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報》12月26日報導稱,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說法,並且慣以開車為例:女司機常找不著路、看不懂導航地圖、告知其路線還能走丟,而男人則仿佛天生自帶定位光環,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氣壯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嗎?
「小夥逃出傳銷窩暴走1300公裡,靠路牌和太陽認路。」前段時間,一則以此為題的新聞走紅網絡。報導稱,一個叫小謝的年輕小夥子花了兩個月時間,徒步1300多公裡,從廣州走到了重慶。一路上,他既沒有地圖也沒有手機導航,就靠太陽和路牌辨認方向,完成這一現實版「荒野生存」。
除了讚美小夥子「棄暗投明」的壯舉,這則新聞也實實在在地又讓男同胞們自豪了一把——看看我們能從廣州走到重慶,你們女生呢,常年跟不認路連在一起……
從廣州走到重慶的小夥 圖片來源:看看新聞
然而真是如此嗎?
人類為什麼會認路
身體內「自帶導航」竟是真的
在討論男女認路能力是否有別之前,先要來說說人類為什麼會認路?
早在1967年,在倫敦大學學院做博士後的約翰·奧基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我為什麼能找到回家的路,我為什麼能知道我在哪?在這串問號的引導下,他研究發現,當小鼠處在某個特定位置時,其海馬體中某區的神經元細胞群會被激活。5年之後,還是奧基夫確認了自己之前在海馬體裡發現的神經元細胞與位置認知相關,這些細胞被叫做「位置細胞」。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上世紀90年代,曾在奧基夫實驗室做博士後的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發現,激活小鼠位置細胞的信號來自小鼠的內嗅皮層。經過近十年的研究,莫索爾夫婦在內嗅皮層中發現了「網格細胞」,也就是小鼠的GPS定位系統。但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人是否以同樣的方式認路。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時間來到2013年8月,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約書亞·雅各布斯研究確定網格細胞同樣存在於人腦。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在四處閒逛的時候,存在於大腦內嗅皮層中的網格細胞一直默默地幫我們定立坐標。
憑藉在「發現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的細胞」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奧基夫和莫索爾夫婦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大腦自帶的這個GPS系統裡,內嗅皮層中的網格細胞為我們勾勒了有具體坐標的地圖,海馬體裡的位置細胞則告訴我們身在哪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亮教授說。
示意來自海馬(橙色)的位置細胞與邊界細胞與來自內嗅皮質(藍色)的網格細胞共同構建了動物大腦中的「認知地圖」。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為啥你靈我不靈
與基因和後天環境訓練相關
生活中確實有女生方向感特別差、男生方向感特別好的例子,但是男弱女強的情況也絕不少見。大家都是人,為什麼會有「路精」和「路痴」的差別?
作為一種民間說法,方向感這個詞涉及方向識別、空間知覺、坐標系轉換等一系列能力,這些能力受到基因影響,更與後天環境和訓練相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弢教授詳細解釋了這3種能力:「方向識別相當於確定『你』的位置和當前運動方向,好比我們在商場裡看平面地圖時標識『你』的那個帶箭頭的小紅點;空間知覺相當於地圖,就是外部空間各個物體的相對位置和距離;坐標系轉換相當於『你』如何旋轉地圖使得它與你的當前運動方向相匹配。」他舉了用地圖找路的例子:「一般我們先確定自己面朝哪站著,找幾個標誌物,然後拿出地圖找對應的標誌物在哪裡,找到後旋轉地圖讓它與我們面朝的方向一致,最後在地圖上找到目的地,該怎麼走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人的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也存在天生差異,某些阿爾茨海默症高風險基因攜帶者的方向感表現就要差於非風險基因攜帶者。
「方向感不好是空間認知加工有問題,人對距離有不同的感知,有人的感知較準確,有人的感知偏差較大。轉換有問題、細胞有問題、客體編碼有問題、本體編碼有問題、客體坐標系轉向本體坐標系有問題,以上所有可能都會導致方向感不好,不能一概而論。」王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