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現代分子人類學研究各民族的起源,有一個很常用的方式就是分析Y染色體的單倍型類群,因為Y染色體完全是父系遺傳,如果一個男性的Y染色體發生穩定突變,一定會被他的直系男性後代所繼承。同理,如果測試到一大群現代男性都帶有一個相同的突變,那麼可以肯定他們應該是同一個男性的後代。
Y染色體上的突變分類,可以分成20 種主幹單倍群。通常來說,相近地區的人類在基因層面上也是相近的,這從長相這種最基本的性狀都能看出來。大家可能很難區分出一個白人是來自於英國還是法國;也很難區分出一個東亞人是來自中日韓的哪一個國家。畢竟長相就是基因決定的。
那我們東亞人的主要Y染色單倍體群是哪一種呢?
東亞人主要有四種:O、C、D和N。而如果是分析漢族、朝鮮族和大和族這三個東亞地區最大的民族,那麼主要就是單倍體O。不過,日本人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含有很密集的單倍體群D!日本人有35%的D類。
黃顏色的就是D類,漢人和朝鮮人很少,但日本人很多
單倍體群D,這個單倍體群漢族和朝鮮族都沒有嗎?這還真的很少,D類單倍體分布密集的地方僅僅限於亞洲,不過只限於這幾個地方:中國西藏以及鄰近的部分西南地區,日本、印度和阿達曼群島。可以看到除了日本外,剩下的地方都屬於東亞和南亞的交界地區。
這個就有些怪異了,為何日本人的部分基因會跨越朝鮮半島和漢族地區,和藏區相近呢?
根據考證,這可能說明了日本人的一支特殊起源——來自東南亞的繩文人。
有說法認為D類的出現是這樣的。大概6萬年前, 其與單倍群E同樣源於M168突變的基礎上產生的YAP突變,後來出現分化,一支到了青藏高原,另一支到了日本列島。不過這就很難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中間廣袤的大陸地區,D含量很低。
也有學者提出新的路徑——D源於南方,向北擴張發生在6萬年前,這早於東亞最主要的O類單倍體群,而它們飄到日本則是通過兩條路,一條還是傳統的陸路,而另一條路則是海路,即從東南亞到中國臺灣、琉球,再一路飄到日本列島。根據目前分布的判斷,可能通過海路的南線是更主要的路徑。
圖中通過臺灣和琉球飄到日本的路徑就是D類進入日本的路徑
現代日本的文明主要還是和東亞大陸同源的移民建立的,這支移民(日本稱為「彌生人」)大概從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通過朝鮮半島,或是中國江浙直接通過水路到日本,後又不斷吸取大陸先進文明,這才締造出日本的文明。但是,彌生人到日本之前,日本並不是孤島,日本列島上還有另一個人類團體存在,即「繩文人」,「繩文人」文明程度很落後,所以很快被彌生人徵服並融合了。
「彌生人」和東亞大陸的居民是同源的,基因差別並不大,單倍體群主要就是O系,所以,即使是日本,現在O系單倍體群也是佔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日本人獨有的這D系,基本就能確定,這應該是部分「繩文人」留下來的。D類只在安達曼人、北部藏緬人群和日本人中高頻分布,而其下遊支系的D2-M55僅存在於日本群島的不同人群。
東亞人的主要單倍群還是O
那麼,中國大陸地區和朝鮮半島地區的D類呢?這大部分都消失了,當來自黃土高原和中原的古華夏部族進行大規模擴張時,這些帶著O系的華夏先祖陸續消滅了這些D類族群的父系,使得O系佔絕對主流;而北部蒙古高原等地,則是帶C類單倍群的消滅了帶D類的。
不過在青藏高原、日本這種比較偏僻的地方,由於環境相對穩定,所以D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但即使是在日本,最早被大陸居民徵服、徵服地最徹底的關西一帶的D系比較少,然而琉球、東北三縣和北海道的D系相對殘留的就比較多。可以看到,雖然彌生人徵服了繩文人,但繩文人的血統還有相當一部分殘留了下來,這也許是因為早期彌生人是分批移民的,數量相對較少,所以無法徹底消滅繩文人,而只是和其慢慢融合的緣故;而在中國,由於早期古華夏族裔生活著的中原等地很富庶,憑藉著農業很快就取得了絕對的人口優勢,這使得O系成為絕對主流。到現在為止,也能發現日本人身上有很多與東亞其它民族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有相當一部分有很密集的體毛等。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當時是母系社會,母系佔主流,所以繩文人被徵服後,男性反而被留下來了……
可以看到,日本西部的D系少而東部的D系比較多
而在中國除西藏外的西南地區,隨著秦滅古蜀等華夏族群的大規模擴張,D系的比例也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邊緣地帶的少數民族身上還有部分殘存。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