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本中國經典名著,手抄16年!仙桃七旬老人臨終前決定捐給國家

2020-12-03 仙桃日報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歷時16年,手抄20多部中國經典名著

足足2000多萬字

這是仙桃76歲退休老黨員肖炎林

生前最引以為傲的財富

在生命彌留之際

他做出一個驚人決定

70多本手抄本全部捐給國家

「他說自己沒留什麼遺憾,唯獨放不下的就是這些手抄本。」3月25日,在肖老位於胡場鎮建設街的家中,其子肖銀華打開上鎖的書櫃,裡面整整齊齊擺放著70多本手抄本。僅四大名著這一套手抄本共有21本,其中《三國演義》《紅樓夢》就有橫、豎2個版本,全部裝幀成冊。

任意翻開一本,只見清一色的行楷字,工整秀麗,如同字帖。因經年置放,少數手抄本內頁發黃,字跡模糊。

(肖老生前照,家屬供圖)

2004年,時年60歲的肖炎林從鎮財所退休,天天除了幫老伴做做家務,就是接送孫兒上下學。「當時總覺得每天這樣過沒有意義。」想到後輩們都習慣了用電腦手機,很少讀古典文學,肖炎林決定抄寫四大名著,讓子孫後代更好地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並傳承下去。

同年10月,他開始抄書,耗時6年,抄完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用掉了5000多張A4紙,500個軟筆頭,5大瓶墨水。隨後10年間,又以驚人的毅力抄完《東周列國志》《資治通鑑》《封神演義》《古文觀止》《唐詩》《宋詞》等著作,成書厚度超2米高。他的不少書法作品獲得全國書法大賽金獎,入選全國書畫名作家典藏。

據悉,肖老每個月400多塊錢退休工資,除日常開銷,全部花在購買筆墨紙硯上。曾有人出價50萬元,想買下四大名著手抄本,被他回絕:「給我一百萬也不賣。」

肖銀華說,2年前,父親罹患胃癌,經歷了6次化療。「只要還能動,就在抄書。」1月5日,完成最後一本手抄本《楊家將演義》的肖老,因病去世。臨終前,他告誡4個子女,把手抄本盡數捐給國家,讓它們有一個好的歸屬。

「手抄本全部捐國家」

肖老的舉動令人欽佩

(記者/鄧一凡)

相關焦點

  • 名著小書包(科普版)2020年首捐暨科普手抄報大賽啟動儀式舉行
    名著小書包(科普版)2020年首捐暨科普手抄報大賽啟動儀式舉行 2020-10-21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彭氏後人彭忠東多年來編纂家譜、人物誌嘔心瀝血。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彭忠東先後去了四川省圖書館、市圖書館等地查閱彭氏名人,「我和哥哥抄了幾本回來,然後再錄入電腦列印出來。」就此,彭忠東的第一本人物誌誕生——《彭氏人物文錄》。出於幫助族人深入了解本支家族,體味祖先奮鬥的歷程,彭忠東萌生了編著「彭氏人物誌」的意念。
  • 寧國「七旬老人殺妻案」開庭審理
    寧國「七旬老人殺妻案」開庭審理 2020-09-14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一級演員進臨終病房唱劇 寧波老人顫顫巍巍伸出手鼓掌
    在鄞州區明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安寧療護區,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國家一級演員徐曉飛在病房裡清唱了《西廂記》,這是為了完成臨終老人盧英(化名)的最後心願。老人全程面帶微笑,顫顫巍巍地從被子裡伸出手鼓掌。2019年12月25日的這一幕,把很多人看哭了。  「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春節有演出,到時候請您去劇場!」說完,徐曉飛忍不住落了淚。
  • 憶中國海拔最高縣歷史 西藏七旬老人搬新居
    中新社山南1月19日電 題:憶中國海拔最高縣歷史 西藏七旬老人搬新居作者 江飛波「大約是1976年3月,我們一家8人背著物資、趕著牛羊,從那曲申扎縣尼瑪區出發,穿過北面傳說中的『鬼地』,向著無人區挺進。
  • 79歲的預備黨員甘大啟:49年記錄70本黨史筆記
    圖為甘大啟老人正在烈士陵園擦拭墓碑。記者 胡笛 通訊員 熊先偉 攝   本報記者 胡笛 本報通訊員 熊先偉   今年7月25日,豐都縣慄子鄉雙石滾村村民、79歲的甘大啟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 [煙臺]七旬老人買銅線變石頭雜草 貪小便宜吃大虧
    [煙臺]七旬老人買銅線變石頭雜草 貪小便宜吃大虧近日,一位家住龍口的七旬老人在集市買銅線被騙,回到家才發現是一堆雜草和石頭。韋姓老人後悔不已,連稱自己不該貪小便宜上了當,他向記者講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近日,一位家住龍口的七旬老人在集市買銅線被騙,回到家才發現是一堆雜草和石頭。韋姓老人後悔不已,連稱自己不該貪小便宜上了當,他向記者講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 臨終症狀 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從出生到死亡這是生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很多人認為這個過程漫長,但是其實人的一生轉瞬即逝,那麼臨終症狀都有哪些呢?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是怎樣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臨終症狀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表現,也是每個人生命快要到盡頭時候的表現,那麼具體的症狀都有哪些呢?如果我們出現這些症狀就代表我們快要死亡了嗎?
  • 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 為救愛犬七旬老人徒手掰鱷魚嘴
    為救愛犬七旬老人徒手掰鱷魚嘴 2020-11-25 16:23:38  來源:京視頻      近日,美國佛羅裡達州的一名74歲的美國老人,為解救被鱷魚咬住的愛犬,徒手與一條鱷魚展開搏鬥。
  • 襯衣穿30年!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裡,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談起金錢,風輕雲淡。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990年,中國一顆巨星,不幸隕落。這位隕落的巨星就是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我不知道大家了解馮友蘭先生嗎?「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還沒有哪部著作能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久傳不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這是世人對馮友蘭以及他的作品的評價。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
  • 大連:七旬老人患熱射病 全身多臟器衰竭
    休克、全身多臟器衰竭、凝血功能異常……8月14日,本市一位七旬老人被發現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後被確診為熱射病,至今仍在重症監護室(ICU)搶救。熱射病是中暑的一種,也是最嚴重的一種。今年暑期,濱城持續高溫,本報熱線中心先後接到多起關於市民中暑的報料。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
  • 學生不愛讀名著,名著又能奈「我」何? 名著怎樣走進學生內心?
    名著還是那些名著,但是,環境已經不在了。有時,我們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的,總在感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為什麼不能順著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呢?那麼我們又想過沒有,如果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多媒體並存的社會裡,我們還會像以前那樣,排除外界的幹擾,傻乎乎地去捧著一本書去讀嗎?所以說,我們應該反思,現在的社會變化了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引導孩子,回到傳統經典上來。
  • 【中國故事|追夢人】七旬老人的「天文夢」
    【中國故事|追夢人】七旬老人的「天文夢」發布時間:2019-05-10 13:45:2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曹忠宏 | 責任編輯:李佳今年70歲的吳世英,家住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梅鋪鎮盤道村,他初中畢業後就回家務農。
  • 老人臨終前,為何會突然說一些胡話?來看看科學的解釋
    人在臨終前,總會有很多不尋常的變化,很多人注意到,老人離開前會突然說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胡話,這是咋回事?小丹奶奶86歲那一年離世,那段時間奶奶的意識一直比較模糊,長時間昏迷,家人對奶奶也失去了信心,認為奶奶很難再醒過來。一天夜裡,奶奶突然清醒,從和小丹的交流上來看,神態完全正常,食慾也增加了不少。
  • 有的老人臨終前,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是在暗示什麼?
    在看電視的時候,會經常看到有老人在臨終前出現迴光返照的現象,就是本來生病很虛弱的人,突然在將要離開人世前,精神變好了,身體變得都很正常。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多久,不久後身體機能又會慢慢開始衰弱,直至離開人世。對於此種情況,大家就將其稱為迴光返照。
  • 《悲慘世界》排映場次不多 經典名著引發笑場
    不過,中國內地觀眾很可能又要放棄在大銀幕親近奧斯卡影片的機會了。  昨日,《悲慘世界》首映,記者從院線處得知,雖然是公映第一天,但該片排映場次不多,上座率一般。更悲慘的是,因為該片是音樂劇電影形式,對於電影中角色用「唱」來說話,有觀眾難以接受,甚至引發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