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能上學?聽聽11歲孩子怎樣懷念上學的日子

2021-01-08 大衛父子的財商教育

不知不覺,孩子自放寒假至今,已經是2個半月了,並且估計最早到4月以後才能恢復上學。雖然現在每天都在網課,但跟回學校上課,過校園生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次,我再次邀請我11歲的兒子小衛,分享一下他現在對校園生活的懷念。@大衛父子說財商

真懷念以前那在學校上學的時候。

1.我學校在上海崇明島,大多數人都知道崇明島的生態很好,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昆蟲,這就是我最想念的。

頭部堅硬的東方螻蛄、躲在草叢難以尋找的蟋蟀、在牆壁上一動不動的螳螂、穿著黑色盔甲的鍬甲、全身是白點的麻皮蝽、十隻腿的盲蛛、綠油油的綠盲蝽,長相像蜜蜂的柑橘小實蠅和黑紋食蚜蠅......

你認識哪些?東方螻蛄↑ 蟋蟀↑ 螳螂↑ 鍬甲↑ 麻皮蝽↑ 盲蛛↑ 綠盲蝽↑ 柑橘小實蠅↑ 黑紋食蚜蠅

疫情前擁有的這些美好,現在每天呆在家中,都見不到了。在學校,那些小生物現在到底怎樣?會因為缺少了人類的活動變得更繁盛,還是會因為季節變化寥寥無幾?我暫時沒法回去找出答案,現在唯有回憶一下他們的模樣了。

2.教訓暴力女同學

記得有個怕蟲的暴力女狂魔,一隻活蟲隔著盒子,她都怕得不行,掌握了她的弱點,每當她要無緣無故對某男生實行暴力時,我就拿著螻蛄或麻皮蝽驅趕她。

3.不要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教室裡有部手控大型電腦,我管它叫巨型iPad。每次一下課,同學們就一起亂弄巨型iPad,有一次,班主任打開巨型iPad,發現裡面寫了兩個顯眼的英語單詞:f***和you。班主任問我們是誰寫的,但我們說不知道。

4.住過最多房間的我

在寢室裡,我想起了我的稱號:四海為家。為什麼呢?因為我在許多寢室住過。別人都做不到,而我卻做到了,呵呵,真好玩兒,但我最終在106室和105室安定下來。

換寢順序圖(從105到104,從104到103,從103到104,從104到111,從111到104,從104到105,從105到106,從106到105)(圖中忽略了111)↑

5.校園兵工廠

表面上我們是學生,實際上我們都是匠人!

每時每刻,我都和朋友收集材料製作「兵器」。

下面有個小列表:

同學的作品

推力按動槍、吹射槍、空氣槍、surprise筆、筆芯手動發射法、筆筒強弓、實蠅之家、彈簧夾、彈弓、彈簧發射器、筆頭飛彈、墨汁炸彈、水氣球、紙板菜刀、投石器

我的作品製作

彈簧按動槍、停頓長彈簧按動槍、長彈簧按動槍、弩、彈簧弓、蟲夾、mb牌、蟲刑場、勺子殺蟲狂、愚人筆、簡易垃圾匕首、氣壓橙皮槍、草蛉蟲迷宮、標本、愚人畫|拉力槍

(點讚破500,我就把上面表格中的所有物品在下一期展示圖片)

現在,以上這些事情都暫時做不了,想和我那好朋友們見面也只能靠微信視頻了。

相關焦點

  • 上學幫:13歲才學英語的孩子是怎樣徵服英國的?
    他們相當典型地代表了學齡前、義務教育期、出國前期這三個階段家長的焦慮,而這三個階段,都是對英語學習要求最高的時候。看了太多的例子,我才知道,原來英語學不好的人,有如此之多;原來對學英語不得法,毫無門路的人,竟然是大多數。而我覺得根源問題,還是在於孩子最初接觸英語的時候,沒能好好地培養興趣。
  • 自閉症該不該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做好這幾點就可以
    「目前已有100000+的家庭關注我們」 對很多家庭來講,孩子開學的日子,是他們忍不住想敲鑼打鼓、集體慶祝的日子,熊孩子終於送走,能找回自由了。但對特殊兒童的家庭來講,開學日卻是他們的災難日,他們想讓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可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卻又讓他們憂心不已。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我們在聊天的時候,經常靈光一現脫口而出某些大家都一知半解的詞語或句子,比如有人在批評別人的言論的時候也常常說「你這是形上學」,對方對這個詞也是一知半解,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那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西安女子每天假裝送女兒上學,帶著孩子在校外閒逛了5年!
    今年因為疫情,孩子們的開學時間都受到影響,但讓人震驚的是,有一個孩子的開學日子竟被「延誤」了整整5年! 孩子馬上就12歲了,雖然每天按學校作息出入,卻從來沒有進過校門…… 擔心丈夫知道,她每天謊稱帶娃去上學,實際上每天就是去逛公園或去其他地方。直到熟人打來電話說「他自首了」,她整個人都崩潰了。
  • 孩子上學以後,視力突然下降得很厲害?其實是這幾個原因在作怪
    不過許多孩子還是年紀小小的就需要配戴眼鏡了,特別是上學以後,視力突然下降得很厲害,其實家長沒有意識到這幾個原因,容易導致孩子眼睛近視。孩子上學以後,戶外活動參加的少孩子在還小的時候,家長都希望有人跟孩子玩,只有這樣孩子的精力得到釋放,才不會胡鬧、難哄。家長也喜歡孩子出去玩,最好和其他人或孩子打成一片,這樣自己還能忙中偷閒。
  • 【逝去的曾經】半夜起床去上學,是有多麼愛學習
    我說哪裡有為什麼呀,明天要上學肯定要早點睡覺啊。一提到上學,這孩子就開始嘴巴鼻子皺在一起,一臉的不情願。三天的小長假又讓他玩瘋了!這孩子,一點都不像他媽。想當年我那個上學的勁頭真的是無人能敵,就喜歡去學校裡,你們要是不信的話我來說給你們聽聽。有一年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會應該是過了中秋吧,天氣已經有點轉冷了。
  • 小羊圈胡同裡光腳上學的孩子
    這樣的房子可想而知,當然經受不住風雨的摧殘,每逢颳風或者是下雨的時候,這裡的房子就會漏水。冬天就更難熬,四處漏風,屋子裡就像冰窖一般。在這裡有個小名叫小狗尾巴的孩子,從小在這長大,經常光著腳上學。這個孩子就是老舍,對於老舍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也多多少少讀過他的文章,老舍也是我們新中國首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 開學季 12歲男孩心急想上學 他媽媽卻忙著為孩子籌化療費
    孩子關節痛查出了白血病鍾俊宇出生在江門四會市一個普通農家,12歲的他高高大大,單眼皮,眼睛很亮。若非3個月前的一場意外重症,他本該在9月1日升讀六年級。今年6月,俊宇總嚷「腳疼」「關節疼」,媽媽譚水簡帶他去當地醫院檢查,醫生認為是「生長痛」,提醒她多給孩子補鈣。譚水簡對此深信不疑,「孩子一向健康,也好動,我以為過幾天就好了。」
  • 美國「家教」:讓孩子在家上學
    >美國「家教」:讓孩子在家上學2013-08-15 09:25:50出處:PCbaby作者:蕭蕭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家庭學校,即「Homeschooling」,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一些歐洲國家稱之為「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
  • 米小圈上學記免費聽書
    米小圈上學記免費聽書就來喜馬拉雅,喜馬拉雅帶你進豐富的有聲小說,海量好質量有聲閱讀等你選擇,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聽聽電臺,讓你的心靈被溫暖包裹,也有小說和各種經典搞笑聽不夠。
  • 女娃半夜11點醒來,邊哭邊準備上學:我是不是一晚上沒睡
    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每天早晨也必須得起床,尤其是「學生黨」,更是要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後早早地去上學。不過,早晨起床的時候總會出現沒睡醒的狀態,這些孩子們在起床的時候,可也是沒少「鬧出笑話」,讓大人們看到之後都會笑得前俯後仰。
  • 在家上學,她如何做到11歲高中畢業,15歲獲得學士學位,16歲獲得碩士學位?一家10個孩子,個個如此 —HST翻譯
    在與觀眾互動的兩天裡,回答了家長的N多問題,一個問題被反覆問到:「你如何做到11歲高中畢業,15歲獲得學士學位,16歲獲得碩士學位?」這個問題隱含兩個根本的問題,「為什麼加速教育進度?」,「你會再做一次嗎?」最初我父母並沒打算加速我們的教育進度。在我5歲前1個月時,媽媽開始教我閱讀和寫字。
  • 孩子學少兒英語真的有用嗎-去上學
    三歲的孩子正是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了,如果能進行好的英語啟蒙,將對孩子的以後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孩子學英語,主要的還是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才對。學習一門外語,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習得,多聽多說才能掌握。
  • 2歲小路易太孤獨,目送喬治和夏洛特上學後,自己只能跟保姆獨處
    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在結婚這9年間,一共生了三個孩子,7歲的喬治小王子和5歲的夏洛特公主都變成了半大的孩子,他們背起可愛的小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 唯獨兩歲的小路易還沒有進入幼兒園,他在經歷了最美好的家庭大團圓生活後,正要面臨孤獨而寂寞的日子。
  • 七點早課堂-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且行且珍惜
    可是那個時候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倦怠。 你是不是看到他小時候吸吮手指的照片覺得好可愛?可是你曾經為了要不停的給他洗手而煩惱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聲後卻特別地懷念他曾奶聲奶氣的聲音,可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 是不是當孩子上學之後,你特別懷念他黏在你身邊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要什麼時候才能夠去上學?
  • 15歲患癌少年欲捐遺體:告訴妹妹 哥哥出門上學了
    當其他15歲的孩子在教室中學習、在操場上奔跑、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同齡的丁雁超卻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嗎啡、杜冷丁等藥物止疼。面對死亡,丁雁超表現出超同齡人的從容,他向父母說出了一個心願——「把我的遺體捐獻於醫學教研!」
  • 餘姚市區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上學!你認同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
    嘉賓發言黃信良:寧海縣越溪鄉這所規模不大、其貌不揚的農村幼兒園,卻能辦成讓城區家長都願意把孩子往這裡送的幼兒園,並能評上省一級幼兒園。初次聽說此事時,覺得這是幼兒園辦學領域中的一個奇蹟。現在的幼兒家長都設法把孩子往城裡的幼兒園送,而各幼兒園在硬體建設上追求「高大上」、追求「洋氣」蔚然成風,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越溪鄉中心幼兒園卻能取得這樣的辦園效果,確實算得上一個奇蹟。
  • 三歲女娃患重疾,臍帶血輸注後又背起書包上學了
    有孩子的家庭一般都很熱鬧,男孩上躥下跳,女孩聰明伶俐,都能給一個家庭增溫不少。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孩子能平安健康,大連的思思(化名)一家也是如此。進行臍帶血輸注3歲的孩子,還太小,還不能理解,為什麼總是要被帶去抽血、打針、躺(坐)在冰冷的機器面前,接受一次次的檢查、治療。但是,病情的惡化讓家人不得不帶著她四處求醫。這個過程,家人的內心備受煎熬,他們不知道孩子怎麼會患這種病,到底又該如何給孩子治療?
  • 「能不能勸他去上學?」開學一周多了,這個地方依然擠滿小病號,有人...
    「醫生,能不能幫我勸勸他,讓他去上學!」病房探視窗外,這是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在兒童心理專家看來,要讓孩子放鬆心情重返校園,需要醫生和家長甚至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兒童青少年心理病房主治醫師汪貝妮是孩子們眼裡的知心大姐姐,很多孩子會把從不對父母吐露的心聲說給她聽。 看著同病房的孩子打桌球,16歲的遠遠(化名)覺得很無聊。他也喜歡打桌球,不過不是在球桌上,而是在手機上玩打桌球的小遊戲。如果不是網絡成癮,遠遠本應該開啟全新的高中生活了。 和很多男生一樣,遠遠從上初中開始就喜歡打遊戲,剛開始他並不成癮,也能控制自己。
  • 讀《在MIT上學》——學什麼,怎樣學
    《在MIT上學》這本書作者佩珀.懷特以自己求學的獨特經歷,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他在MIT的學研生活,讓我們感受MIT獨特魅力的同時,對「為何、怎樣學習「有了更深的思考。雖說這是一本成書於上世紀80年代的書,但書中作者的種種感悟和體驗,正如MIT校訓"Mind and Hand(思考與實踐)"一樣,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MIT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