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小於個體差異 別再說女性天生路痴了!

2020-12-05 觀察者網

《科技時報》12月26日報導稱,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說法,並且慣以開車為例:女司機常找不著路、看不懂導航地圖、告知其路線還能走丟,而男人則仿佛天生自帶定位光環,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氣壯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嗎?

「小夥逃出傳銷窩暴走1300公裡,靠路牌和太陽認路。」前段時間,一則以此為題的新聞走紅網絡。報導稱,一個叫小謝的年輕小夥子花了兩個月時間,徒步1300多公裡,從廣州走到了重慶。一路上,他既沒有地圖也沒有手機導航,就靠太陽和路牌辨認方向,完成這一現實版「荒野生存」。

除了讚美小夥子「棄暗投明」的壯舉,這則新聞也實實在在地又讓男同胞們自豪了一把——看看我們能從廣州走到重慶,你們女生呢,常年跟不認路連在一起……

從廣州走到重慶的小夥 圖片來源:看看新聞

然而真是如此嗎?

人類為什麼會認路

身體內「自帶導航」竟是真的

在討論男女認路能力是否有別之前,先要來說說人類為什麼會認路?

早在1967年,在倫敦大學學院做博士後的約翰·奧基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我為什麼能找到回家的路,我為什麼能知道我在哪?在這串問號的引導下,他研究發現,當小鼠處在某個特定位置時,其海馬體中某區的神經元細胞群會被激活。5年之後,還是奧基夫確認了自己之前在海馬體裡發現的神經元細胞與位置認知相關,這些細胞被叫做「位置細胞」。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上世紀90年代,曾在奧基夫實驗室做博士後的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發現,激活小鼠位置細胞的信號來自小鼠的內嗅皮層。經過近十年的研究,莫索爾夫婦在內嗅皮層中發現了「網格細胞」,也就是小鼠的GPS定位系統。但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人是否以同樣的方式認路。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時間來到2013年8月,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約書亞·雅各布斯研究確定網格細胞同樣存在於人腦。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在四處閒逛的時候,存在於大腦內嗅皮層中的網格細胞一直默默地幫我們定立坐標。

憑藉在「發現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的細胞」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奧基夫和莫索爾夫婦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大腦自帶的這個GPS系統裡,內嗅皮層中的網格細胞為我們勾勒了有具體坐標的地圖,海馬體裡的位置細胞則告訴我們身在哪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亮教授說。

示意來自海馬(橙色)的位置細胞與邊界細胞與來自內嗅皮質(藍色)的網格細胞共同構建了動物大腦中的「認知地圖」。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為啥你靈我不靈

與基因和後天環境訓練相關

生活中確實有女生方向感特別差、男生方向感特別好的例子,但是男弱女強的情況也絕不少見。大家都是人,為什麼會有「路精」和「路痴」的差別?

作為一種民間說法,方向感這個詞涉及方向識別、空間知覺、坐標系轉換等一系列能力,這些能力受到基因影響,更與後天環境和訓練相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弢教授詳細解釋了這3種能力:「方向識別相當於確定『你』的位置和當前運動方向,好比我們在商場裡看平面地圖時標識『你』的那個帶箭頭的小紅點;空間知覺相當於地圖,就是外部空間各個物體的相對位置和距離;坐標系轉換相當於『你』如何旋轉地圖使得它與你的當前運動方向相匹配。」他舉了用地圖找路的例子:「一般我們先確定自己面朝哪站著,找幾個標誌物,然後拿出地圖找對應的標誌物在哪裡,找到後旋轉地圖讓它與我們面朝的方向一致,最後在地圖上找到目的地,該怎麼走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人的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也存在天生差異,某些阿爾茨海默症高風險基因攜帶者的方向感表現就要差於非風險基因攜帶者。

「方向感不好是空間認知加工有問題,人對距離有不同的感知,有人的感知較準確,有人的感知偏差較大。轉換有問題、細胞有問題、客體編碼有問題、本體編碼有問題、客體坐標系轉向本體坐標系有問題,以上所有可能都會導致方向感不好,不能一概而論。」王亮說。

相關焦點

  • 別再說「女人就是這樣」,男女差異跟性別無關
    在我們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家庭比工作重要,不分性別。元分析(meta-analyses)顯示,無論是在愛好、態度和技能上,兩性間差異都不像流行觀念認為的那麼大。在不同環境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定性別差異,但這些差異並非源於性別特質,而是來自組織架構、公司實踐,以及對兩性定位不同的互動模式,系統為兩性創造了不同的體驗。
  • 為什麼很多女生都是「路痴」| 男女的空間認知有什麼差異
    例如,M.Beth Casey 和她的同事(1995)對青少年空間能力進行評估得出,男性在分類任務上比女性成績更優,空間能力不同對數學性別差異負責。該假說認為,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源於男女兩性大腦單側化程度差異,男性視覺空間方面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歸結為更大程度的大腦單側化,男性具有較高的大腦單側化程度,因此男性在空間能力方面優於女性。該假說得到一些實證研究支持。H. Landell (1978) 研究發現:左顳葉切除對言語功能的影響和右顳葉切除對空間視覺能力的影響在男性明顯大於女性。J . Mc.
  • 女人真的天生「路痴」嗎?
    很多人,包括女性都說自己「路痴」,沒有方向感,在找路認路方面比男性要差很多。有些男生也會笑話女生的這個小缺點,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先天的因素,真的缺乏這種「天賦」,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自己覺得是路痴,然後就真變成「路痴」了呢?
  • 女人真的天生「路痴」嗎?真相驚人
    很多人,包括女性都說自己「路痴」,沒有方向感,在找路認路方面比男性要差很多。有些男生也會笑話女生的這個小缺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先天的因素,真的缺乏這種「天賦」,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自己覺得是路痴,然後就真變成「路痴」了呢?我們今天就給廣大被說成「路痴」的女性討個說法!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女性平均每天要說2萬個單詞,比男性多出 1.3萬個,而且女性說話的語速也比男性快。大腦組 織結構的差異也使女性更為健談,而這種差異從胎 兒發育時期便開始了。但男性在其他方面,例如在性 意識方面卻比女性更為強烈,因為男性大腦中的相 關控制區域要比女性大一倍。近十年以來,神經科學不斷宣布的關於大腦性 別差異研究的新發現,促使女性主義學者認真地思 考大腦的性別差異問題。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性別差異的多角度分析  (一)購物動機分析   第一,女性消費光顧購物中心的購物指向性更強。為了分析消費者光顧購物中心的目的性別差異,將光顧目的分為五種不同類型分別進行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發現僅對「購物」一項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P=0.033,小於0.05)。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 不管你信不信,男女有別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天生差異!
    首先小編聲明,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反對性別歧視,認為禁止女性從事男性工作的規定是不公平的。但不管業主是不是有意歧視女性,選擇哪種做法,都會導致一個性別凌駕於另一個性別之上,引發不滿。簡單的說,你向男人傾斜,就是對女人的歧視,反之也是同樣的道理。時代的進步並沒有讓這樣的情況好轉,反倒是越演越烈。每個人都在抱怨職場「潛規則」,任何公司對於女性員工,都是畏如豺狼。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演化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激發理論進而預測的一些觀點都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例如:性別引發嫉妒。男性比女性更多的體驗到性嫉妒;女性則比男性更多的體驗到情感嫉妒。我們更喜歡與自己有相同基因的個體,如家人或親戚。儘管性別角色的不平等確實存在,但全球大多數人還是期望看到男女角色更加平等,夫婦兩人一起工作,共同照顧孩子。在剛剛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性別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性別的差異有所減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有如此大的跨文化的變化,說明演化和生物性並不能固化性別角色,時代對性別角色也會有影響。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數學領域,菲爾茲獎共頒發61次,女性僅被授予1次;阿貝爾獎20次,女性1次。計算機領域,圖靈獎頒發總計70次,女性僅獲得3次。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別再說女性天生是路痴了!
    華龍網12月28日13時30分訊 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說法,並且慣以開車為例:女司機常找不著路、看不懂導航地圖、告知其路線還能走丟,而男人則仿佛天生自帶定位光環,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氣壯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嗎?
  • 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事實上,父職問題也是一個女性主義議題。在對子女的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是否確然存在著性別差異,其差異的根本又是什麼?對此,我們有必要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上進行辨析,去重新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子女家庭教養中的父親角色  英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 職場中性別差異如何消除?BOSS直聘薛延波分析
    儘管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人才薪資及發展情況呈樂觀態勢,但其背後存在的職場性別差異問題不可忽視。在傳統的認知中,這是一個以男性主導的行業。從2018年ICT行業核心職位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比例明顯遠低於男性,崗位的性別差異確實客觀存在。另外,2018年ICT行業更換工作人群中,女性比例達到40%。意味著該行業的女性較為不穩定,更易離職。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性別差異這個例子中,我們顯然可以聯想到性別刻板印象在該大數據模型中的缺失——即孩子在先前成長的過程中已經接觸到的「男孩擅長數學」、「這樣的題目女孩子做不出沒關係」、「對女孩子別那麼要求高」等等發揮作用但沒有被測量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事實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理論的匱乏導致了把不全面的實證觀察當成了真理。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一項研究,內容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隨年齡變化。他說:「我們觀察到一種特殊的模式,而且非常謹慎地只進行了描述,人們應該這麼做,而不是跳到功能上的解釋。」然而,儘管拉茲納漢做了種種努力,媒體還是很快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他的研究為單性別學校教育辯護,認為男孩和女孩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略有不同。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如果說前一篇書訊只是提出男生和女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差異,這一篇文章的標題則直接暗示,女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如男生。文章中引用的各方說法顯得自相矛盾,其中一項研究指出「男女在先天生理上不存在太大差異,性別差異可能是後天的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但作為叢書主編之一的朱雁教授又把中科院院士極不平衡的男女比例作為女性在數理化,尤其是高端數理化方面不如男性的論據。
  • 女性起得早,男性愛熬夜?《科學》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然而,在大量的研究中很少有關注晝夜節律在性別間的差異。北京時間9月5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大量晝夜節律的研究後發現了一個模式:晝夜節律存在性別差異。
  • 深Talk|教輔圖書分男女,如何放大了性別差異?
    在這背後,有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一位博士的《性別與教學教育》主題報告作支撐:在高端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塊,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了解差異是為了突破刻板認識,而不是相反。
  •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2021-01-1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