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問天一號」火箭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探索火星重要的一步。往火星發射衛星是有講究的,因為火星距離地球的距離最近是5600萬公裡,最遠達到4億公裡,通常26個月才出現一次最近的距離,所以一般兩年左右才有一次完美的機會,當然,也許最主要的是為了省油,哪一天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能裝更多的油了,也許就不會在乎所謂的最近距離了。
我們稱這種最佳發射時間節點稱之為「發射窗口期」,錯過了這個時間,就得等下一個窗口期。「窗口期」在很多地方都聽過,比如我之前還看NBA的時候,通常說某某球員的「奪冠窗口期」,因為過了那幾年,身體素質會下降,運動能力下降,基本就很難奪冠了。再比如,登珠峰的人會選擇五月份,因為那個時候珠峰山上面的氣候條件挺適合登頂的,其他時候要麼大風,要麼暴風雪,所以五月份一般也被稱為「登頂窗口期」。
基於這麼多「窗口期」,我想到了一個詞,「戀愛窗口期」,準確的說應該是「想戀愛窗口期」。
忘了是從哪裡看來的,說人在25-29歲這個時間段是最渴望戀愛的,渴望愛情的,這個時候很寂寞,迫切的需要一個人來陪伴,如果過了這個年齡段,就「成佛」了。因為已經挺過了最孤獨的那幾年,對愛情很佛系,當有愛情來臨徵兆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抗拒,下意識的拒絕,很不習慣,很不自然。因為那個時候已經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自己做飯,自己上下班,自己看病,自己周末跑出去玩,也許有房有車,自己慢慢還貸,剩下的工資都投資在自己身上,想幹嘛幹嘛,無拘無束。當意識到可能有人要進入自己的生活,會下意識拒絕,甚至認為別人是給自己添堵了,破壞了自己的單身生活。甚至都無法想像兩個人在一起生活那麼久,是怎麼忍受彼此的。
很多人認為到30歲以後各種相親都不成,是別人太挑了,我覺得不是,按照我的觀點,這種應該算是習慣了一個人,完全沒必要隨便找一個人湊合過日子給自己添堵。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經歷,並不能完全的說是「戀愛窗口期」過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為自己選擇承擔後果就行了。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士兵突擊裡面有一句臺詞,是吳哲進入「老A」考核的時候說的,他說:「我得趁自己還有理想的時候維護自己的理想。」我覺得年輕人也應該趁自己還對愛情抱有期待的時候,去追求自己的愛情。過了這個「戀愛窗口期」的人其實也一樣,也一樣追求真愛,為什麼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