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有約】第十二期:科學研究方法-簡單現象中的有意義假設

2020-11-23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名師有約】第十二期:科學研究方法-簡單現象中的有意義假設

時間:2020年05月18日    編輯:教師發展中心    來源:教師發展中心     瀏覽次數:次

學校「名師有約」近期將推出「科學研究、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技巧」系列講座,特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盧寶榮老師擔任主講嘉賓。該講座共分四講:(一)科學研究方法;(二)論文寫作精要;(三)巧讓數據說話;(四)成功發表論文。

系列講座信息將陸續發布,以下為第一講的信息,歡迎廣大教師聆聽。


講座主題:科學研究方法:簡單現象中的有意義假設

主講嘉賓:盧寶榮,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講座時間:2020年5月20日(周三)14:30-16:00

講座形式:釘釘直播(釘釘群號:31415233

面向對象:全體教師

內容簡介:掌握正確的方法對於成功的科學研究至關重要。本次報告將重點介紹以假設為驅動的科學研究方法,包括:提出科學問題、建立科學假設、驗證科學假設(實驗設計和實施)以及獲得科學結論(或理論)這四個重要的研究步驟,讓你在研究的道路上獲得成功。


主講嘉賓介紹:

盧寶榮,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於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任教,任復旦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學術道德委員會委員,生物學分委員會主任,希德書院院長。1993年獲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博士學位。

盧教授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任國際和國內刊物「AoB Plant, 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Science Bulletin, Rice Sciences, Breeding Sciences, 《生物多樣性》、《中國水稻科學》、《農業生物技術學報》、《植物遺傳資源學報》和《復旦學報》等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盧教授多年從事植物系統與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遺傳學和進化生態學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植物分子進化、基因多樣性和轉基因生物安全,特別是轉基因漂移的生態和進化效應。主持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以及上海市科研項目20多項。培養相關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多名。迄今已獨著英文專著1部,參加編寫英文專著10餘部,中文專著5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170餘篇被SCI期刊收錄,論文被引用10000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項10餘項。

在校開設《生物安全導論》、《科學研究方法和科技論文寫作》、《藝術、科學研究與創新思維》和《分子標記技術》等課程。

講座須知:

1. 請參加講座的教師釘釘掃碼入群,並準時觀看直播。

2. 本場講座計2學時。全程觀看直播或全程觀看視頻回放的教師,所獲學時數計入個人培訓檔案。加入釘釘群但沒有全程觀看直播或視頻回放的教師,不予記錄培訓學時。

聯繫人:

徐曉紅;聯繫電話:88225909,666776。

陳潔雲;聯繫電話:88225099,665522。

教師發展中心

2020年5月18日


相關焦點

  • 研究假設的提出
    本文節選自《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研究問題明確之後,接下來就要提出研究的假設。不管有沒有明確寫出假設,一項研究很難迴避這個環節。假設實際上是研究者在綜合了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對所研究問題的一個預先判斷。假設如果得到驗證,問題就解決了;相反,則要提出新的假設。那麼,如何才能將問題轉化為假設呢?
  • 我們能從弦理論中得到什麼,這些假設又有何意義
    定義科學有非常多種方法,但也許每個人都可以同意的一個方法是: 1.收集有關自然界或特定現象的知識; 2.提出了關於該現象的合乎自然規律和物理解釋的可檢驗假設; 3.對假設進行檢驗,驗證或推翻它;
  • 小學科學教學網《科學風》第58期
    三、依託課題,深度研修2018年5月,我們申報了「小學科學問題設計與回應策略的實踐研究」教研課題,通過市級立項,立項號為L2018150,研究的意義:課堂教學要通過問題來驅動,問題的難易程度決定這學生的思維發展,問題的回應能直接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機制和實踐智慧。
  • 【科學普及】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十二期
    【科學普及】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十二期 2020-12-0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2020-10-1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界是可以想像到的最簡單數學觀念的實際體現」
    第8章 總結「自然界是可以想像到的最簡單數學觀念的實際體現」8.1 討論三層次統計物理模型假設為定量解析無限多樣自然體系奠定了基礎在三層次統計物理模型假設基礎之上, 對多種物質「相變和臨界現象」進行準確定量計算的理論結果,不僅能概括,而且超越了「近七十年來,我們對相變和臨界現象的理解與進展
  • 有意義的科學可以從有意思開始
    一些人認為此獎項太不嚴肅,研究這些東西只能浪費時間,徒增笑料,這根本就不是科學!事實真是如此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科學就是座輝煌的大廈,每一塊磚頭的堆砌都有其意義。正如有專家所言,科學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關注知識本身的確定性,不考慮知識的實用和功利,而只關注真理的內在推演。」再者,一切科學探究都起源於自然和生活。
  • 什麼是黃道十二宮?第十三星座怎麼來的?佔星術與天文學有何關係
    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1、2節請見本系列第一篇)在上節中(閱讀文獻與綜述的寫作),我講到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首先是需要進行閱讀文獻與寫作綜述。是與已有知識密切有關的問題,通過研究這個問題,其答案可以加深或擴大我們原有的認識;d.  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應該避免抽象而不具體的問題以及有太多變量的問題;e.  研究問題必須有可行性,也就是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等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對於剛剛起步的研究工作者,開始時要把研究問題定得簡單一點。但是簡單並不等於沒有深度和難度,不等於不能有重大發現。
  • 小課題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小課題研究,是需要靠合適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研究問題的。那麼,小課題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小課題研究方法有很多,由負責人要根據選題需要,篩選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五種怪現象,它存在哪些「不科學」問題
    喬曉春分別對中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五種怪現象進行分析。第一,非專業人員比專業學者在社會上更有影響。喬曉春以二胎政策為例,網絡上名氣很大的「專家們」長篇大論地探討二胎政策,但沒有一個是真正做研究的相關學者。此外,喬曉春經常發現時下出版的人口學專著,作者他都不認識,「人口學是小學科,加在一起沒幾個人,天天開會就這幾個人,看來看去都看煩了,沒有新面孔。」
  • 清華國關新知論壇總第66期——雲端系列第7期活動簡報
    2020年12月11日中午12:30,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黃宇興做客清華國關新知論壇總第66期——雲端系列第7期。
  • 2021未來可期 溫暖前行——曲江新區崔瑞雪名師工作室迎新MV
    因為教育的初心,讓我們相遇;讓生命自由成長的理念,讓我們相知……  這一年,所有感動的、驚喜的瞬間,都深藏在每一顆敢愛、敢夢、敢做的心裡……  2020年,感謝有彼此在身邊陪伴。  2021年,未來可期,我們溫暖前行  參演教師
  • 《自然》探討冷聚變研究意義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一組研究人員對這一科學史上爭議最大的「公案」進行了重新審視。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一篇物理學觀點文章,對該項目進行了首次公開報導。雖然研究並未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但研究結果被認為對諸多科學和技術領域具有借鑑意義。
  • 王也揚: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摘要]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有的歷史資料是被地層埋掉了,有的則沉浸在了浩如煙海的塵埃中,還有的乾脆在世界上消失乾淨了。要想探尋歷史真相,只有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考證。至於專業的歷史研究,特別是歷史理論研究,缺席了假設思考、假設方法,則是很難展開深入論述的。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即歷史是逝去了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事實,在時空中已經湮沒,人們看不見它們了。這其中有的歷史資料是被地層埋掉了,有的則沉浸在了浩如煙海的塵埃中,還有的乾脆在世界上消失乾淨了。那麼,要想探尋歷史真相,該怎麼辦呢?
  • 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假設以及其檢驗方法,對現在科學方法有重要啟發
    它們原產於太平洋西北部,生活在淡水中,然後遷移到公海。但當一條科霍鮭魚達到繁殖年齡時,它會回到它出生的航道,有時會行駛400英裡(644公裡)到達那裡。已故的亞瑟戴維斯哈斯勒。當他還是威斯康星大學的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時,他對這些生物如何找到它們的家鄉溪流的問題很感興趣。1960年,他用科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假設——來找出答案。
  •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研究假設的差異是什麼?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的假設有何不同?——F-R, C 上海大學博士生無論是定性或定量研究、探索性或解釋性研究,研究假設都是文章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一篇研究由研究問題來引導,而研究假設則提供試驗性答案,說明研究者期望在研究中發現什麼。
  • 最新研究:海森堡極限取得有意義的更新
    對於量子理論處理,這種不確定性原理是根據海森堡極限來描述的,該極限允許在量子力學的公式化中沒有相應觀察到的物理量,例如時間和能量,或者在幹涉測量中觀察到的相位。就使用的資源而言,它對測量精度設置了基本限制。現在,波蘭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聯合團隊的合作研究更新了海森堡極限,研究結果證明,通常所說的海森堡極限在操作上沒有意義,並且與正確極限相差π倍。
  • 第十二宮位(臺版《佔星十二宮位研究》書摘)
    無數有第十二宮的案例都證明了這個現象:古典音樂學家克勞帝德布西(Claude Debussy)就有象徵美感的金星在獅子座落入第十二宮。畫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則富有想像力、易感的月亮在巨蟹座落入第十二宮;掀起浪漫主義運動的詩人拜倫(Byron),其文字、韻律及風格既詼諧又直率,則是木星在雙子座落入第十二宮;法籍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則是太陽、海王星、金星、冥王星和月亮都落入十二宮。
  • 2020年第十二期失信黑名單!這些「老賴」有你認識的嗎?
    2020年第十二期失信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