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文化在疫情中消逝 被遺忘的「美國人」只能無聲悲歌

2021-01-17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當地時間14日,《紐約時報》報導了兩名美國原住民部落長老——傑西·託肯·阿萊和謝麗爾·託肯·阿萊——的葬禮。

由於美國抗疫不力,新冠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原住民地區加劇。面對這些長老的離世,馬斯科吉部落的發言人傑森·薩斯曼稱:「這就像是在燒一本文化書。」

△為傑西·託肯·阿萊和謝麗爾·託肯·阿萊送葬的車隊。(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雄鷹飛走了,部落不見了,我的族人呢?」

——美國原住民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

幾個世紀之前,美洲原住民曾飽受槍炮和疾病之苦;幾個世紀之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他們再度陷入了絕境之中......

被忽略的數據 無法掩蓋的死亡率

去年4月《衛報》的一項分析發現,當時美國約80%的州公布了各個族裔的疫情數據,但近一半的州沒有明確將美國原住民納入細分範圍,而是將其歸為「其他」。

△馬裡蘭州是美國第一個按種族類別公布新冠確診病例的州,但其僅列出了「非裔」「亞裔」「白種人」和「拉丁裔」,其餘族裔則歸類為「其他」。

甚至直到現在,仍然有大量的美國原住民在確診新冠肺炎、,甚至死亡後,都沒有被納入統計數字。

△《紐約時報》2021年1月14日報導稱「新冠肺炎正在殺死美國原住民的部落長老,並斷絕他們的文化」。(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城市和保留地分布著全美70%的原住民,他們的新冠統計數據被聯邦政府錯計甚至被忽略掉了。

被邊緣化的群體 疫情中最脆弱的存在

美國疾控中心去年8月21日發布的報告稱,在有明確分類的23個州,美國原住民的新冠肺炎感染率是白人的3.5倍,而死亡率約為白人的2倍。由於原住民的檢測量不足,這一數據還可能更高。

△美媒:美國疾控中心確認美國原住民中新冠肺炎確診率飆升

西雅圖原住民健康委員會官員阿比蓋爾·埃科-霍克表示,「在數據中被隱形,是對美國原住民的新型種族歧視。」而疫情更是放大了此前美國政府對原住民歧視政策的影響。

早在19世紀末,飽受壓迫的原住民就被流放至保留地。大量保留地的原住民生存環境惡劣,缺少生活必需品,甚至用水、用電都成問題,更毋庸說網絡服務。而無法上網、不能及時獲取防疫信息,加之幾代人、聚落式的生活方式也加重了疫情的傳播。

△美國原住民在當地超市貨架上挑選食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裡,大多數原住民保留地的食品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工業化食物鏈產品:豬油、罐裝食品等,這也重塑了二戰後美洲原住民的飲食習慣。

除了將原住民限制在保留地中,美國政府對美國原住民長期採取的「幫扶」政策向當地居民提供廉價的高熱量食物,導致本就被「圈禁」缺少足夠收入的保留地原住民大都以廉價的高油、高糖食品為生。這使得美國原住民的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發病率顯著提高。

△據「食品安全新聞」網站的報導,美國政府長期的「幫扶」政策令美國原住民的營養結構失衡。(圖片來源:《食品安全新聞》)

根據健康研究機構凱撒家庭基金會的統計,34%的18歲至64歲美國原住民患有長期慢性疾病,這意味著他們一旦感染病毒,將迅速轉為重症,甚至面臨極高的致死率。

△納瓦霍保留區的一個小型醫療中心裡,只有一名醫生值班。

基礎設施和醫療資源的短缺在疫情中暴露出更多問題:醫療資源、防護裝備不足;醫療設施簡陋,醫生短缺;醫保覆蓋率低......

這些都致使原住民成為疫情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

被美國政府「拖累」的部落 失衡的財政補貼

疫情暴發後,美國政府淡化疫情威脅,致疫情不斷惡化。面對在疫情中不作為的聯邦政府,原住民只得自我抗爭,他們一方面主動採取封鎖、隔離和佩戴口罩的抗疫措施,另一方面嘗試通過法律手段向聯邦政府施壓爭取獲得經濟援助。

2020年4月,南達科他州蘇族部落在其領地外高速路上設立檢查站,嚴控非本地居民進入他們的生活區域。然而,南達科他州州長克裡斯蒂·諾姆卻稱將起訴這些部落。

△南達科他州向兩個原住民蘇族部落下達的「最後通牒」

作為美國最大的原住民保留地——納瓦霍保留區——該地新冠肺炎感染率曾一度超過紐約。為擺脫危機,去年4月25日納瓦霍保留區連同其他10個保留地起訴美國政府的疫情紓困法案沒有公平對待原住民。

△納瓦霍保留區的原住民(圖片來源:Prosperity Now)

6周後,美國財政部終於撥款6億美元幫助原住民應對疫情,但其中5.7個億都分配給保留地原住民,佔原住民比例更大、居住在城市的原住民僅能分得3000萬。在未能有效抗疫致使大量國民失去生命時,美國政府明顯帶有傾向性的撥款反而攪起了城市原住民對保留地原住民的不滿。

疫情「敲響」印地安文化的悲歌

△美媒:圖拉利普長老死於新冠肺炎,這對部落而言是巨大的損失。

這場大流行帶走了太多原住民精神領袖,畢生致力於推廣原住民藝術和文化的原住民領袖馬歇爾·麥凱,備受尊重的立巖蘇族長老傑西·傑伊·泰恩·阿利夫,圖拉利普部落族長拉爾丁·威廉士和她的妹妹克裡斯汀·埃尼克,還有能流利地說喬克託族本族語言的傑裡·金索芬......

△納瓦霍保留區原住民保留地因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年齡分布

多年來,美洲原住民以部落老人口述來傳承歷史,但疫情讓這些高危人群相繼感染病毒,並最終離世。這給原住民的語言、傳統習俗和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北達科他西部的立巖蘇族部落領地的平原墓地裡,多位在疫情中逝去的祖父母、女族長和長老長眠於此。

為確保傳統文化不會消失,當地原住民自治組織決定優先為會講母語的人接種疫苗,但這也面臨著新的難題,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老年人通常沒有辦法前往醫院進行接種。此外,美國政府長期對原住民的壓迫歷史,更加劇原住民們對疫苗的懷疑。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在2020年12月16日的報導中提及「在20世紀70年代,多達7萬名原住民婦女被美國政府強制進行絕育」。(圖片來源:美國公共廣播電臺)

面對著連死亡數字都能被模糊、忽略的數字表格,疫情中的美國原住民們或許只得無聲悲歌。

相關焦點

  • 影評《爆裂無聲》無言的吶喊,只能在沉默中滅亡!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意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爆裂無聲》無言的吶喊,只能在沉默中滅亡!在敘事技巧上蠱惑觀眾陷入疑似強烈的對抗中,於是就有了也正陷入麻煩的礦主,試圖自保而綁架律師小孩的反派。三個彼此陷入困局的男性是類型故事常用的好看的困獸之鬥架構。《爆裂無聲》作為忻鈺坤導演的第二部電影,顯而易見比第一部《心迷宮》要成熟得多。首先電影的完成度很高,背景清晰,人物豐滿,情節連貫,整體的節奏張弛有度,能帶動人的情緒。
  • 美國深度分裂加劇疫情失控(國際論壇)
    美國社會撕裂與疫情失控如此互為因果地存在著、持續著,並以無數生命的消逝為代價,這是令人無比痛惜的是什麼讓世界頭號經濟科技強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得如此乏力?美國各界無不將矛頭指向「系統性分裂」。美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無疑是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之一。
  • 落雪無聲——讀赫俊紅先生的《墨跡精粹》有感
    文/丹青在滄桑敘事中,通過書寫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記憶,以其深厚的人性基礎,讓我們於平靜中感受歲月在美好中流淌。我讀俊紅先生的這部大著,就是在姑蘇這難得一見的落雪無聲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是用時間和生命這根長長的絲線,穿起一粒粒散落在大地上的歲月珍珠。
  • 無聲的認可:策展《美國人》(下)
    我們了解到《美國人》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與它不妥協的本質有關,還有弗蘭克通過作品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他的作品是一個對於不滿足的沉思激湧,而那個時候這還未出現在這個民族的主流文化中。很多年後,為了能深刻理解激發弗蘭克在《美國人》裡採用的新的攝影方式,這種極具創新的拓展的原因,我當時意欲研究他在1950年代早期在歐洲完成的那些項目。
  • 一個特別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
    儘管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現場慶祝活動受疫情所限,但隨著汙名化與騷擾事件的持續增加,亞裔精英和社區正努力通過線上會議、社交媒體宣傳、募款、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新一輪「統一戰線」,以「強化泛族裔認同」為底色,揭露並譴責各類種族主義劣行。王聰悅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對亞太裔美國人而言可謂心中五味雜陳。
  • 抑制槍械射擊時發出的噪音,「無聲手槍」在無聲中完成任務
    墨鏡男子將一根金屬管旋轉安裝在手槍槍口上,魅影般潛入一間臥室,向床上連開數槍,輕微「撲、撲」聲伴隨著子彈射向被褥,弄得房間一地雞毛……我們常在影視中看到這樣的情節,執行特殊任務的人經常在月黑風高夜用無聲手槍去消滅敵人,取人性命於無聲,這種槍由於裝了消音器,所以射擊時候聲音很小,故俗稱
  • 陳根:從nature到NEJM,頂刊的悲歌
    」10月8日,全世界最權威的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NEJM,也發表了一篇編者按,其主編Eric Rubin在文章中罕見地譴責川普政府的無能和失敗,導致美國的新冠疫情變成一齣悲劇。文章指出,美國原本擁有世界領先的生物醫學研究系統,也有公共衛生等方面的豐富專業知識,以及將這些專業知識轉化為新療法和預防措施的能力。
  • 希臘眾神:鼓角爭鳴,人性悲歌
    溫暖陽光照耀下,湛藍的愛琴海波浪拍打著金黃的沙灘,遠處古老的城池寂靜無聲,只有神廟的石柱曾經記載著這裡曾經是那蕭殺的古戰場,老年的荷馬拄著拐杖慢慢向前摸索,吟詠出《伊利亞特》、《奧德賽》的英雄史詩。,意思是沒有嘴唇的人。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不管中國人學習西方法治文化如何全面、深入、到位,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方法律文化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法律文化。其他國家的法律被移植到中國後,必將經歷一個與中國法律傳統視域融合的過程,從而也必將被賦予新的意義。傳統意味著民族文化的特點,也是當下和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基礎。
  • 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首巴黎時,曾發表聯合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智慧。我們從小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下成長,之後在中華文化的鞭策中前行,最終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中建功立業。中華文化是我們生命的底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顯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信心的源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國家的「根」與「魂」。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遊天明父親與同門師兄弟:一群因為嗩吶輝煌而追求,又因嗩吶沒落而放棄的現實主義人,這些人對嗩吶毫無感情,只是為了生計才接受。在這些人眼中,嗩吶只不過是一門賺錢的手藝活。本片用人物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在社會變化、社會多元化文化衝擊的年代裡,新老兩代傳統文化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誠的感情。
  • 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韓星  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攤位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鍾南山院士也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味。
  • 單波: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流行的傳播意義
    傳統文化成為「抖音網紅」無意中揭示了傳統文化的真相,它一直存在於人的日常交流過程之中,它在過去的日常交往中形成,沉澱在現代日常交流實踐,孕育著未來的民族交往理性及其表現。那些參與視頻內容生產的人以展示才華、品味、天賦、技巧等方式為傳統文化積累人氣、引起互動,通過非同尋常的傳播方式帶來一種全新的理解:傳統文化並不「堅固」,也沒有「煙消雲散」,而是流淌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的「活水」;而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生產似乎也不必然「碎片化」,因為平等、多元、開放的討論會消解單一、片面的理解,趨向於完整的文化理解。
  • 疫情中的美國迎來蕭瑟感恩節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5日電(記者徐劍梅 鄧仙來孫丁)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在美國,這是一個快樂、溫馨的傳統節日,人們探親訪友,幾代人歡聚一堂,品嘗火雞大餐。  但肆虐美國的新冠疫情令今年感恩節的氣氛蕭瑟。
  • 開學季各國獨特校園文化:美國旅遊 日本「搶人」 英國傳統
    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文化傳播場所,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校園文化因傳統、地域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對獨特校園文化的追求和培育,總會讓一些學校走在前面。本報記者採寫的這幾所大學的新生入校活動,就讓我們由此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大學的校園文化。
  • 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
    中工網訊 近日,雙星名人集團組織開展首屆優秀傳統企業文化比武活動,把雙星名人多年來始終堅持的文化治企、文化強企這一理念,用比武的形式進行展現,這是他們的一大創造。從把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三字經,結合自己的實際,創出每個崗位的行為三字經和工藝三字經,形成獨具特色的雙星新三字經,把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到創出中國人自己的ABW管理哲學、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再到用文化鑄造企業魂,是老汪海總在新時期,面對新挑戰,不斷創造性的總結和提煉的一系列管理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
  • 傳統造物文化的尺度之變
    傳統造物文化的尺度之變 2021-01-1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英學者:很多人只能「聞到自己的口氣」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新冠疫情令「2020年的氣味」流失?受隔離、佩戴口罩等因素影響,專家認為人們在過去的一年嗅覺體驗單調。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月3日報導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文化歷史學教授萊曼斯日前表示,新冠疫情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改善了環境——通勤的銳減令很多地區的空氣變得清新,但人們在隔離之下的嗅覺體驗也變得非常單一。
  • 潤物無聲 成風化人——綏德家風館建館紀實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傳播向上向善正能量,在全縣營造家風好、民風純、政風清的良好氛圍,由綏德縣婦聯精心打造的榆林市首家大型家風館——綏德家風館,於2019年6月14日正式開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參觀人數近千人次,很多人慕名而來,被參觀者生動地稱為 「家風文化的傳承地」。在家風館的建設上,縣婦聯凝聚各方智慧,使好家風的傳播力達到最大公約數。
  • 魚翅消費是愚昧有害的傳統文化
    宣稱將「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提出科學的、公正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鯊魚產業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建議」。近年來,許多國際組織致力於鯊魚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人也逐漸認識到所謂的魚翅文化是一種愚昧的傳統糟粕,認識到應該對保護資源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水產協會透露出來的信息明顯傾向於其行業利益,為此不惜顛倒黑白、漫天撒謊,演出了一場醜陋、拙劣的利益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