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製備大面積堅韌人造皮膚

2020-09-03 中國化工報

  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

  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8月20日,從南京工業大學傳出消息,該校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成果集中於小面積創麵皮膚的修復。在大面積燒傷以及腹腔開放後腹腔內臟器裸露保護方面的研究甚少。這主要是因為腹腔開放後,創面面積相比其他部位損傷面積大,且容易感染阻礙了創面的癒合,使人造皮膚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成為修復過程中最大挑戰。

  針對這一難題,陳蘇課題組探索出一種製備人造皮膚的新策略。人造皮膚的形成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製備大面積可生物降解的纖維蛋白密封劑負載的納米纖維支架,皮膚組織的形成和皮膚再生。

  「首先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一個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由超細核殼結構的納米纖維組成。這一核殼結構以聚己內酯/絲素蛋白為核、以纖維蛋白原包裹在表面為殼,平均纖維直徑只有65納米。」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崔婷婷介紹,以此納米纖維支架為基底,在基底上噴塗凝血酶,讓凝血酶與支架表面的纖維蛋白原發生反應,在納米纖維支架表面形成纖維蛋白凝膠粘合劑,可以直接粘合在傷口處,不需要再縫合。

  「這一階段形成的複合纖維蛋白膠—納米纖維支架,稱之為人造皮膚。這種人造皮膚具有優異的空氣透過率、機械強度和快速的體內降解速率。當創傷完全癒合後,人造皮膚材料也會自動降解。」崔婷婷說。

  第二個階段是皮膚組織修復過程。「在實驗中,我們發現了新生組織、肉芽、新生血管,同時傷口也慢慢收縮,這表明皮膚組織修復的過程已經完成。這主要是由於纖維蛋白凝膠粘合劑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並且能促進新生血管形成,為皮膚組織運送營養物質。」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餘加飛說。

  第三階段是皮膚再生的過程。「在實驗結果中,我們最終發現了毛囊的再生,這表明了新生皮膚的最終形成。」餘加飛介紹,毛囊是皮膚的重要附屬器官,當表皮全層缺損時,機體修復時常由無毛囊結構結締組織來填補,使之失去原有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形成不完全性病理性再生。而毛囊的再生可以證明形成了具有同樣的結構和功能的再生組織,實現了表皮的完美再生。

  「通過體內研究表明,人造皮膚材料被應用於大鼠腹部大面積皮膚缺損處活體實驗中,可以迅速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並促進傷口組織再生。此外,它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陳蘇表示,該研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途徑來再生大規模堅韌的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等領域顯示出廣闊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南工大團隊跨界科研,製備可再生人造皮膚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周偉 記者 仲茜)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因缺少皮膚材料,一直是醫學界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跨界」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另外,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 南工大科研團隊研發人造皮膚,可實現毛囊再生
    揚子晚報網8月13日訊(通訊員 周偉 記者 楊甜子)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
  • 南工大科研團隊研發人造皮膚,可實現毛囊再生
    揚子晚報網8月13日訊(通訊員 周偉 記者 楊甜子)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
  • 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大規模製備人造皮膚
    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
  • 南京科研人員攻克世界難題,研發"人造皮膚",毛囊還可再生!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在異質結和轉角石墨烯等人造晶體中,機械解理的樣品也同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機械解理的樣品與基底相互作用弱,製備過程相對簡單,樣品質量高,這些優勢使得該方法在二維材料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該方法同樣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製備效率低和樣品尺寸小等問題,限制了許多先進的實驗手段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紅外-太赫茲光譜以及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對二維材料的研究。
  •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2020-08-2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她帶來了關於「電子皮膚」的大膽設想。「我們將用如人的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人與環境之間交流。」她講解了人造皮膚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過程,雖然目前人造皮膚還未真正用到人的身上,但這個理念已經被證實,並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啟發,「用人造皮膚,現在可以做成連續的、測量血壓的,輕輕貼在小嬰兒身上這樣的血壓計。」她在接受採訪中表示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可以真的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某個人的時候,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
  • 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近期,復旦大學相關課題組宣布,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掌握了一種實現納米粒子之間定向結合——形成「人造分子」的新技術。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科學家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
  •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摘要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領銜團隊等不懈努力下,科研人員運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 Nat Commun:柔性壓力傳感器使人造皮膚成為可能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告了有可能大面積使用、同時又具有與迄今性能最好的裝置相媲美的靈敏度的柔性壓力傳感器。這些裝置(它們製造簡單、成本低)讓我們離高性能柔性壓力傳感器在真實裝置如人造皮膚中的使用更近了一步。柔性壓力傳感器已受到很大關注,它們使人造皮膚(監測從關節運動到脈搏的壓力刺激)成為可能。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新華社3無需縫合,自動降解 新型人造皮膚破解大面積損傷修復難題▲研究團隊製備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 受訪者供圖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2)。
  • 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人造皮膚發展盤點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
  • 科學家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