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勸他去上學?」開學一周多了,這個地方依然擠滿小病號,有人...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神獸歸籠」,寧波各學校開學已經一周多了,但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兒少心理病房裡,因為各種心理問題住院治療的孩子們還是滿滿當當。網絡成癮、抑鬱、焦慮、強迫......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住進這裡。

「醫生,能不能幫我勸勸他,讓他去上學!」病房探視窗外,這是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在兒童心理專家看來,要讓孩子放鬆心情重返校園,需要醫生和家長甚至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

01

16歲男孩網絡成癮

日夜顛倒玩手機

9月9日下午,寧波市康寧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病房的活動室裡,打桌球、下棋、聊天的孩子們都聚集在一起,這裡沒有課本和課堂,是他們暫時忘記生活、學業中種種壓力的避風港。

「40張病床,住了34位小患者,其中一半左右是暑假期間住進來後沒出院的,還有就是開學後適應不了陸續住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病房主治醫師汪貝妮是孩子們眼裡的知心大姐姐,很多孩子會把從不對父母吐露的心聲說給她聽。

看著同病房的孩子打桌球,16歲的遠遠(化名)覺得很無聊。他也喜歡打桌球,不過不是在球桌上,而是在手機上玩打桌球的小遊戲。如果不是網絡成癮,遠遠本應該開啟全新的高中生活了。

和很多男生一樣,遠遠從上初中開始就喜歡打遊戲,剛開始他並不成癮,也能控制自己。但自從初二開始,原本成績中上的他成績開始往下掉,家人也頻頻給他壓力和責備。他開始嘗試在遊戲中找到快樂。

父母沒收了手機,他就用壓歲錢偷著買來二手手機,半夜裡玩。中考時他勉強上了普高線,這以後他就開始了日夜顛倒的遊戲生活,夜裡通宵遊戲,白天睡覺,一個人在房間把門窗關得死死的。

剛開始家人不幹涉他,但隨著開學日子的臨近,家人讓遠遠少玩手機,他激烈反抗,甚至在家裡動手。家人找到心理醫生求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遠遠好些了,但新生軍訓的時候,因為不能帶手機,他再次發作了。軍訓第二天,他就窩在寢室裡不肯出操,甚至砸東西。

無奈,家人只能把他送到心理病房來繼續治療。剛到病房的第一天晚上,遠遠主動找到醫生要安眠藥,因為經常熬夜打遊戲,他晚上已經睡不著了。

兒童青少年心理病房。

02

很多孩子都有手機依賴

病房裡有「手機醫囑」

手機不止是家長的「大敵」,也給醫護人員帶來煩惱。不管是哪一種心理問題,兒少心理病房的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賴的情況,病房裡怎麼管手機,是讓醫生也頭疼的事情。

經過不斷摸索,兒少心理病房裡推出了特別的「手機醫囑」。和正規的醫囑由醫生單方面制定不同的是,「手機醫囑」是醫生和孩子們協商的結果,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每個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使用手機的頻次和時間段,還制定了獎懲機制。醫生會把雙方約定的「手機醫囑」交給護士,每天按照約定領取手機。

病房裡的孩子大多是十幾歲的年紀,朝夕相處之下,很容易打成一片。開心的時候他們會結伴在病房裡走動,把病房走廊變得和學校走廊一樣明媚。但往往不開心就出現在下一秒,所以,在病房裡經常能看到抱著玩偶一動不動的孤獨身影。

汪貝妮說,病區裡有一截相連的小走廊,孩子們把那裡稱作「自閉走廊」,不開心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坐到走廊的地上,互相訴說不為人知的心事。這個時候,醫護人員不會去打擾他們,只會假裝無意走過,默默關注孩子們的一舉一動。

孩子們把這條走廊稱作「自閉走廊」。

03

很多孩子的背後都有不完整的家庭

一說起上學就不開心,緊張焦慮到沉默不語的果果;

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甚至多次自傷的點點;

上課總是集中不了思想,總是反覆晃動手指的燕燕......

仔細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會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有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是家庭氛圍長期不正常。比如點點——

雖然已經休學一年了,但點點媽不再著急讓孩子重返校園,經歷很多事情以後,她意識到女兒的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點點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媽媽一個人照顧孩子不容易,因此小學之前,點點都在老家和祖輩生活在一起,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到了寧波之後,她成績不理想,還有些不好的習慣,成了班裡的問題孩子。

看到相依為命的女兒這樣讓人不省心,點點媽媽當然十分不滿,打罵、爭吵是母女倆的家常便飯。點點一方面嫌媽媽太煩,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確實不成器,這讓她十分痛苦。一次爭吵後,她開始自傷。媽媽發現後嚇壞了,趕緊帶她到醫院求助。這以後,點點休學在家養病一年,但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次住院是因為她再次出現了自傷的行為。因此媽媽決定不讓她上學了,先把病治好。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

復學路上的心理「攔路虎」?

家長的言語暴力比肢體暴力更可怕

每個有心理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好幾個痛苦成倍的家長。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可理喻,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己的孩子卻總是讓人唉聲嘆氣。

但在汪貝妮醫生看來,每個有心理問題孩子的背後,家長的因素總是不可忽略的。親子之間長期沒有有效溝通,只有簡單粗暴的管教方法,或者是過高的期望帶來的無形壓力,都可能是引發孩子心理問題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孩子說起父母,總會想起父母說出的那些讓自己傷心的話,比如『我怎麼有這樣的孩子!』『生你有什麼用!』等等。」汪貝妮說,處於青春期前後的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父母的言語暴力比肢體暴力帶來的傷害更大。

記者了解到,開學以來,寧波市康寧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求助的孩子明顯增加,開學後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讓不少孩子不適應。

專家表示,大部分學生在假期結束返校前,都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多數情況下他們會自行調節好心態,或經過家長和老師的鼓勵,順利返校開始新的學期。

少部分學生如果開學後出現失眠、早醒、經常做惡夢等睡眠問題,胃口變差,變得不理人,情緒波動性大、易怒、持續不開心、緊張焦慮、心慌,厭學情緒明顯,甚至出現自傷行為,則需要家長和老師重視,不要諱醫忌醫,及時帶到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就診,進行評估和必要的治療。

來源:寧波晚報

相關焦點

  • 西安中小學陸續開學中午就餐成難題 託管班現在能營業嗎?
    有家長希望能否讓有條件的先開放4月27日(下周一),西安市各小學四五六年級將開學複課。結合疫情防控,有的地方暫緩開放「小飯桌」,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西安的小飯桌這一剛需到底能不能恢復營業,達到什麼條件可自行恢復?這成了家長最為關注的事情。
  • 終於,這個地方的開學時間定了!做好3件事,否則新學期很危險!
    尤其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或者是第一次住校的學生,父母最好可以提前陪孩子去熟悉一下場地,模擬一下未來的學習生活。 比如,孩子早上不願意去上學,發脾氣。他在情緒控制環節上,就沒能抑制住自己對學校的焦慮和恐懼,通過憤怒表現出來了。從認知調節上,他也沒有覺得,學校可以讓我學到有用的知識,還能交到很多小夥伴。最後執行環節,就是大哭大鬧。
  • 如果幼兒園開學了,作為家長是否會送孩子上學,家長的反應兩極化
    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在家玩了好幾個月了,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想應該連老師長什麼都快忘記了吧,記得前不久看到一個新聞報導,某個地方的幼兒園開學,小朋友到了學校找不到班級,更是忘記了老師是哪個,老師站在他的面前問他「我是不是你的老師?」小朋友竟然哭著說:「我不知道!」
  • 多地確定開學時間,「開學」可不是open school!用英語怎麼說呢?
    當然,開學也講究順序,高三初三最先開學,小學和幼兒園最晚,形成錯峰開學。值得一提的是大學,因為大學生牽扯到大規模的人口跨省流動,因此開學也較晚。昨天是昆明高三初三學生開學的第一天,儘管需要戴口罩上學,但他們表示「開學超開心,感覺學校空氣更好」,學校第一課還是專家醫師講解防疫知識。
  • 張文宏建議:這種早餐,寧可不上學也不能吃,家長們要重視!
    最近全國的中小學已經陸續開學了,這個超級長的寒假也即將結束,學生家長們也終於可以緩一緩了,大家的朋友圈裡滿滿的都是感慨,「神獸們,終於開學了」。國內的疫情雖然已經控制住了,但是開學後學校依然也不能鬆懈,學生上下課都必須戴口罩,下課後不能出教室,而且學校的以及外面的託管也不能就餐,必須由家長親自帶領回家,所以說家長們還要更加辛苦一些,一天要往返8次。除了這些防護工作之外,小孩子的飲食也是特別的關鍵,不能以吃飽為目的,而是要做到真正的營養豐富,畢竟小孩子年齡小,免疫力要低一些,關鍵時期,要好好的補充營養。
  • 今天,「小神獸們」開學了!
    一起來瞅瞅金麥田幼兒園上午八點半,在金麥田幼兒園,麥芽二班的文文與媽媽正一起在園門口排隊入園,出示健康碼、手部消毒、體溫檢測、信息登記……所有前來報到的幼兒經過多道程序才能進入幼兒園,家長在幼兒園門口為孩子完成報到手續後需立馬離開,不能進入園內。該園實行錯峰開學,今天有近200名幼兒報名。進入教室的幼兒必須洗手後方可和其他小夥伴在一起上課。
  • 12年前,那位背著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去上學的劉秀祥,如今怎樣了
    他沒有其它孩子玩耍的權力,他這麼小,能做什麼呢?種田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於是就把地轉租給了別人,每年能得到500斤的稻穀。平時的生活開銷,在周末和假期的時候,他會去山裡挖草藥。這些拿到縣城去賣,他就會有些錢了,但也不能亂用。抽出一部分給母親買藥,剩下的用來買油鹽之類的用品。別的孩子在求著父母買玩具,而劉秀祥得自己想盡辦法賺錢。
  • 開學季 12歲男孩心急想上學 他媽媽卻忙著為孩子籌化療費
    在普通人眼裡,背著書包去上學是一件平常事,但對於12歲的血癌少年鍾俊宇來說,返校讀書已是奢望。前幾天,俊宇剛剛結束第一期化療,跟著爸媽回到佛山市順德區的姑媽家調養。等到身體恢復,他又要進行下一個療程。俊宇常問媽媽,痛苦的化療何時才能結束?媽媽無言以對,她還沒空想這個問題,她現在憂愁的是,如何籌到每一期化療費,讓兒子的治療可以繼續下去。
  • 「眾神歸位」開學季:愛瑪電動車助力學子上學路
    隨著國內疫情的控制情況愈發良好,各個地區的小神獸、大神獸終於迎來了他們遲到已久的新學期。每到這個時候,小朋友的家長要考慮更新換代自己的送娃坐騎,而大朋友的家長則要考慮給孩子買一輛什麼樣的上學代步工具,今年更是如此。
  • 又有一些地方,開學時間定了!返校在即,這些準備需師生、家長提前做
    教育部最新通知,截至目前,隨著不少地區疫情得到明顯控制,全國多地已明確開學時間節點,由省裡統一安排,提前一周通知。
  • 看完這個實驗,才明白為什麼不能著急開學
    別急,等你看完這個實驗就知道,為什麼不能著急開學了。發現水槽、電話、儲物箱、紙巾架、牆壁以及教室的其他地方,到處都沾滿了粉末!自然,其他孩子的身上手上,也都「感染」了……這個結果,僅僅是由最初的一位老師和一位孩子帶來的!並且,還是在他們比較注重衛生的前提下:有人說,既然「病毒」是通過手摸來摸去傳開的,那我們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就不會進入到人體內了!
  • 不願上學初中女生刀割手臂
    漫畫:媽媽,我能不去上學嗎 ?(資料圖)    本報記者  孔紅星  王顏    1日上午8時許,泰城市民馬先生反映,一名小女孩不願意去上學,在泰城傲徠峰北段市場上用小刀把手臂割得流血了。    其他人得知胡燕的情況後紛紛勸說,可是她卻大聲哭喊著:「我不願意回學校,怕沒有完成作業會受到老師的懲罰」。
  • 教育部著力控輟保學:上學,一個都不能少
    教育部著力啃下控輟保學「硬骨頭」——   上學,一個都不能少(守初心 擔使命 找差距 抓落實·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治進行時)  「娃娃你才十五六歲,正是學習知識和技術的時候,黨和國家給了大涼山孩子免費接受教育、吃住全管的好政策,希望你能給自己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 翻出上學時的小紙條,被當年的小夥伴和自己震驚了!
    @鞦韆去「班裡有人亂說的你不要放在心上,不過我確實挺喜歡你的。」 那時候初一,只知道好好學習,班裡同學傳來「有人喜歡你」的八卦是件讓好孩子很苦悶的事,後來收到他的紙條,竟然有點懵懵懂懂地開心…… 行吧,早戀十年,去年大學畢業我們訂婚了。
  • 紅樓夢故事賞析 寶玉上學辭別黛玉 他是要去蟾宮折桂了嗎
    紅樓夢故事賞析 寶玉上學辭別黛玉 他是要去蟾宮折桂了嗎 【故事和原文】寶玉突然想起要去辭別黛玉,來到黛玉房中。黛玉跟她開了歌玩笑,說他要蟾宮折桂了。寶玉囑咐林妹妹一定要等我下學再吃晚飯。寶玉又想起制胭脂膏子。說要等我來再制。黛玉又故意諷刺一下不:你怎麼不去辭一下你的寶姐姐?寶玉笑而不答。【評點和賞析】寶玉與秦鍾一起辭別賈母出來,忽然想起必須要去向林黛玉告辭。
  • 好不容易等來開學卻在學校迷路,小學生哭了:我很久以前是一年級
    當然為了保護,祖國的花朵,就算復工了,孩子們也是還沒有開學。就這樣,孩子的寒假,一直都沒有結束。好不容等來開學,卻在學校迷了路慢慢的個別地區,已經複課了,這個讓爸媽也是能解脫了。每天在家裡上網課的孩子,就爸媽就沒少被孩子氣。
  • 又4省確定開學時間!考上 985、211 的學生在高三能有多瘋狂?真相戳心
    官宣開學時間最新消息,全國又有四地確定了高三開學時間,分別是海南、內蒙古、廣西和寧夏!海南:(一) 2020年4月7日高三、初三年級開學。(二)其他年級、其他學段具體開學時間,視疫情發展形勢綜合研判後,提前一周向社會公布。
  • 小羊圈胡同裡光腳上學的孩子
    在北京有個胡同叫小羊圈胡同,這個胡同並沒有很多人知道,在當時,這個地方只是西城區裡一個特別不起眼的小胡同。而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們,家裡的條件都非常的艱難,房子也很殘破,更像是用草搭的低矮的棚子。在這裡有個小名叫小狗尾巴的孩子,從小在這長大,經常光著腳上學。這個孩子就是老舍,對於老舍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也多多少少讀過他的文章,老舍也是我們新中國首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就是在這小羊圈胡同裡長大的,因為家裡條件並不好,所以老舍上學的時候,穿的襪子都十分破舊。
  • 帶著鱷魚去上學,給科莫多巨蜥做手術,這個小姑娘真的太颯了
    現在的我們光是看到科莫多巨蜥的照片,都會覺得害怕,可是前面說到的這個小姑娘不但不怕,反而和科莫多巨蜥成為了好朋友,在她病到不能上學的那幾天裡,她就會待在自己的臥室,研究蜥蜴、蛇和烏龜,並認真地做筆記。瓊在鱷魚身上系了一根細細的絲帶,帶著鱷魚上學去了。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自然是都被嚇壞了,但是想想這個畫面,竟然還覺得挺酷的。
  • 帶著鱷魚去上學,給科莫多巨蜥做手術,這個小姑娘真的太颯了
    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龍,是已知存在的體型最大的蜥蜴,性兇猛,成體吃同類的幼體,有時吃其他的成體;能迅速運動,偶爾攻擊人類。現在的我們光是看到科莫多巨蜥的照片,都會覺得害怕,可是前面說到的這個小姑娘不但不怕,反而和科莫多巨蜥成為了好朋友,並幫人們消除了對科莫多巨蜥的偏見。她就是兩棲爬行動物學家瓊·普羅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