古代,所謂吉時,風水,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情,從而吉利,否則很容易導致災難。因此司天監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繪製太陽。

例如《宋會要》,宋太祖建隆,「詔自今祠祭並委司天台擇日。」為嘉禮,「主邦國神祇祭祀之事」選擇的和皇室親屬的埋葬都是由司天監完成的。

國事的選擇權對當時的國事、國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即使是現在,我們仍然可以聽到,人們必須選擇一個以進入一個新的房子或結婚,由此可見,擇偶對人的影響很大。現在我們知道沒有科學依據把時間和好運與在一起聯繫起來,但是用好運或厄運來畫一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習俗和儀式。

除了司天監的上述四個主要功能外,司天監還參與討論了祭壇的位置以及在祭祀過程中如何放置神龕。

司天監的發展

中國很久以前非常重視天文學,由於其專業性,歷代都有專門的天文機構。

1、天文和司天監的制度演變

自上古在中國成立以來,天文組織在中國成立。可以看出,在黃帝時期,已經有天文個組織,並且有天幹地支五個元素。

作為一個不朽的愛好者,「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在他統治期間規模很大;在漢代,天文隸屬於太昌,並受太師凌的控制。隋朝初年,司省太師曹負責天文;唐代,天文機構經過多次改革,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太師居和太師堅繼承了隋制,隸屬於秘書省,後期司天台是獨立的,其部門制度和官員品秩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根據龔延明先生的《宋代官制辭典》,唐制一詞在北宋初期使用,唐宋時期稱為司天台。然而有些人認為他一直被稱為司天監,在太宗朝前後,司天台只是司天監的另一個名稱,司天監的非正式地址不是唐制,而是五代系統。作為天文組織,太史曹屬於秘書省。

2、司天監的設置和更改

司天監的官員是司天監、邵健、程和學生。除了監督員,其他官員的人數也有自己的規定;司天監由曆法計算科、天文科和三類科目組成,供官員和學生學習天文、數學、六人、太乙、遁甲,並製作曆法和觀察天體現象來預測好或壞運氣不好。這些專業知識嚴禁普通人學習,只能由政府傳授給學徒。

在司天監下有天文研究所、中谷研究所、曆法局和印歷研究所。司天監的行政權力屬於司天監的公務,除觀測天文現象和佔領軍官外,所有行政事務均由司天監官員處理。在宋神宗期間,司天監改組為隸屬於秘書省的太史局。上級行政部門由司天監辦公室改為秘書省,其他人員和機構也有一些變化,但職能沒有明顯變化。

總結

天文關於司天監的知識服務於政治,他的功能包括觀察天文、開發天文儀器、編制曆法和祠祭墓繪日,歷代統治者都有特殊的天文組織,繼承了晚唐五代的天文組織體系,宋初又稱司天台,後來改為太史局,除了官銜和機構設置發生了一些變化,司天監的職位發生了變化,難道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嗎。

參考

1、《北宋司天監研究》

2、《北宋的天象災害預測理論與機構設置》

3、《宋代的天文管理探論》

相關焦點

  • 古代高人「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
    那麼,古人所謂「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呢?還是說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動?從古人的角度看,那肯定是一件非常嚴肅、重大的事情。從上古時代直至清朝,國家都專門設有觀測天象的機構,例如《尚書·堯典》就記載,帝堯任命羲和等「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周禮》也記載了朝廷設
  • 我國古代沒有公曆,農曆的冬至,古人們是哪天過,有什麼習俗?
    農曆的冬至,是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來的日期,後來是由朝廷欽天監等相關機構推算。起源冬至,古稱「日短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古人認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 古代天文儀器有哪些,一切還要從「天地徹」說起
    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的使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天文儀器製作的原理就是「設位(璇璣,渾儀)」和「垂象(玉衡,渾象)」。這算是對三皇五帝時期關於天文的記載,意思在帝嚳(高辛氏)時期,命火正重黎為掌管天地四時之官;重黎作為羲、和二氏的祖先,到了堯帝時,命羲和二氏為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氏族,並製作了天文儀器(這裡的「渾儀」,肯定不是漢代時的那種)。先秦時期的天文儀器,見記載的大抵就這些。
  • 「天空裂開」和「天鳴」等現象發生,古代認為會有什麼徵兆?
    後世這個機構多稱為「司天監」,或者「欽天監」。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掌天文歷數風雲氣象。工作內容就是「觀測和記錄天地日月星辰的變化和狀態,以及呈現的方式和運行等」。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觀天象,應人事。即提醒可能出現的徵兆。
  • 古人「夜觀天象」 到底觀的是什麼
    在小說或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代高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知未來(尤其是國運或軍國大事)的情節。相傳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推背圖》,劉伯溫的《燒餅歌》,都是通過天象來預測的未來。那麼,古人所謂的「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呢?上古時期,古人就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他們看來天象能夠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貴州中曹司與謝氏有何關聯
    在貴陽有一個叫中曹司的地方,現在應該是個街道辦。要弄清中曹司的來歷,就不能不談到貴陽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盛行的一種統治制度,它以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統治方法。
  • 古城話古 明代的宣府與萬全都司
    遍查明代直隸二京(京師、南京)和十三布政使司下屬的140個府中,並沒有"宣化府"的編制。"宣府"只是明代宣化城的名稱,是萬全都司的治所。明代擴建後的宣化城示意圖(周長24裡萬全都司,全稱為"萬全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是明代的省級軍事單位,負責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
  • 古代官員的俸祿是由什麼構成的?又是如何領取俸祿的?
    可是在古代,沒有科技和交通物流的幫助,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員,領取每月俸祿好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那些官員該怎麼領取工資呢?他們的工資標準又是怎樣的?可古代就不一樣了,由於古代的經濟水平和社會生產力遠遠低於現代,只發錢財的情況特別少,一般都是拿鹽、布、穀子替代,有些朝代還會發放類似代金券的東西,指定官員去某個場所消費,減免一定金額等。倘若遇到經濟緊張、社會動蕩的朝代,朝廷壓根沒啥錢和存貨,就會給官員們發放良田,讓他們自給自足。
  • 「月食」是什麼,超級藍月?你知道在古代意味著什麼嗎
    「月食」是什麼,超級藍月?你知道在古代意味著什麼嗎在2018年1月31日,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群眾都能看到了,超級藍月和藍月亮和紅月亮三合一的非常重要的月食現象,今天的我們是以非常樂觀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去看待認識月食現象的。
  • 中國古代報紙登啥 有假新聞嗎?
    新媒體時代,回望中國古代報紙,也能鉤沉出不少有趣的掌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邸報」到底登些啥? 唐代「編輯記者」整理朝廷要聞    電視劇《鶴唳華亭》雖然是架空歷史,但被指參考宋代規制和典儀。
  • 水滸中,林衝的禁軍教頭,呼延灼的都統制,你知道是什麼官嗎?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這些梁山好漢並非全是平民,他們有很多人在上梁山之前是在朝廷做過官的,比如宋江就做過押司,晁蓋做過保正,林衝做過禁軍教頭,而在這梁山108好漢中之前官職最高的要數呼延灼了,他做到了都統制,那麼這些官職究竟是什麼官呢?有多大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簡述古代歷史上的十位科學家,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他的名字早已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他堪稱土木建築工程和木匠的老祖宗。其主要發明有曲尺、墨斗、刨子等許多工具,使人們在生活中變得更加方便、更加省時省力。2、蔡倫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發明家,他總結了以往的造紙技術並進行革新改造,發明了蔡侯紙。上報朝廷後,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術。
  • 古代天文學家智慧超群 渾儀簡儀玲瓏儀圭表秤漏 件件精美測量準確
    參觀北京古觀象臺,它建於1442年,前身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創建的司天台。古觀象臺上的天文儀器大多都是由南懷仁設計建造的,還有紀理安設計的。圖中是古觀象臺景區的沈括雕塑,夢溪筆談作者,他是宋代人,在司天監期間,改制了渾儀,圭表,還有浮漏等儀器。沈括後面就是渾儀。
  • 古代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被朝廷拿來發工資,如今隨處可見很便宜
    一定很難想像,作為布料,為什麼絲綢會作為一種輔助貨幣?但是之所以不能想像的原因,在於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絲綢在古代的地位。我們現在總是看到外國在這個關鍵技術上封鎖我們,在那個關鍵技術上封鎖我們,但是其實我們以前也對外國人進行過技術封鎖——比如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