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模仿植物」成功製備清潔燃料!或可大規模生產

2020-08-30 DeepTech深科技

你知道地球上最大規模的能量和物質轉換過程是什麼嗎?

如果一時想不起來,那換個問題,利用陽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機化合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是什麼?是的,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

如今,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王謙及其所在團隊的新研究,向著實現人工光合作用邁進了一步。他們開發出一種獨立的設備,無需任何其他添加物或電力,就可以將太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中性燃料——一種沒有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或碳足跡的能源燃料或能源系統。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的化學清潔能源。」 王謙告訴 DeepTech。

這項新技術可用於生產易於儲存的液體清潔燃料,代表了一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清潔燃料的新方法,並顯示出大規模生產燃料的潛力;儘管測試單位的大小為 20 平方釐米,但該無線設備的體積可以被設計得更大,用作類似於太陽能農場的能源 「農場」,利用太陽光和水來生產清潔燃料。相關研究成果於 8 月 24 日,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 - 能源》(Nature Energy)雜誌上。

(來源:Nature Energy)

王謙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她告訴 DeepTech,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教授歐文 · 萊斯納(Erwin Reisner)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項目的想法是王謙和萊斯納共同提出的,王謙負責器件的製備、分析和活性表徵,同組的朱利安 · 沃南(Julien Warnan)和蒂亞戈 · 羅德裡格斯 - 希門尼斯(Santiago Rodriguez-Jimenez)博士則負責分子催化劑的合成和分析,東京大學堂免一成(Kazunari Domen)教授也參與了這一研究的討論,並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想法和意見。

「模仿植物」 轉化太陽能

燃料,是一種通過化學反應或核反應釋放本身內能以供他人使用的物質,比如我們熟知的石油、煤炭,以及經由石油煉化產生的汽油、柴油和煤油等,它們都與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但是,化石燃料在釋放內能、轉化為熱能的同時,也會造成水資源汙染、溫室效應等諸多環境問題,而且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化石燃料面臨著資源短缺、過度開採等問題。根據目前已探明儲量和開採流量預測,化石燃料的可開採年限預計在 150 年內。

當前,世界的科學家們正致力於開發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如何尋找一種環保、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燃料製備技術,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太陽能因為分布廣以及取之不盡等優點,其應用受到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

圖 | 王謙,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博士後

除了利用太陽能發電,科學家也希望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並向低碳能源過渡。然而,同時生產清潔燃料而又不產生副產物是極具挑戰性的。

王謙出生於江西,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之後去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東京大學作為人工光合成項目的研究員工作四年,於 2018 年以瑪麗 · 居裡學者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和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人工光合成,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可再生新能源。

「要實現具有高度選擇性的人工光合作用是很困難的,因為你要儘可能多地把太陽光轉化為燃料,而不是留下大量的廢棄物。」 王謙說。

萊斯納也表示,氣態燃料的存儲和副產物的分離可能也會很複雜,他們希望既可以實現液態燃料的清潔生產,也可以將其輕鬆地存儲和運輸。

與傳統的電極或者懸浮液體系不同的是,在這項研究中,太陽能是唯一的輸入能源,不需要電能或者犧牲劑的幫助,因此成本比較低,而且與傳統體系相比,他們在這項研究中研發的設備已被證實具有更大的大面積化生產和使用的潛能。

圖 | 簡易設備

在這一研究中,被稱為光催化板(photosheet)的設備模仿植物將太陽光轉化為能量的能力,是朝著實現人工光合作用邁出的重要一步。它基於先進的光催化板,可將太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甲酸是一種可儲存的燃料,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轉化為氫氣,而且甲酸也可以在溶液中積累,並通過化學作用轉化為不同類型的燃料。

一旦效率提升,或可大規模商業化

近年來,雖然人工光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但與化石燃料相比,其所生產的再生能源的成本依然不具優勢,如果要實現利用太陽能製備清潔能源的低成本生產,目前所有實驗室研究體系的效率都需要再提升。在此次研究中,目前光催化板將太陽轉化為化學能的效率為 0.1% 左右。

當前,王謙及其團隊的工作重點正是優化該體系,以取得更高的效率。「我們的目標是將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效率提高到 5%-10%,目前正通過優化材料和體系向這個方向努力。」 在未來的工作中,王謙表示,他們將致力於利用該體系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燃料,比如甲醇。

早在 2019 年,萊斯納團隊的研究人員就開發了一種基於 「人造葉」 設計的太陽能反應器,該反應器也可以利用太陽光、二氧化碳和水生產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的混合物,尤指由低級煤生產的可燃性氣體,主要用於化學和生物加工以及甲醇的生產)。

當時 「人造葉」 使用了太陽能電池中的成分,這種新設備則完全不需要,只需依靠嵌入到薄片中的光催化劑來生產所謂的光催化劑薄片,這種薄片由半導體粉末組成,製備方便且十分經濟。

對此,王謙表示,「幾乎沒有副產物,我們對它在選擇性方面的出色表現感到驚訝。有時候情況不如預期那樣好,但這是一種罕見的情況,實際上效果更好。」

雖然這種技術會比 「人造葉」 更容易擴大規模,但在考慮任何商業化之前,仍需提高其效率。目前他們正在試驗各種不同的催化劑,以提高穩定性和效率。

王謙表示,相對來說,這項研究成果是目前太陽能 - 化學能轉化體系中更容易大面積推廣的技術。如果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能進一步提高,將具有巨大的商業化前景。

儘管當前這一技術還處於發展階段,但為發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向。

「我希望留在學術界繼續做研究,目前正在與國內高校接觸。」 王謙說。

相關焦點

  • 人類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嗎?科學家:若成功堪比工業革命
    提到光合作用,或許大家都能夠提上兩句話,比如什麼大致分成兩類反應光反應,暗反應之類的知識,那麼光合反應作為一種「常識」,人類能夠模仿植物,用科學儀器進行光合作用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光合作用本身說起,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最為重要的。光合作用儘管光合作用這個名詞家喻戶曉,但是其具體的內容可能並不怎麼清楚。
  • PNAS:植物細胞壁或可生產生物燃料
    近日,美國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植物細胞壁形成問題上有了新的突破,這一新發現為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原料鋪平道路。研究人員確認了兩種蛋白質,GAUT1和GAUT7共同形成了植物細胞壁中的果膠。果膠是一種多糖,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它也常作為凝膠劑用於果醬和果凍生產中。該發現為使用植物細胞壁形成的可再生生物質能奠定了基礎。
  • 燃料酒精和甲醇是否可以成為未來能源、植物也能生產石油嗎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過價值人生,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燃料酒精和甲醇是否可以成為未來能源、植物也能生產石油嗎。「綠色油田」是不是人類的夢想「綠色油田」是人們對燃料酒精的讚譽之詞,這是因為這種燃料來源於綠色植物。各種草類、木片、秸稈、糧食、甘蔗、水果以及其他許多含纖維素的原料,都可提取酒精(乙醇)。
  • 想要得到清潔的燃料乙醇,木質素是繞不過去的「攔路虎」!
    我們都知道,隨著煤、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使得可再生清潔能源走進了大眾視野。>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劉紀 SNST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我們都知道,隨著煤、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使得可再生清潔能源走進了大眾視野
  • 「小秸稈」大能源|如何利用秸稈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
    生物質顆粒燃料可替代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2、生物質顆粒燃料能源的必要性能源和環境正面臨嚴重危機。因此,改變能源消費結構,防止空氣汙染已成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如何尋找清潔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例如:煤炭和石油)。作為一種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生物質能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生物質能是指存儲在生物體中的能量。
  • 航空生物燃料 綠色天空的必然選擇
    ,隨著航空產業在尋找具有節約成本和清潔的替代煤油的噴氣燃料,使用生物燃料的飛行試驗正在進行。2011年10月28日國航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航空生物燃料的試飛,這被看作是生物燃料在中國航空大規模商用的一個起點。航空生物燃料的基本概念航空生物燃料是指以動植物油脂或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為原料,採用加氫法或費合成技術生產的航空燃料。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氫氣提取技術有重大突破,大規模推廣,廉價氫能源將取代化石能源
    光伏發電可能是目前清潔無限制的電力發展模式,因為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電!在燃料能源中,有機物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有毒汙染氣體,對環境不友好,資源有限。氫燃料不同,如果有水,水電解會產生氫氣,氫氣燃燒會產生水。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會產生汙染。氫能是燃料能源中的一種最清潔能源,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利用。氫氣是一種二次能源,被認為是21世紀潛在的清潔能源。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賀梨萍 綜合報導 2017-06-08 19:32
  • 氫燃料電池步入發展快車道 大規模存儲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氫燃料電池步入發展快車道 專家表示氫能源大規模存儲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本報記者 劉會玲日前,由世界鉑金投資協會和英美資源集團主辦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態—2020國際鉑族金屬科技創新及發展峰會在蘇州召開。
  • 生物基複合材料大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最近,德國開姆尼斯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突破了能夠大規模生產的生物基複合材料的關鍵技術,使生物基複合材料作為玻纖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替代品又進一步。生物基材料來源於自然界中動、植物以及微生物資源,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已成為最有希望大規模替代石油資源,實現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新興材料之一。生物基複合材料用量的增加有助於降低對石油類不可再生資源持續增長的需求,能夠實現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預計2020年全球對於生物基複合材料的需求有望達到300萬t。
  • 2030年將大規模產業化?燃料電池三部曲:市場分析、產業分析、玩家...
    燃料電池可一次性解決續航焦慮問題  2)充氣時間 3 分鐘  3)清潔能源  歷史縱向看,能源的進化史事實上是一場脫碳的革命。煤炭相比薪柴更清潔,石油相比煤炭更清潔;到了氫,由於不含碳,燃燒後的產物是水,因此可看作是「零碳排放」的高清潔能源。  4)改善能源結構  對比三種不同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內燃機37%,燃料電池45.7%,鋰電池49.2%),鋰電池和燃料電池較傳統燃油汽車都具有較大優勢。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太陽燃料合成是未來減排的根本途徑之一
    、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光解水或電解水)製備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制甲醇等液體燃料,把可再生能源存儲在液體燃料中。簡言之就是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和水,生產清潔可再生的甲醇等液體燃料,我們也稱其為「液體陽光」。這將是未來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將間歇分散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收集儲存的一種儲能技術,是「道法自然光合作用」,實現人工光合成綠色能源的一種過程。
  • 為菠菜加點鹽:一種清潔、高效的燃料電池催化劑誕生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菠菜還有另外一個用途——作為一種燃料電池催化劑。如今的燃料電池通常依賴於鉑基催化劑,但來自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認為,根據他們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得出的原理驗證實驗結果,菠菜可以成為一種極好的可再生的富碳催化劑。他們為菠菜加了少許鹽,就將其變成了一種清潔、高效的燃料電池催化劑。除了清潔、高效,菠菜還可以輕鬆收穫,並且「絕對比鉑便宜」。
  • 新奧股份研發6KW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實驗系統驗收成功
    作為國內首套測試成功並實現連續穩定運行的多電堆SOFC發電系統,該裝置充分驗證了整套工藝流程、重要設計參數和電堆性能,為新奧股份積累了重要經驗,在SOFC的系統集成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為後續開發中大型SOFC發電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植物油燃料技術哪裡可以學?餐飲植物油燃料可以自己生產嗎?
    可以自己生產的燃料很多人都想知道植物油燃料哪裡可以學習自己生產的技術?其實植物油燃料是沒有辦法自己生產的。在廚房燃料裡面作為可以學習自己生產的廚房燃料油只有醇基燃料或者說是水性燃料。醇基燃料和水性燃料在當地化工市場都可以購買到原材料,並且原料非常好購買,使用成本低廉。
  • 新型可回收無碳燃料「鐵粉」正助力荷蘭啤酒廠的生產
    該系統的優點包括:鐵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屬之一,它的普及程度和價格可承受性,以及它良好的能量密度。事實上,鐵粉也很容易運輸,不需要特別的存儲。 可以將其隨需攜帶,必要時進行燃燒,然後收集氧化鐵廢物進行更新。 這在無法輕易轉向可再生能源的行業中尤其有用。專家告訴我們:「鐵燃料的美妙之處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釋放儲存在鐵燃料中的能量。
  • 美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出乙烯低溫製備新工藝
    但在乙烯製備中長期以來所使用的裂解法需要耗費大量熱量(裂解溫度為750℃—950℃),乙烯生產企業也被扣上了「耗能大戶」的帽子。 為找到更為高效和廉價的乙烯製備方法,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努力。其間雖然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完全取代裂解法在商業生產中得以大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