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是軍人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它代表國家授予軍人的榮譽和賦予的職責,對於軍銜的製作來說,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銜可以說是非常精美的,希特勒曾說過只有讓軍人穿上英俊、帥氣的軍裝,人們才更願意參軍,而軍銜作為軍裝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德國人自然對其非常重視。
二戰中的德國軍銜共有7等26級,其中最高軍銜為帝國元帥,只有赫爾曼·威廉·戈林一人獲得。他是德國納粹黨的重要頭目,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一位黨政軍領袖,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國會議長、衝鋒隊總指揮、經濟部長、普魯士邦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並曾被元首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
戈林早在1935年就被授予空軍元帥軍銜,但是後來因為有很多將軍被授予元帥軍銜,為了顯示戈林的特殊地位,1940年希特勒又授予他帝國元帥的軍銜,地位高於其他元帥。帝國元帥的軍銜不同於其他元帥,由於戈林是空軍將領,因此他的帝國元帥軍銜上保留了象徵空軍的鷹,下面是象徵著納粹黨的「卍」字,以及代表著元帥權力的兩柄交叉權杖。整個軍銜底板都是由三股金線編制,顯得異常尊貴。
元帥軍銜
帝國元帥之下才是元帥軍銜,不同軍種的元帥軍銜大致是相同的,可以通過軍銜底板的顏色來區分,鮮紅色代表陸軍,深藍色為海軍,白色為空軍。
二戰期間德國除戈林外,共授予了26位元帥,其中海軍元帥2名,陸軍元帥19 名,空軍元帥5名。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納粹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以及「帝國之鷹」曼施坦因。
大將軍銜
元帥之下是大將軍銜,德國納粹的大將軍銜的底板是用三股金線編製成的底板,上綴三顆金燦燦的將星,很多人因此誤認為是上將軍銜。德國著名的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就被授予大將軍銜,雖然古德裡安軍事才能和隆美爾、曼施坦因齊名,但是他在很多意見上和希特勒相悖,最終才沒能躋身元帥之列。
陸軍
元帥:陸軍元帥;
將官:大將、兵種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軍士長、上長、中士、下士、軍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
總參勤務軍官軍銜設總參勤務上校、總參勤務中校、總參勤務少校、總參勤務上尉等。
總參勤務軍官的待遇、晉升等方面均優於同級別的軍官,一個總參勤務上校可以監督、參與集團軍群級部隊的作戰指揮,頗有點欽差的味道。
陸軍元帥(19名)
維爾納·馮·布洛姆貝格 (1878-1946) 陸軍元帥 1936 國防部長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1881-1948) 陸軍元帥 1940 陸軍總司令
費多爾·馮·博克(1885-1945) 陸軍元帥 1940 B集團軍群總司令,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威廉·凱特爾(1882-1946) 陸軍元帥 1940 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
約特爾·漢斯·馮·克盧格(1882-1944) 陸軍元帥 1940 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1876-1956) 陸軍元帥 1940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威廉·利斯特(1880-1971) 陸軍元帥 1940 A集團軍群總司令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1875-1953) 陸軍元帥 1940 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1881-1944) 陸軍元帥 1940 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
瓦爾特·馮·賴歇瑙(1884-1942 )陸軍元帥 1940 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1881-1969) 陸軍元帥 1942 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 陸軍元帥 1942 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
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1891.11.15-1944.10.14) 陸軍元帥 1942 北非遠徵軍司令,義大利北部集團軍群總司令,駐法國B集團軍群總司令
恩斯特·馮·布施(1895-1945) 陸軍元帥 1943 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1881-1954) 陸軍元帥 1943 A集團軍群總司令
弗雷德裡克·威廉·保盧斯(1890-1957) 陸軍元帥 1943 6集團軍司令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 (1881-1954) 陸軍元帥 1943 F集團軍群總司令
瓦爾特·莫德爾(1891-1945) 陸軍元帥 1944 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費迪南德·舍爾納(1892-1973) 陸軍元帥 1945 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空軍
元帥:帝國元帥、空軍元帥;
將官:空軍大將、兵種上將(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術兵、航空通信兵、空軍等6種,其中「空軍上將」只授予非空軍出身而從其他軍種、部隊或地方調入的人員)、空軍中將、空軍少將;
校官:空軍上校、空軍中校、空軍少校;
尉官:空軍上尉、空軍中尉、空軍少尉;
士官:空軍軍士長、空軍上士、空軍中士、空軍下士;
士兵:空軍上等兵、空軍一等兵、空軍二等兵、空軍三等兵、空軍列兵。
飛行勤務軍銜設飛行勤務上校至飛行勤務下士。
帝國元帥(1名)
赫爾曼·戈林(1893-1946) 空軍元帥1935 帝國元帥1940 總理兼內政部長
空軍元帥(5名)
埃爾哈爾德·米爾奇 空軍元帥 1940 空軍總監
阿爾伯特·凱塞林 (1885-1960)空軍元帥 1940 空軍南軍區總司令,西線德軍總司令
胡戈·施佩勒 (1885-1953) 空軍元帥 1940 駐法國空軍總司令
沃爾夫岡·馮·裡希特霍芬 空軍元帥 1943 第二航空隊司令
羅伯特·裡特爾·馮·格萊姆 ( 1892.6.22~1945.5.24) 空軍元帥 1945 空軍總司令
海軍
元帥:海軍元帥;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準將;
校官:海軍上校、海軍中校、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士官:海軍軍士長、海軍上士、海軍中士、海軍下士;
士兵:海軍上等兵、海軍一等兵、海軍二等兵、海軍三等兵、新水兵。
海軍元帥(2名)
埃裡希·雷德爾(1876.4.24—1960.11.6)海軍元帥1939 海軍總司令
卡爾·鄧尼茨(1891.9.16-1980.10.24) 海軍元帥 1943 海軍總司令,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德國總統
黨衛隊
納粹德國的黨衛隊作為納粹黨的準軍事組織,其軍銜等級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軍銜,而是一種類似陸軍軍銜的等級制度,從黨衛隊領袖一直到黨衛隊隊員共分為6等21級。
領袖:黨衛隊全國領袖(陸軍元帥);
將級軍官:黨衛隊全國總指揮(大將)、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上將)、黨衛隊地區總隊長(中將)、黨衛隊旅隊長(少將)、黨衛隊區隊長(準將);
校級軍官:黨衛隊旗隊長(上校)、黨衛隊一級突擊隊大隊長(中校)、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
尉級軍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少尉);
士官: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軍士長)、黨衛隊一級小隊長(一級上士)、黨衛隊二級小隊長(上士)、黨衛隊三級小隊長(中士)、黨衛隊三級小隊副(下士);
隊員:黨衛隊代理三級小隊副(上等兵)、黨衛隊組長(一等兵)、黨衛隊突擊隊隊員(二等兵)、黨衛隊隊員(列兵);
黨衛隊全國領袖由海因裡希·希姆萊一人獨享,他歷任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音譯為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將衝鋒隊發展為控制著整個納粹帝國的龐大組織黨衛軍,使用黑色制服以及恐怖的骷髏標誌。他屬下的集中營屠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戰爭末期,他企圖單獨和英美媾和談判,被發現後被免除一切職務,之後化裝逃亡,途中被俘。1945年5月23日,希姆萊服毒自殺。德國《明鏡》周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