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別的同學怎麼樣,對我來說,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對公差的理論知識是很模糊的狀態。這個應該也和工作內容有關,之前做的是鋼結構類型的,所有的圖紙基本上不用標註公差,也就軸需要標註配合和公差,總之,沒有系統的了解公差。
後來做了產品的結構設計,出完三維圖、導出二維圖、外協報價、加工跟進、表面處理要求、產品組裝整個產品出來的過程都需要自己參與,因為碰了釘子,才考慮公差標註的重要性。
我還是習慣一問一答的方式寫帖,問出簡明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不是模稜兩可)。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存在公差這個概念?(先說我自己的理解)
我的理解:公差就是「理論上的誤差」,
解釋:比如你要做一個直徑為30mm的軸,讓工具機加工出來,給你一個直徑為35mm的毛坯料,這樣需要你用車床加工掉5mm(單邊車掉2.5mm),才能得到30mm的軸,這樣很容易理解。但是,怎麼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直徑30mm的軸?這個是非常困難的,注意"非常」這個副詞,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不可能做到。我們現在做個加工過程,35mm,我們先單邊車掉2mm,這個時候是31mm的直徑,再單邊車掉0.5mm,就得到了直徑30mm的軸。同學們要知道,車刀在加工軸的同時,自己本身也在磨損,所以說沒有理論上的絕對值,比如你標標註的是正公差,比如說是30+0.01,這個就不是絕對值的概念了,這就是範圍的概念,意思是30到30.01這個範圍的軸都是合格的。這樣的話就可以指定加工工藝,根據工具機的加工精度、選擇什麼材質的刀具、加工幾次、每次的進刀量是多少、加工幾次需要對一下刀、加工幾次需要檢查一下尺寸,這樣加工出來的軸都是這一個範圍內的軸。
說到這裡應該能理解公差存在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公差?
理論上上的公差包含:尺寸公差和幾何公差
接著:什麼是尺寸?
尺寸通常分為線性尺寸和角度尺寸。
這裡延伸一下:我們經常在圖紙的技術要求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未注線性尺寸公差按照GB/T1804-2000-m級,這裡的就是單單對線性尺寸公差做了要求。
第三個問題:什麼是尺寸公差?
其實公差我們能看出來就是差,差就是一個數減去一個數,這裡的公差就是範圍的概念,對尺寸公差來說就是上極限偏差減去下極限偏差的絕對值。
比如直徑是30mm的軸,上極限偏差減去下極限偏差的一個範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公差就是公差帶。
公差就是公差帶。
要確定公差帶的位置就要知道公差帶代號,公差帶代號就是26個英文字母中去掉5個容易混淆的,還有2個字母組成的,28種。孔用大寫字母表示,軸用小寫字母表示。
提升一下:為了確定公差帶位置引入了公差帶代號的理論表示。
為了確定公差帶大小引入了公差等級,即用IT表示的那個。
所以要在工程圖中標註公差,就得標註公差帶代號和公差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