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大就是美。射程即真理,口徑即正義。
這句話可不僅僅在遊戲中成立,在現實世界裡同樣如此。
當人類插上翅膀,巨炮也將徵服天空。
誰不喜歡一炮秒?
好吧,不說廢話了,我們今天818二戰中那些飛行的大口徑巨根。
當然,至少是30毫米以上的。
美國
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守規矩,空戰武器無非是機槍加20毫米炮。
可是美國一來就想弄個大新聞,我認為後來風氣敗壞他的責任那是相當大的。
當時美國莫名其妙有種不安全感,總覺得會有人跨越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來炸他,於是就搞出了這麼個巨怪。
貝爾FM-1是五座重型戰鬥機,機體內包括駕駛員、副駕駛、無線電員兼炮手,兩個發動機艙內各安裝一門37毫米M4型航炮,各有一名炮手操縱。
這絕對是轟炸機終結者。但問題是當時不可能有跨洋轟炸機來炸美國,這種飛機屬於造了以後完全無用途的白象,順理成章地涼涼了。
當時其他飛機也受它影響,比如著名的洛克希德P-38,原型機階段也曾安裝一門37毫米M9機炮,但後來還是替換成了比較務實的西斯潘諾20毫米炮。
痴迷37毫米大管的貝爾公司接著推出的是著名的P-39飛蛇,在螺旋槳軸中安裝一門37毫米炮。
但是帶彈少射速慢的37炮在美軍和盟軍中實在不討喜,於是後來不得不推出換裝20毫米炮的P-400。
好在還有地球另一邊的蘇聯是大管子的知音,貝爾得以推出後繼型號P-61眼鏡王蛇,也是安裝37毫米炮。
另一方面,為對付太平洋上的日本艦船,北美公司應軍方要求開發了B-25G型,裝一門75毫米M4火炮。其後又推出B-25H型,安裝一門更輕的75毫米T13E1型火炮。安裝75毫米火炮的B-25可有效擊穿輕巡洋艦以下的日本軍艦,打擊地面目標也相當給力。
M4火炮本是一種坦克炮,結果上了天,T13E1本是為航炮需要減重開發而來,美國軍方認為用在坦克上也蠻合適,於是成了M24輕型坦克的主炮,也算完成了一個輪迴。
總體上講美國在二戰中還算理智,在役飛機基本武器都是12.7毫米機槍的天下,但是在各種原型機上他們還是充分放飛自我的。
比如伏爾提XP-54,裝兩門37毫米炮。
洛克希德搞的P-38閃電機的後繼機XP-58,要裝4門37毫米炮或者一門75毫米炮。
寇蒂斯的XP-71,要裝一門75毫米炮加兩門37毫米炮。
麥克唐納XP-67,裝備6門37毫米炮,雖然管子細點兒,架不住量多。
攻擊機上也曾想搞一個後繼型號,比奇XA-38,同樣裝一門75炮,因為優先度低而終止。
蘇聯
戰鬥民族一向是相信大口徑的,但二戰中蘇聯其實還是很克制的,怪物出得不多。
戰爭剛爆發時,蘇聯剛好有一種Sh-37型37毫米航炮,少量裝備了拉格-3作為槳軸炮使用,這種改型被稱為K-37。
後來蘇聯又開發出一種重量更輕、威力更強的NS-37型航炮,安裝在拉格-3、雅克-7T、雅克-9T上。這種炮後坐力很大,甚至會引起偏航和減速,所以只能用短點射。
二戰期間蘇聯接收了大量美援P-39戰鬥機,對其37毫米炮的威力讚不絕口,P-39在蘇聯空軍中評價奇高,以至於後來專為蘇軍需要生產了P-63。
上述幾種裝備37毫米炮的戰鬥機給蘇軍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炮秒的感覺難以釋懷。於是他們又最終搞出了45毫米的NS-45型航炮,裝在雅克-7T、雅克-9K戰鬥機上。這種炮威力和後座同樣巨大,以至於規定只能單發射擊,但在優選的飛行員手中,命中率仍很高。二戰中用這種大口徑機炮投入戰鬥機對戰的似乎只有蘇聯一家。
著名的伊爾-2對地攻擊機也曾安裝過NS-37航炮,但使用後效果不佳。蘇軍認為用航炮打不穿重型坦克,即使擊穿後效也差,同時帶來了機體笨重、射擊時後坐力不平衡影響安全等弊端,後來均被撤去。伊爾-2的專用反坦克武器是集束聚能反坦克炸彈,命中率高,後效好。
蘇聯在一些原型機上也採用過大口徑航炮,如圖-2轟炸機衍生出的圖-1遠程戰鬥機,就在機頭裝備了兩門NS-45。這類原型機還有不少,不能一一列舉。
日本
日本陸軍長期糾纏於中國戰場,對空戰火力產生了錯誤認識。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們拿得出手的最重型航空火力就是12.7毫米機槍,以至於出現9架一式戰鬥機圍攻一架B-17,追打了100公裡最終未能擊落的糗事。
不過好在日軍的二式復戰Ki-45屠龍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重型火力之路就從屠龍開始。
屠龍乙開始裝備37炮,當時沒現成的,把九五式輕坦的九四式戰車炮上了飛機。駕駛員開炮,然後無線電員給他裝彈,空間狹窄非常悲催。這種射速用來對空基本是沒戲的,所以多拿來做對地攻擊,日本陸軍一見腦瓜開竅了,又搞出了對地攻擊用的57毫米航炮。不過屠龍還不算最悲催的,據說百式司偵也裝過這種炮,駕駛員開了炮要自己裝彈,射速為3分鐘一發。
屠龍丙以後的型號就開始裝備37毫米自動炮了,但由於備彈數少,日軍駕駛員仍然是以單發為主。比如打B-29出名的樫出勇大尉,回憶錄中對一個目標連打了兩發的只有一次,還全部脫靶了。
其間還出現了一種Ho-301編號的40毫米機炮,安裝在部分屠龍和二式單戰鍾馗上。這門炮比較奇葩,類似於火箭炮或者榴彈發射器,採用8發彈匣供彈,具有初速低、射程近、彈道詭異的特點,算是走了邪路。
此後日本陸軍就奔著越大越好的邪路上一路狂奔。
比如百式司偵的防空型,Ki-46III型乙+丙就安裝了37毫米斜射炮。
立川Ki-94-1型安裝了兩門37毫米炮。
川崎Ki-96安裝了一門37毫米炮。
滿洲Ki-98安裝了一門37毫米炮。
川崎Ki-102又分為兩種類型,對地攻擊的乙型裝備57毫米炮,防空用的甲型安裝37毫米炮。
川崎Ki-108安裝了一門37毫米炮。
要重點說說的是三菱Ki-109,這是在陸軍四式重爆飛龍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防空戰鬥機,主武器是一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這真是挺著電線桿子飛啊,為了打B-29也是拼了。關鍵是這麼個奇葩東西還真造出來了,還成軍了,還起飛攔截了,當然沒打下來啥日本就投降了。
英國
英國在二戰中所用的大口徑航炮不多,最有名的就是颶風戰鬥機用的40毫米S型航炮。
颶風在北非戰場用這種炮打非洲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非常來勁,颶風飛行穩定,40炮命中率很高。但颶風掛裝S炮艙後沒有空戰能力,本身防護又比較弱,所以沙漠戰爭後就不再使用這種武器。
40炮打坦克讓約翰牛備受鼓舞,他們接著搞了一種莫林斯6磅炮打算再接再厲。但恰在此時俘獲了一輛虎式,英國人認為6磅炮沒法打老虎,這就廢了啊。後來他們給莫林斯炮找了個去處,裝在蚊式戰鬥機上打德國潛艇。6磅穿甲彈能把潛艇耐壓殼打個對穿,這個比扔炸彈還痛快,整死不少潛艇。
義大利
麵條國在二戰中一向少有存在感,但鹹魚也有理想啊,他們也想憋著整個大的。
他們在比亞喬P.108上裝了門102毫米炮,打算用來反艦。好傢夥,P.108可是四發重轟啊,這是二戰裡裝重炮的飛機裡面個頭最大的一個。
不過當時德國人都搞出反艦飛彈了,你還想著用四發重轟去炮擊好像太LOW了。反正最後也無疾而終了,因為義大利早早投降了。
德國
終於說到三德子了,三德子動手晚,可是比誰都瘋。
容克斯Ju87G首先裝備了兩門BK3.7航炮,搖身一變為反坦克攻擊機。也就是一直被尬吹的「大炮鳥」,前面那些57炮75炮滿天亂飛都見多了,這個綽號真是尷尬。其實這是一種湊合的產物,高射炮加個整流罩掛上過時的斯圖卡,廢物利用而已。這種組合的實際效果恐怕沒吹得那麼神,特別是後效不足,打穿了打冒煙了也未必真擊毀了。反正有個說法是蘇聯坦克兵對付這種飛機的方法就是在坦克後甲板上點塊油布,然後大家躲車底下等飛機自己走人。
這種37毫米炮艙也被吊掛在專用攻擊機亨舍爾Hs129腹下,據說Bf110和Me410也曾有幾架改裝過37毫米炮。但基本是實驗性質。
接下來德國人又把Pak38反坦克炮打包一下成了BK5航炮,這種炮裝在Me410和Me262上當反轟炸機武器。設想中四發轟炸機吃上一發就該完蛋,但該炮射速較慢,射擊窗口很小,實際效果沒想像那麼好。另外該炮體積重量都不小,飛機裝上被稱為飛行電線桿子,比較影響性能。
前面說過37毫米炮反坦克效果十分可疑,德國人還要搞更大的。這次他們把Pak40反坦克炮打包弄到飛機上,是為BK7.5航炮。這個打什麼都真的一炮秒了,可問題是太笨重了。Hs129在遇敵的時候只有投棄炮艙才能逃命,據說闊日杜布就幹了幾架這種Hs129,居然還有Hs129臨死用75炮向他反擊呢。另一種載機是Ju88P,雙發轟炸機重載低飛打坦克安全性實在太差,所以Ju88P2以後的型號又改回掛BK3.7或BK5。
順便說說網上流傳的裝備Düka 88mm航炮的Ju88P5,實際上P5是個不存在的型號,而目前網上看到的Düka 88mm其實是裝備多室炮口制退器的75炮,也就是說謠傳的可能性很大。
上面說的都是實戰的型號,下面就是一些跡近玄幻的東西了。
Düka 75航炮,這是一門無後坐力炮,據說安裝在Bf110上做了實驗,雖然事先有所防範,但開炮後炮尾噴焰還是不出所料地毀壞了機身。
Düka 280航炮,口徑210毫米或者280毫米?安裝在Ju288上發射400公斤炮彈攻擊艦船,據說連原形都沒造出來。我看沒造出來才是正常的,什麼腦子能覺得一架雙發飛機就能發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或者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主炮?整個事沒準都是戰後編的。
最後一個簡直要放衛星了,SG104 356毫米無後坐力炮,裝到Do217或者Ju288上反艦。這口徑簡直絕了,我就想問一句三德子咋不上天呢?地球哪兒容得下您吶。據說地面臺架試驗的時候減裝藥開了一炮就把後機身衝了個稀巴爛,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要何等豬頭才想不到?整個故事當笑話看看就可以了。
單選|最後我們也搞個投票,大家覺得最後這兩個戰艦主炮到底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