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悲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

2020-12-02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被迫割讓大片土地,但澤被劃歸波蘭闢為自由市,通往波羅的海的「但澤走廊」將原本連成一片的德國領土分成了兩塊,位於「但澤走廊」之東的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孤島」。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走廊」地區耿耿於懷,希特勒上臺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他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的受辱國變成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求波蘭交出「但澤走廊」和但澤,並將在「但澤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要求遭到波蘭政府的嚴辭拒絕,於是德國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為了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補充軍事經濟資源和建立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波蘭成為了它的首要目標。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但澤走廊」問題,再次遭到波蘭拒絕,同日,波蘭與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英法於31日給予波蘭安全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了波蘭。1939年8月23日,德國外長利賓特洛夫和蘇聯外長莫羅託夫共同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認為進攻波蘭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早在1939年4月3日時,希特勒就已經下達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國三軍部隊於9月1日前完成對波蘭作戰的準備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強調指出:「一切努力和準備工作,必須集中於發動巨大的突然襲擊。」而波蘭在和英法結盟後,在德國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制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計劃中的總兵力約為100萬人,最高司令官為斯米格威·羅茲元帥。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的行動贏得時間並根據形勢採取進一步行動。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統帥部計劃以快速兵團和強大的空軍,實施突然襲擊,閃電般摧毀波軍防線,佔領波蘭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繼而長驅直入波蘭腹地,圍殲各個孤立的波蘭軍團,力求在半個月內結束戰爭,然後回師增援可能遭到英法進攻的西線。為此,德國共集中了62個師,160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在廣播裡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臺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希特勒是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不給波蘭任何喘息機會。他說:「如果部隊停滯不前,那就是指揮官的責任,在戰爭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勝利,在勝利後人們是不會追究勝利者的。」

9月1日拂曉,德國軍隊大舉入侵波蘭,向波蘭發起了「閃電式進攻」。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對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隨後法國也發出類似通牒,期限為下午5點,德國對此置之不理,英法被迫對的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英法雖然名以上對的宣戰了,但實際上卻是按兵不動,演出了一場聞名於世的「靜坐戰爭」,坐視波蘭孤軍苦戰。波蘭在戰前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的計劃是主動放棄不可能防守的但澤走廊,在本土抵抗德軍6個月,法國答應波蘭最早可以在開戰前兩周之後從西線夾攻德國。但波蘭人沒有想到自己在兩周之內已經全線崩潰,更沒有與蘇聯和德國同時開戰的準備。開戰僅一周,9月7日德軍前鋒已經直抵華沙城下,當天,蘇軍又從東面向波蘭的背後捅上了一刀。早已同德國商量好瓜分波蘭的蘇聯,藉口波蘭政府已不復存在,便撕毀《蘇波互不侵犯條約》而出兵波蘭。

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鐵木辛格大將的指揮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9月18日,德蘇兩軍在布列斯特·利託夫斯克附近會師。波蘭政府知道大勢已去,9月16日撤往羅馬尼亞,後轉往法國,組織流亡軍繼續抵抗,27日華沙守軍停止了抵抗,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拉斯科維茲上將籤署了投降書,華沙陷落,10月6日,波蘭的戰鬥行動結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作為一個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個星期,就淪為德國「閃電戰」和蘇聯「背後一刀」的犧牲品。1939年,波蘭亡國後,波蘭人先在法國後在倫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6年當中,波蘭人無論在東線、西線、北非,義大利戰場,都繼續和德國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要結束時,由於英國不可能為了波蘭的利益去與蘇聯叫板,波蘭流亡政府的利益再次被出賣,在強國的談判桌上,弱國的利益註定永遠只能是別人交易的籌碼。

在1945年1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英國公開放棄了支持波蘭流亡政府的立場,史達林則同意在戰後波蘭進行大選來建立一個聯合政府,大部分流亡的波蘭軍隊在1945年解散,到1947年,流亡政府所有剩下的軍隊正式撤銷番號,波蘭流亡政府自此名存實亡。

相關焦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最強武器(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破壞力量最大,瞻洲的範圍最廣,還有殺傷力最恐怖的一次戰爭。根據戰後數據的統計,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1億多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二次大戰,總傷亡超過6000萬人。二次大戰造成大規模,毀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發明了好呢多先進新功能武器。
  • 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科技的較量(組圖)
    點擊進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慘烈性的世界戰爭,也是迄今為止科學技術最廣泛、最深入地應用於軍事領域的戰爭。會戰中,蘇聯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餘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 2034:第三次世界大戰
    日印聯盟或將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軸心之一。簡約版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場與20世紀的情形迥然不同。首先,主要的參戰國都將擁有核武器。各方都知道,一旦使用核武器,大家肯定同歸於盡;因此,各個參戰國都會避免使用核武器。這和二戰時一樣,參戰國各自囤積了大量化學武器,但因為害怕報復而均未投入使用。核武器還會降低戰爭的烈度。
  • 羅茲是波蘭第三大城市,羅茲省首府,位于波蘭中部
    羅茲是波蘭第三大城市,羅茲省首府。位于波蘭中部,維斯瓦河與瓦爾塔河的分水嶺上。羅茲位于波蘭中部,並因而得利。一系列的公司都在羅茲設立他們的物流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化和科學事業發展很快,有綜合性大學、工業學院、醫學院等6所高等院校和歌劇院、圖書館、綜合體育館等文體設施。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規模是如何實現轉變的?
    所以,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性質和規模的改變。那麼,這究竟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當時,當時光的腳步悄然走到了6月22日的凌晨之後,德國空軍就對蘇聯邊境地區的軍用機場、鐵路中樞,以及摩爾曼斯克,考納斯、明斯克,基輔、敖德薩、塞瓦斯託波爾等城市發起了大規模的襲擊。
  • 偉大的發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誕生出來的8個了不起的發明
    ,但讓現代人比較熟悉的,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也出現了不同的格局,同時因為這次戰爭,還誕生了很多的了不起發明,對於這一點,可能我們知道的並不多,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偉大的發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誕生出來的8個了不起的發明!
  • 《戰爭雷霆》新手體驗 高還原第二次世界大戰
    做為軍迷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是一個最有爭議的話題。戰爭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一直是人類世界裡的主旋律,攻城略地成就歷史上許許多多梟雄。今天遊戲界一款名為《戰爭雷霆》的遊戲續寫了這一篇章,在和平年代給各路蠢蠢欲動的梟雄施展才華的機會。
  • 波蘭的消失與重現,從蘇德密約看納粹德國的結局
    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下士一躍成為哈布斯堡和霍恩佐倫王朝的繼承人,迅速的把《凡爾賽條約》造成的對德國的不公正加以補救。實際上魏瑪共和共曾經也努力過,只不過遭到了英國與法國的蔑視,而希特勒則成功了。邱吉爾曾經在回憶錄裡稱《凡爾賽條約》是「可悲的複雜的蠢事」,他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兩次戰爭加起來就是另一場三十年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誰是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二戰最大的贏家又是誰?
    2020-12-01 07:42:15 來源: 荒劇綠洲 舉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美國會和誰開戰?英專家:不是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數十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保持著和平。然而無論是各國軍事媒體、政治家還是軍事愛好者,都從未停止過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假設。 儘管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討厭戰爭,但並代表全部,總還是有些個例,比如靠戰爭發家,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
  • 波蘭這個國家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歷史上三次遭受亡國的劫難?
    早在千年前,波蘭就是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封建王國,面積最大時有一百多萬平方公裡,如若能統一延續到今天,那麼一定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然而,悲催的是一千多年來波蘭人實在是太能作,致使國家經歷三次亡國,最終淪為現在歐洲的三四流小國。 昔日強國 波蘭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裡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 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中新社莫斯科五月九日電(記者孫宇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 化敵為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何重塑美日關係的
    說到美日關係的發展,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美國和日本在二戰中大打出手,為什麼戰後卻能結為盟友?當然,很多人簡單的將這一問題的答案歸結為「共同的利益」。但這樣籠統的回答無助於我們對美日關係和戰後亞太格局形成的研究——共同的利益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引導曾經的對手重新走到一起的呢?這才是我們要去尋找的答案。
  •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格但斯克,卻因為斯拉夫人即波蘭和日耳曼人即德國兩大民族、兩大國家在近千年的反覆爭奪中,而名聲大噪,聞名於世。提起德國和波蘭的衝突矛盾,人們都會想到格但斯克或但澤,因為它承載著兩族兩國近千年的恩怨糾葛。那麼,格但斯克何以成為波蘭和德國近千年反覆爭奪的焦點?
  • 陸徵祥:弱國無外交,籤署《21條》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劍指蒼穹)陸徵祥:弱國無外交,籤署《21條》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陸徵祥,1872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家庭,父親非常開明和務實。8歲時,母親去世,父子二人相依為命。
  • 傳統與文化在疫情中消逝 被遺忘的「美國人」只能無聲悲歌
    △美媒:美國疾控中心確認美國原住民中新冠肺炎確診率飆升西雅圖原住民健康委員會官員阿比蓋爾·埃科-霍克表示,「在數據中被隱形,是對美國原住民的新型種族歧視。」而疫情更是放大了此前美國政府對原住民歧視政策的影響。早在19世紀末,飽受壓迫的原住民就被流放至保留地。大量保留地的原住民生存環境惡劣,缺少生活必需品,甚至用水、用電都成問題,更毋庸說網絡服務。
  • 第30話:飛翼騎兵--06波蘭主場球衣的故事
    百度百科是如此描述波蘭翼騎兵:當你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裝甲部隊徽章時,你會發現一隻近乎垂直,頂部稍彎的抽象形翅膀,你會聯想到這個標誌所來源於的波蘭舊時輝煌軍事傳統,因為這種木架和羽翎所制的巨大翅翼曾是波蘭翼騎兵部隊的象徵
  • 由一對男女組成名字的東歐城市,波蘭首都華沙
    華沙(Warsaw),波蘭共和國的首都、馬佐夫舍省的省會,波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一大城市。位於維斯瓦河兩岸、波蘭中部,城市人口170萬,都會區人口278萬,城市面積512平方公裡。華沙是是現代化大都市,是歐盟第九大首都城市、19個世界一線誠市之一。
  • 羅茲是波蘭第三大城,令你感受到這個特別城市的友善氣氛
    羅茲是波蘭第三大城市,羅茲省首府。位于波蘭中部,維斯瓦河與瓦爾塔河的分水嶺上。羅茲位于波蘭中部,並因而得利。一系列的公司都在羅茲設立他們的物流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化和科學事業發展很快,有綜合性大學、工業學院、醫學院等6所高等院校和歌劇院、圖書館、綜合體育館等文體設施。
  • 愛因斯坦關於第四次世界大戰的預言
    愛因斯坦關於第四次世界大戰的預言 愛因斯坦是繼牛頓之後近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對人類的貢獻超越了牛頓等人。 戰爭對人類而言是個可怕的字眼,從古至今,人類文明內部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到了近代,更是出現了兩次世界性的大戰,文明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殘。愛因斯坦雖然厭惡戰爭,但對未來的戰爭卻早有預見。愛因斯坦預言,當人類第四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人們使用的武器是石器和棍棒。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