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哲學家波普爾的思想,關於人類的認知,是如何實現增長的?
哲學家柏拉圖說:知識是被證明了的真的信念。這是我們一種傳統的,普遍的認識,知識具有三個屬性:真的、確信的、可被證明的。比如太陽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比如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度、比如珠穆朗瑪峰有8848米高,這些知識都是可被驗證的。人類通過科學技術和人類的智慧,不斷獲得新的知識,這是我們普遍認知。
但波普爾恰恰相反,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知識的定義,波普爾認為,知識不是「真的、可確信的、可被證明的」,而是:猜測性的、要反駁的和可被證偽的。換句話說,那些不能被證偽的認知,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比如神學,怎麼說都對,而且還無法反駁,這種認知就不是真正的知識。
真正的知識,必須是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也就是可以被證偽的,這是波普爾作科學哲學家的一個重要結論。
知識是具有可證偽性,那麼在波普爾看來,知識的進步,就不是通過觀察、總結、歸納、獲得新知識的一個過程,而是通過不斷猜想、反駁、獲得新知識的一個過程。
其實這種觀點非常違背我們的直覺,因為這樣看來,知識就永遠都無法確定,永遠都不能說是真理,所謂的真理或者知識,都只是暫時性的,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那這種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波普爾認為,人類認知的進步,不是來自理性推理,或者經驗總結,而是源自想像力,更準確地說,是來自於:猜想。
我舉一個例子,「西方哲學之父」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一切事物都是源自於水,甚至他還認為,地球是漂浮在水之上的。後來古希臘哲學家們,有的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火,有的認為是原子,有的認為是某些簡單的元素等等,而我國古代道家思想,也認為,「道」才是宇宙的初始和萬物的來源。
但你思考一下會發現,從理性和經驗上,人類都無法提出這些思想,而只有依靠想像力,換句話說,他們只是提出了一種「猜想」。
所以,波普爾說,知識的增長是源自我們不斷提出新的猜想,不斷否定過去的舊理論知識,從而才推動了知識的進步。
那人類的進步只能依靠想像力嗎?當然也不完全是,還有一種比想像力更可靠的方法,那就是:批判性思維。或者說,批判性思維,是提出新的猜想的前提,是我們進步的動力。簡單來說,你對現狀不滿,你才會有動力去構想新的解決方案。
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的再思維,或者說對思考的再思考。是一種反思或者質疑。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沒有經過檢審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其實這裡的「檢審」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自我反思」。
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正因為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才讓我們不滿足於現有的知識體系,才讓我們有勇氣提出質疑,並進一步提出新的「猜想」,在提出「猜想」之後,我們還需要進行自我批判,並不斷「反駁」,用觀察和實驗去證明我們的這種猜想,最終才讓人類的科學知識體系不斷進步。就像波普爾說的:批判主義是擴展我們知識的唯一行得通的途徑。觀察和實驗從來都不是或許新知識方法,而是起到了對猜想論證的作用。
那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是真的知識呢?還是一種胡說八道呢?波普爾說,確定一個新的科學知識有兩個標準:
第一個是,這個知識理論能解釋更多的東西。比如牛頓力學可以解釋人眼可見的物理世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解釋我們人眼無法企及的宇宙和星球之間的運動變化;量子力學可以解釋我們肉眼無法分辨的微觀世界的運動變化。每一個現有的理論都只適用於一定範圍,或者說它都是有局限的,而只有通過批判性思維,不斷質疑和反思,提出新的猜想,人類的認知邊界才得以不斷拓展。
第二個是,這個新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接受檢驗。波普爾說,科學的本質是:可證偽性。如果一個所謂的科學知識本身就無法被證偽,那麼它並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數學和邏輯學就不能算科學,因為它不能被證偽,你永遠都無法證明1+1不等於2。但波普爾同時也指出,數學和邏輯學本身雖然不是科學,但它們的地位比科學更高,因為它們為我們驗證知識,提供了工具和途徑。一個命題被承認為知識,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符合經驗,另一個就是符合邏輯和數學的推演,所以如果數學和邏輯不是「自明」的真理,那麼人類知識的大廈就沒有根基了。
「猜想」或者說「假設」是科學知識增長唯一途徑,可能你覺得有點難以接受,因為這種方法看似不確定的,而且還是不連續的。其實這種思想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也同樣類似,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提到要有創新性思維。那如何獲得創新性思維呢?很多書給了不同的方法,比如關聯法、聯想法等等。但實際上,創新的本質就是提出一種新的猜想,這種猜想的背後,當然也是批判性思維的結果,我們唯有質疑和批判現有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從而獲得創新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