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系統架構

2020-11-23 電子產品世界
圖2 MRI的數字轉換

  針對無線基礎設施所做的數據轉換器改進同樣能簡化這項工作。蜂窩基站對更好的噪聲與失真性能的需求,推動了能夠實現高中頻(IF)頻率採樣的高性能16位ADC的發展,而這正好也符合MRI的需求,在主流的1.5 T及3 T系統中,信號的中心頻率約為64MHz和128MHz。反觀傳統的MRI系統通常會牽涉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在轉換至數字域,供進一步處理之前,必須先在模擬域中下變頻至低中頻,如圖2a所示。新一代ADC的出現使這種轉換過程得以省去,進而縮小總體解決方案,如圖2b所示。這至少能部分滿足對縮小尺寸的需求,從而適合更小尺寸應用。

  如同任何其他的設計問題一樣,在運用新ADC技術的優勢時,也需要加以權衡。由於MRI掃描儀中的RF信號電平較低,因此信噪比(SNR)是ADC的一項關鍵特性規格。在開發突破性產品時,信噪比也是一項重要的目標特性規格。研發新功能時,諸如功耗之類的規格常常退居其次,後來的新一代ADC可以通過對主要規格的性能,例如信噪比做些讓步來實現這些次要規格。最後,隨著技術日益成熟,在第一代中達成的突破性功能,也可以在維持低功耗(或是其他次要規格)的情況下實現。因此,MRI系統設計廠商可以選擇和權衡不同ADC的強項及弱點,找出最符合其系統目標的ADC。

  提高個別器件的性能,並不是蓬勃發展的IC技術助力實現更緊湊MRI接收架構的唯一方法,更高集成度也是受通信行業推動而發展。隨著採用模擬下變頻轉換的架構逐漸被直接採樣架構所取代,此功能也正轉換到數字領域,通常成為FPGA的一部分。信號被分成I與Q兩個分量,並且利用正交數控振蕩器(NCO)轉換至基帶,然後進行過濾;接著,此信號會傳送到系統處理器中,此時可應用更為全面的信號處理技術。

  

  圖3 集合數模轉換器和數字下變頻功能的單晶片

  這種分隔式方案可以很好地運作,然而,對於試圖使接收機解決方案尺寸最小化的設計廠商而言,具有更高集成度的解決方案會有所助益。舉例來說,高性能標準器件將模數轉換功能與針對多通道的數字下變頻功能結合到單晶片中(見圖3),這些器件可省去介於ADC與FPGA之間的高速鏈路開發需求,進而簡化設計工作。片內數字下變頻器非常靈活,能夠適應不同的系統,若將此功能從FPGA上移轉出來,便可實現更小、更簡單的FPGA設計,以節省更多空間或成本。

  為滿足通信基礎設施需求所做的RF器件改進,不僅對MRI掃描儀的接收端有幫助。DAC技術的改進,特別是直接數字頻率合成(DDS)方面的改進,亦可簡化掃描時脈衝生成的設計工作。對於任何可能在未來使用到的場強,這些器件具有足堪勝任的速度。如同集成DDC能夠從FPGA上將任務移轉出來一樣,DDS元件也能夠在發射端執行相同的工作,配置為正交數字上變頻器(QDUC)的DDS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產生所需的脈衝。另外還有一項能夠簡化FPGA設計的特性,就是脈衝可以存儲在片上存儲器中,等到需要時再回放。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成功背後
    [導讀]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成像設備之一,在全球僅有四臺。
  • 中國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
    第一章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產業概述  1.1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定義  1.2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分類及應用  1.3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產業鏈結構  1.4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產業概述第二章 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行業國內外市場分析
  • 核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前面我們所討論的是處在均勻恆定磁場B0中的樣品,在射頻脈衝的作用下產生核磁共振,此時接收到的信號來自整個樣品,並沒有把它們按空間分布區分開來,無法用來成像。為了實現核磁共振成像,必須把收集到的信號進行空間定位。定位方法常用的主要有3種:投影重建法、二維傅立葉變換法(2DFT)和三維傅立葉變換法(3DFT)。以下主要介紹2DFT法。
  • MRI成像基礎(1)--MRI發展簡史
    雷蒙德·達馬迪安MRI掃描設備設計手稿1973年,化學家保羅·克裡斯琴·勞特伯和物理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爵士在荷蘭的中心實驗室搭建完成了最初的磁共振成像系統,並對充滿液體的物體進行了成像,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圖像「諾丁漢的橙子」;1976年首次成功地對活體進行手指的MRI成像。
  • 施耐德電氣護航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穩定運行
    北京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宣布,成功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9 .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提供 UPS 電源、冷水機組,及中央空調等整體配套解決方案,以一體化的專業技術能力為中國首臺 9.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 MRI原理
    為了突出這一檢查技術不產生電離輻射的優點,同時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區別,放射學家和設備製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為「磁共振成像(MRI)」。  其實MRI同PET和SPEC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在這條坎坷卻充滿光明道路上,最亮眼的一盞路燈莫過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曾6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要了解核磁共振的秘密,首先要從質子的自旋磁矩說起......質子的自旋磁矩質子具有自旋這一內在屬性。
  • 你知道核磁共振(MRI)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嗎?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核磁共振掃描儀(MRI)核磁共振掃描儀(MRI)是使用非常強的磁場和無線電波,這些磁場和無線電波與組織中的質子相互作用,產生一個信號,然後經過處理,形成人體圖像。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
    概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806.htm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能夠提供清晰的人體組織圖像
  • 安安寵醫蘇州中心醫院引入小動物核磁共振(MRI)技術
    諾丁漢的橘子和首次頭顱MR成像  在將近40年後的今天,核磁共振(MRI)已成熟應用在人類的醫療診斷中,甚至連寵物們都有了專用的核磁共振在臨床應用中,對一些過去缺乏有效檢查手段的組織器官,如:脊柱的椎體骨質破壞、椎間盤的損傷、退行性病變及椎間盤突出等,通過磁共振成像便能很容易地作出早期診斷;對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檢查,也已部分地取代了過去對寵物創傷較大、且有一定危險的心血管造影檢查;而對寵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膝關節、四肢及軟組織病變的檢查,MRI明顯優於目前的其他檢查手段;且在腫瘤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手術方案、放射治療計劃、化療方案的制定,
  • 研究人員開發出類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磁波成像技術
    來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萊頓大學、東北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MRI掃描儀,可以對超薄磁體中的波進行成像。與電流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自旋波幾乎不產生熱量,使其成為未來綠色ICT應用的信號載體。MRI掃描儀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觀察人體。
  • 葉朝輝院士生動講解核磁共振成像(圖)
    3月26日下午,武漢分院院長葉朝輝院士為武漢教育基地研究生做了一場題為「核磁共振成像--解讀2003年諾貝爾化學/醫學獎」的報告,教育基地偌大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華中科技大學有關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也專程前來聽取報告。
  • 談「核」論「磁」,核磁共振成像的真面目
    核磁共振成像儀是醫院必備的一種檢查設備,也常被用於心理學研究。
  • 保羅·勞特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之父
    對於每年數千萬人次接受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的患者,幾乎難以想像,如果離開了這一革命性的醫療設備,他們將不得不通過手術來確定病灶,或者忍受危險的X射線照射,這些無疑都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不過,當1973年,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拒絕發表勞特伯的論文的時候,他們也許並沒有意識到幾乎會錯過一場「革命」。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淺析國內醫用核磁共振系統發展狀況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簡稱MRI、核磁共振及磁共振)被一些人稱為「能量影像師」,如今已經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用於疾病的診斷。本文基於火石創造的醫療器械繫統提供的部分數據,對核磁共振的器械狀況進行淺析。
  • 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原標題: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導讀] 該公司董事長王兆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三年將達到年產300臺磁體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爭取用一年時間集中力量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更為尖端的3.0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
  • 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體下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5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標誌著我國在醫學影像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實現「精準醫療」發揮重要作用。 該磁體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設備,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圖像影響較大。這臺磁體室溫孔徑達845mm,液氦容量為800L,採用了4K再冷凝液氦回收技術,真正實現了液氦零揮發,大大降低了液氦的使用成本。
  • 神經科醫生:為什麼我要你做核磁共振MRI而不是CT
    神經科醫生:為什麼我要你做核磁共振MRI而不是CT 趙桂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2017-02-20 11:00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