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從供給側看城市精細化管理之三

2020-11-24 浙江在線

  日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該市地鐵建設規劃時,指出政府在資金籌措方面「交代太簡單」,望引起重視。代表們還建議,在地鐵設計前多注意聽取市民意見。

  據當地媒體報導,按照規劃,2030年前,廣州計劃再新建15條(段)共計413.5公裡地鐵線,投資估算總額加上運營和在建線路後續工程建設資金需求及歷史債務償還,共需約4963億元。有代表表示,資金平衡方面交代太簡單,用很短的文字就把近5000億元資金交代過去了。有細心的記者事後統計了一下,這「很短的文字」是475字。

  因此,對於政府來說,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而對於廣大市民來說,也要給予城市規劃更多關心,從而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廣州地鐵建設規劃還處於人大審議階段,因此代表們的意見對規劃的完善將會起到積極作用。其實何止是廣州,此次廣州市人大審議意見對各地制定包括地鐵規劃在內城市各項規劃,同樣具有較大的啟示作用。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城市規劃比作城市的「成長坐標」,提出「要提升規划水平,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合一』……」這對當前各地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政策性和區域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併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做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係,統籌安排好各項建設。

  但揆諸現實,當前的狀況還令人難以滿意,隨意修改規劃或者不按設計好的規划行事的現象時有所聞。一些地方「建了拆、拆了建」,甚至出現無序建設、重複建設等,嚴重影響了規劃的嚴肅性和法律地位,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政府的公信力、城市的競爭力及市民生活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少數領導幹部更將規劃當作政績的風向標。如某地花近3億元建「文化長廊」,不久又花3億元拆除……群眾背後管這種現象叫「瞎折騰」,形象地道出了其本質。

  另一方面,現行規劃制定體制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城市規劃涉及土地、基礎設施等許多方面,有些地方反映,現在「上面有一個規劃,下面也要有一個這樣的規劃」。規劃之間不銜接、不協調,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也比較突出。對此,國家已在縣(市)試點城鄉總體規劃「多規合一」工作。

  有關專家認為,「多規合一」並非指只有一個規劃,而是指在一個空間內,在規劃安排上互相統一,同時加強規劃編制體系、規劃標準體系、規劃協調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強化規劃的實施和管理,使規劃真正成為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和龍頭。

  從試點實施的情況看,效果是明顯的。如我省德清縣將同一規劃年限的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張規劃圖紙,疊加到同一張坐標圖上,統一各部門對土地用途的規劃邊界,形成一張「沒有爭議」的地域規劃通用圖。同時,按照「山、水、林、田、湖」的格局,對非建設用地進行全面梳理,實現全縣937平方公裡每一寸土地的規劃管控。當地有關人士評論說,「多規合一」每向前一步,就能逐漸打破各部門間的條塊分割和局限,最終形成「一張藍圖」幹到底,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範本。

  從規劃的供給端就開始發力,使規劃更符合實際,從而也有利於規劃的最終實施。這當中,開門制定規劃,及時吸納公眾的有益意見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次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在審議該市地鐵建設規劃的過程中,針對新一輪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就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有代表說,廣州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應要吸取以往地鐵建設的教訓,避免像6號線剛建好(因車廂太小)就要拆凳子,或者像4號線那樣客流不足……

  城市規劃雖是一個城市的建設藍圖,但它卻關涉居住在這個城市中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對於政府來說,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而對於廣大市民來說,也要給予城市規劃更多關心,從而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相關焦點

  •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
    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市城管委主任王宏斌表示,全會精神為開啟「十四五」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徑,為新時代成都「三步走」第二步開好局、起好步注入了強大信心。 王宏斌說,近年來,市城管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提升社會動員、智能管理、服務專業、美學運用四種能力,「美麗蓉城」城市名片不斷刷新,成都城管品牌能級持續提升。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成都市)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城管委主任王宏斌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市城管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戰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聚焦「安全、清潔、有序、便民」的目標,樹牢「管理」和「服務」「兩個理念」,實施「城市管理+產業發展」「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城市管理+現代科技」「三大戰略」,提升社會動員、智能管理、服務專業、美學運用四種能力,紮實推進城市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美麗蓉城」城市名片不斷刷新,成都城管品牌能級持續提升
  • 北京朝陽「城市大腦」上線 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原標題:朝陽「城市大腦」上線   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城市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整合,為綜合治理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記者獲悉,朝陽「城市大腦」已於近日啟動試運行,今後,城市管理將因大數據的助力而更加精準、智能。
  • 寶應縣政協雙月協商座談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
    近年來,寶應縣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貫徹落實江蘇城市管理「三為兩新」新理念,突出「精管善治」主題,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以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城市重點道路周邊環境整治」活動為抓手,堅持高標準嚴格執法,高效率為民服務
  • 「大腦」和「神經末梢」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正在巡查中的路長第一時間將問題反映到玉泉區數位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接到案件後,指揮中心立即通知轄區工作人員聯繫協調供排水熱線對下水管道進行抽排。一天後,「下水管道抽排完畢,已恢復正常工作」的消息由路長反饋回指揮中心。從巡查發現、上報、處置一直到回訪,24小時之內,一起汙水外溢案件在玉泉區960119路長制服務熱線的配合下實現了閉環處理。
  • 普陀區:「城市大腦」用智聯實現精細化管理
    這裡就是「智聯普陀」的中樞神經,它「嗅」得到煙霧、「嘗」得出水質、「看」得到危險,所有指令都是從這裡發出。大到違法建築、夜排檔等城市管理「頑疾」,小到亂張貼、亂堆物等影響市容市貌的城市「小病」,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破解,得益於「智聯普陀」所採用的「區(委辦局)、街鎮、片區」的三級平臺架構以及對全方位監控、受理和派遣的處理方式。
  • 科學認識需求側管理
    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電視問政》今晚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
    11月6日晚8時30分,由武漢市治庸問責辦主辦、武漢廣播電視臺承辦的全媒體監督類欄目《電視問政:每周面對面》播出第23場,主題聚焦服務保障民生的城市精細化管理問題
  • 晉中市城市管理局以「門前五包」推動城市管理精細化
    為了深入落實「門前五包」管理責任制,今年以來,晉中市城市管理局創新工作方法,下足「繡花」功夫,努力打造和諧有序、創新包容、共治共享的美好城市,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真正實現城市管理為民、惠民、靠民。包什麼?包哪裡?誰來包?「門前五包」即:包衛生、包綠化、包設施、包秩序、包文明。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發展。  何為供給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強調供給側經濟改革?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如何放鬆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降低供給成本?
  • 市城市管理委:發揮好管理職能 讓城市更有溫度
    原標題:市城市管理委:發揮好管理職能 讓城市更有溫度   昨日上午,在海河傳媒中心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推出《公僕走進直播間》特別策劃「十四五開新局──2020年委辦局長年終訪談
  • 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會在京舉行
    近幾年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通過對城市風險源頭監管服務模式的創新,結合物聯網監測與快速預警等科技手段,開展城市風險隱患全方位網際網路監測、評估與精細化治理,探索實現城市安全運行監管與風險防控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同時,通過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交互化的建設模式,形成良好的城市安全管理和服務運行模式,真正助力提升城市安全運行與安全管理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和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 科學網—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趨善化進程
    ;同時提倡城市修補,強調不要大拆大建,要節約集約發展,進行城市精細化管理。按照我們的理解和思路,城市建設和管理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生態學基本原理出發,在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會經濟、過程與風險等相關方面以人為本地開展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 土地利用規劃與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也是一致的。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專家談城市發展:都市圈是創新驅動引擎,需「精細化辦小事」
    「除港澳臺之外,全國共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佔到全國總面積的24%,總人口的59%,GDP的77.8%。」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表示,研究表明,都市圈已經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在科技創新領域,都市圈的新技術發展能力、創新能力最強,也是創新過程中最活躍的。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文丨沈體雁(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時指出,「城市管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並希望上海繼續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