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
學校保安常問你的三個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具有高度的哲學抽象性。其實這三個問題也是宇宙學家們終生求索的三個問題,"宇宙是什麼"、"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的歸宿如何"?
宇宙大爆炸
現代宇宙學的基礎是廣義相對論。一般認為,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的過程簡單介紹如下:
·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10-43秒之間,也就是大約1個普朗克時間,被稱作普朗克時期。在普朗克時期中,四種基本作用力,即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四合一的。我們都知道,現代物理學只能把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還不能把引力整合進去,因此普朗克時期是現代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
· 普朗克時期之後到10-36秒之間,是大一統時期,這時候引力和其他三種作用力分離開來。
· 從10-36秒到10-32秒之間,宇宙經歷了一次暴漲,宇宙的尺度一下子增加了1026這麼多,體積上增加了1078。
· 暴漲理論非常的重要,否則無法解釋今天觀察到的宇宙如此的均勻--暴漲階段抹去了宇宙最早期的無序性,
· 暴漲階段結束,意味著大爆炸的結束。因此,宇宙大爆炸持續的時間僅僅為10-32秒。
在這之後,宇宙從極其炙熱和高密度的狀態持續膨脹,並逐漸變冷,直到今天。按照現在的天文觀測,宇宙不僅在膨脹,還在加速膨脹。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給了發現宇宙加速膨脹的三位科學家。
宇宙發展過程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可大爆炸理論,但它是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一種理論。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大爆炸理論算是解決了"宇宙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那麼宇宙的終極未來又是怎樣的呢?
宇宙的三種結局
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宇宙的命運有三種。第一種是走向封閉,就是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收縮,這種結果被稱作大擠壓,the big crunch。還有人認為,宇宙收縮回初始狀態,可能又會發生大爆炸,新的宇宙又開始了,被稱作大反彈,the big bounce。
宇宙大擠壓示意圖
第二種,宇宙在膨脹一段時間之後,逐漸停止膨脹,之後保持穩定。看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結局,好像宇宙可以永恆存在下去,但其實不會,因為所有物質都有它的壽命。
· 1014年後,不再產生新的恆星,宇宙中的恆星逐漸熄滅,走向死亡。
· 距離現在1040年之後,基於質子衰變的理論,宇宙中的質子都會衰變殆盡,宇宙中只留下黑洞和像電子那樣的輕子。
· 黑洞也是有壽命的。根據史蒂芬·霍金的理論,黑洞會輻射能量,叫做霍金輻射。到了10100年之後,大部分的黑洞蒸發完畢。10100就是10後面有100個零,被稱作googol。當年穀歌取名字的時候,就是用了這個大數的名稱。生活中我們碰不到這麼大的數,但是在宇宙學中,嗯,其實這麼大的的數也不算大,因為還有更大的。
· 最大的黑洞,在10150年之後,也蒸發完了,從此宇宙會進入黑暗時代。
· 黑暗時代宇宙中只剩下光子、電子等目前認為不會衰變的物質。
這種情況又被稱作熱寂,the heat death。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加,所有物質的溫度達到熱平衡,宇宙中無法維持運動和生命。總之,只要宇宙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就會發生熱寂。
霍金輻射
第三種,宇宙持續加速膨脹。如果膨脹得太厲害,宇宙就要散架子了。星系與星系之間越拉越遠,甚至在可觀測宇宙中沒有其他任何形體,然後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都會脫離軌道,最後原子都被撕裂摧毀。這就是所謂的大撕裂理論,the big rip,恐怕這是宇宙最慘烈的死亡方式。更有甚者,還有人計算出來,大撕裂會發生在500億年之後,感覺距離現在好近啊!
宇宙大撕裂動畫
總之,無論宇宙如何演化,最終都會死,不過是早死晚死的問題。因此,就算有一天人類實現了長生不老,還要考慮給宇宙延壽才有意義。看完宇宙的大結局,可能大家心情都不好了。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介紹一下羅傑·彭羅斯吧。
羅傑·彭羅斯
羅傑·彭羅斯是史蒂芬·霍金的老師和同事,出生於1931年,今年已經89歲了,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彭羅斯最重要的貢獻是跟霍金提出了一個關於黑洞的定理。佰思科學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對彭羅斯有過更詳細的介紹。彭羅斯獲獎是因為去年轟動一時的黑洞照片,證實了黑洞的存在,彭羅斯和霍金的貢獻終於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認可,因為諾貝爾獎要求獲獎的理論必須被證實才可以頒發。遺憾的是霍金於2018年去世,沒能獲得這項榮譽。諾貝爾獎委員會急著給彭羅斯發獎,可能也是擔心這位89歲的老爺子別像霍金那樣駕鶴西去,連續錯過兩位大師就太遺憾了。
接受訪談的彭羅斯
擔心似乎有點多餘,儘管高齡,彭羅斯老爺子的身體非常好。他現在還到處做講演,宣揚自己的學術觀點。之前佰思科學翻譯了一個彭羅斯關於宇宙的演講視頻,時間是2019年,彭羅斯以88歲的高齡全程站立演講,口齒伶俐,思路清晰,再活二三十年感覺都不是問題。彭老爺子近年來重點宣講的一個觀點,就是宇宙是循環的,他起名為Conformal Cyclic Cosmos,共形循環宇宙,簡稱CCC。他在2005年提出CCC的想法,並在2010年出了一本書,叫做《時間循環》Cycles of Time,專門講這個問題。之後,他又與其他人一道,試圖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同時也引起了很多爭議。
彭羅斯的書《時間循環》
首先,彭羅斯認為宇宙是循環發生的,不是一次性事件。他把每一個宇宙階段稱為Aeon,中文翻譯成宇宙世代。一個Aeon終了的時候會開啟新的Aeon,循環往復。循環宇宙論本身並不是新觀點。早在1930年代,愛因斯坦就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後,會發生大擠壓,最後宇宙再發生大爆炸,如此循環。但是大擠壓本身會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而且目前發現宇宙是加速膨脹的。
CCC宇宙模型
在CCC模型裡,彭羅斯通過所謂的共形變換,將宇宙從大爆炸之後的過程,映射到一個圓柱體上面,於是每一個宇宙世代都是筒狀結構,這樣前後的筒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連在一起,如上圖所示。為了說明共形變換,彭羅斯使用了荷蘭畫家Escher的一張圖《天使與魔鬼》,當你從各個方向同時進行壓縮或者拉伸時,圖片上面每個微小角度都不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保角映射。
Escher名畫《天使與魔鬼》
說白了,彭羅斯用數學變換將宇宙從喇叭形映射成筒子形,除了一些學術上的好處,也能方便大家理解宇宙世代之間的連貫性。循環宇宙的概念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無論大撕裂還是熱寂,宇宙最後都回到了它大爆炸開始時的狀態--一無所有,也就滿足了大爆炸再一次發生的條件,所以大爆炸在宇宙一切歸零之後,應該能再次發生。
彭羅斯的循環宇宙
假如彭羅斯只是提出這樣一種理論的話,他是無可指責的--一個想法而已,誰又能證實或者證偽呢?不過彭羅斯確實想證實CCC理論,結果使得他自己成了一個爭議性人物。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彭羅斯認為,上一個Aeon的痕跡,能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找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大爆炸理論的關鍵證據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當年大爆炸的餘溫,在天空中還有2.7K左右的溫度。微波背景輻射發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者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CMB從太空中各個方向看去都非常均勻,差異不到十萬分之一。彭羅斯說,從那些微小的差異之中,能找到同心環,是過去宇宙世紀中的巨大黑洞留下的遺蹟。彭羅斯等人聲稱,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約30個這樣的"霍金點"(Hawking point)。
彭羅斯聲稱的同心環
於是爭議就這樣產生了。大部分科學家不認可彭羅斯等人處理CMB數據的手法。彭羅斯的理論,並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同。儘管如此,這並不意味類似於CCC這樣的循環宇宙理論不成立。既然宇宙能無中生有地發生大爆炸,為什麼以後不能再次發生大爆炸呢?有可能現在只是沒找到真正的證據而已。
彭羅斯
儘管沒人能看到宇宙的終點,但無論熱寂還是大撕裂,假如宇宙真的不能重頭再來的話,那是怎樣一種絕望!而循環宇宙的想法,大家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人情味?好歹算是一種希望,就好像烈士墳前的小花或者小草那樣--或許下一個宇宙中大家還有再次聚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