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大規模製備人造皮膚

2020-08-19 小材科研

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重要刊物《先進材料》上。

據介紹,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成果集中於小面積創麵皮膚的修復。在大面積燒傷以及腹腔開放後腹腔內臟器裸露保護方面的研究甚少。這主要是因為,腹腔開放後,創面面積相比其他部位損傷面積大,而且容易感染、沒有骨架做支撐、同時運送營養物質困難等難題阻礙了創面的癒合,使得人造皮膚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成為修復過程中最大挑戰。

針對這一難題,陳蘇課題組探索出一種新的製備人造皮膚的策略。

首先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一個面積為140×40 cm2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崔婷婷介紹,以此納米纖維支架為基底,在基底上噴塗凝血酶(一種具有止血作用的白色至灰白色非結晶物質),讓凝血酶與支架表面的纖維蛋白原發生反應,在納米纖維支架表面形成一種叫纖維蛋白凝膠的粘合劑,可以直接粘合在傷口處,不需要再縫合。由於纖維直徑小,所以比表面積大,使纖維蛋白原同凝血酶的反應效率更高,同時纖維蛋白凝膠還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這一階段形成的複合纖維蛋白膠—納米纖維支架,我們稱之為人造皮膚,這種人造皮膚具有空氣透過率(164.635 m3/m2.h.kPa)、優異的機械強度(8.45 MPa)和快速的體內降解速率(7個月),表明當創傷完全癒合後,人造皮膚材料也會慢慢自動降解。」崔婷婷說。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了新生組織、肉芽、新生血管,同時傷口也慢慢收縮,這表明皮膚組織修復的過程已經完成。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形成的纖維蛋白凝膠粘合劑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並且能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這有利於為皮膚組織運送營養物質。」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餘加飛說,「我們最終發現了毛囊的再生,這表明了新生皮膚的最終形成。」餘加飛介紹,毛囊是皮膚的重要附屬器官,當表皮全層缺損時,機體修復時常由無毛囊結構結締組織來填補,使之失去原有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形成不完全性病理性再生。而毛囊的再生,可以證明形成了具有同樣的結構和功能的再生組織,實現了表皮的完美再生。

「通過體內研究表明,我們的人造皮膚材料被成功應用於大鼠腹部大面積皮膚缺損處活體實驗中。表明人造皮膚材料可以迅速修復大面積腹壁缺損並促進傷口組織再生。此外,它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陳蘇教授表示,該研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途徑來再生大規模堅韌的皮膚,這在腹壁缺損修復等領域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來源:微流控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0982

相關焦點

  • 南工大製備大面積堅韌人造皮膚
    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  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8月20日,從南京工業大學傳出消息,該校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成果集中於小面積創麵皮膚的修復。
  • 南京科研人員攻克世界難題,研發"人造皮膚",毛囊還可再生!
    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刊物《先進材料》。
  • 南工大團隊跨界科研,製備可再生人造皮膚
    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跨界」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另外,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 南工大科研團隊研發人造皮膚,可實現毛囊再生
    揚子晚報網8月13日訊(通訊員 周偉 記者 楊甜子)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也避免了臨床應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二次手術的風險。
  • 南工大科研團隊研發人造皮膚,可實現毛囊再生
    揚子晚報網8月13日訊(通訊員 周偉 記者 楊甜子)大面積皮膚損傷修複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
  •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新華社3無需縫合,自動降解 新型人造皮膚破解大面積損傷修復難題>▲研究團隊製備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 受訪者供圖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新華社3無需縫合,自動降解 新型人造皮膚破解大面積損傷修復難題▲研究團隊製備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 受訪者供圖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 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近期,復旦大學相關課題組宣布,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掌握了一種實現納米粒子之間定向結合——形成「人造分子」的新技術。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圖 文章發表 來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人造皮膚(Artificial Skin)是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人造皮膚發展盤點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復旦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大學楊帆教授課題組:利用全新水熱腐殖化技術製備人造腐殖質...
    01人造腐殖質的宏量製備第一作者:楊帆通訊作者:Markus Antonietti,楊帆通訊單位:東北農業大學、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DOI:10.1016/j.scitotenv.2019.06.045AbstractA novel preparation protocol for synthetic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中國科學家「模仿植物」成功製備清潔燃料!或可大規模生產
    這項新技術可用於生產易於儲存的液體清潔燃料,代表了一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清潔燃料的新方法,並顯示出大規模生產燃料的潛力;儘管測試單位的大小為 20 平方釐米,但該無線設備的體積可以被設計得更大,用作類似於太陽能農場的能源 「農場」,利用太陽光和水來生產清潔燃料。
  • 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青島大學龍雲澤教授:基於壓電納米發電機的仿生單電子皮膚單元
    最近,基於單電極的摩擦電傳感器TENG(STENG)將可以兩個電極減少到一個,其降低了電子皮膚的複雜性。但是,TENG基電子皮膚更適用於動態追蹤,卻無法提供有關溫度的信息。實際上,單電極傳感器依賴於電荷轉移,大多數納米發電機都可以實現。
  •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