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獵聘 ,作者五月海子
獵聘
獵聘訂閱號為您提供有趣、有用、有品的職場內容,為您破解各種職場難題,呈現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度的職場洞察,時下社會熱點,以及大數據行業分析和研究報告。
清楚邊界在哪,邊界內的資源和基礎能力,才能成為你有利的條件,與其不斷追求能力圈外的事,不如靜下心來,平衡自己的產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方向。
作者:五月海子
來源:獵聘(ID:liepinwang)
01
沒有邊界的能力,不是真正的能力
最近,有位朋友連連吐槽他們公司領導採取的「昏計」。
朋友公司是一家通訊器材供應公司,領導天天拉著團隊的人開會,開展所謂的頭腦風暴:如何轉型做新媒體外包業務?
會上大家獻計獻策,絞盡腦汁地談自己對新媒體外包業務的構思理解,會後,還要求每人都要做一版產品分析PPT出來,著實一副要在市場上大幹的態勢。
我於是很好奇地問朋友:「你們團隊懂新媒體嗎?」
他苦澀地搖搖頭。
開個會,就想著能分析出這一行的商業模式、盈利情況、差異性,以為這個行業的競爭壁壘就這麼低,隨便進隨便出?
那團隊負責人的決策標準在哪?
如果僅僅是憑看好新媒體的發展前景,就想進入這個領域去分一杯羹,不仔細思考自己公司業務與之的關聯性,那麼只能說這位團隊負責人的決定,未免過於輕率了。
完全忽視了深耕新媒體領域的人,多年建立起來的「專業性」。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種「專業」,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邊界」,欠缺定義自己邊界的能力,那所謂的「大幹一場」也只會淪為「大鬧一場」。
中國企業聯合會曾經有一份關於中國企業失敗原因分析的報告。
報告中談及到,在失敗企業的案例中,絕大多數失敗都是由於盲目擴張:巨人、德隆、東盛、紅高粱、四通、健力寶、飛龍、太陽神、亞細亞、三九......當然還有樂視。
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軌跡:一路狂奔——攤子鋪得太大——企業收不住,駕馭不了所布的局——最終崩盤。
這背後反映出來的是:企業家過於樂觀,不知道目前企業體量的承載程度,歸根結底就是不會定義自己能力邊界。
在機會和誘惑面前,只知道擴張,絲毫不去仔細思考自己組織的邊界,不懂得克制自己。
沒有邊界的能力,不是真正的能力,毫無邊界的追求,反而會拉低你的優勢,放大你的劣勢,讓你寸步難行。
02
塑造你能力邊界的,是你的眼界和層次
巴菲特有個著名的「能力圈」投資理論。
在巴菲特看來,能力圈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並只在能力圈邊界之內投資。
他說,這是投資的首要原則。
「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雖然能力圈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巴菲特強調的是投資一定要在自己認知所能抵達的地方進行下注,但在我們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迭代自己能力邊界,卻至關重要。
我有一位好朋友,大學畢業那年,學國際貿易的他,原本應該順應家人的意願考個公務員,過舒舒服服的清閒日子,卻沒想到,他不顧家人反對,開始了一次次折騰和嘗試:
剛畢業那年,他進入了一家4S店當銷售,幹了2年的銷售崗,後來公司有出國進修的名額,他主動申請前往,在杜拜待了2年,回國後又去上海乾了1年獵頭,前年回到家鄉,第一次創業幹起了民宿。
可是因為整個民宿業在當地不成熟,導致收益情況不怎麼好,於是第一次創業失敗。
去年又去了深圳,進行第二次創業,而這一次他做得很不錯,公司業務也不斷地增長,效益也非常好。
有一次和他聊天,說起現在的成功,他一直感嘆:「如果沒有這些年的折騰,耐心地去儲備創業過程中的各項能力,見識多了,層次提升了,也不可能有現在的山河靜美。」
的確,雖然他只是簡略地帶過了這些年的經歷,但是我卻從中看到了他對自己邊界清醒的認識,以及知道如何去擴展自己邊界的理智。
畢業頭2年,幹起了銷售,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表達能力,而這一點是任何一個創業者所必備的;
接下來出國進修,眼界和見識,在那段時間有了明顯的拓展,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能力邊界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回國後,幹了獵頭,每天會接收很多信息,與供需雙方溝通,無形之中也錘鍊了他整合信息、換位思考的能力,而這一點是創業者能夠成功的重要素質;
前年的第一次創業嘗試,說是試錯,其實是在不斷試探和拓寬自己的能力邊界,而知曉自己目前的能力瓶頸和天花板在哪,也才能更深地利用好自己眼前的資源和能力,去延展自己的優勢。
眼界到位了,見識增加了,雖然你依舊在邊界內做事,但是卻能開始往邊界外進行思考。
有了深度、脫離眼前局面的思考,才能在心智上戳破舊有局限,實現邊界外移,帶動整體能力的提高。
03
能力邊界背後的邏輯:持續地精益求精
一個人或一家公司,應該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只有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才能確定自己站在什麼位置。
就像軍隊戰鬥,戰鬥力總是會隨著作戰距離的拉長而幾何級衰減,風險更會隨著作戰距離的拉長而幾何級放大。
所有的成功,不論是邊界內的獨樹一幟,還是拓展邊界的穩紮穩打,都需要我們首先修煉好邊界內的硬實力,持續地精益求精。
日本國寶級的廚師,「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從事壽司行業70多年,之所以受到無數人喜愛和尊敬,並不是他所做的壽司多麼不同,而在於他做壽司的過程中,對細節精益求精的要求。
在做壽司時,會去市場上選擇最好的鮪魚和大米,光是做壽司的大米,需要的水就有三種,泡米用一種,洗米用一種,煮米飯又用另外一種。
他會反覆拿捏魚片的薄厚和捏飯糰時的手指力度,甚至為了魚的口感,做壽司前還會給魚來一個40-55分鐘的深度按摩。
他更會斟酌壽司的上菜順序和溫度,力求達到「交響樂般的巔峰體驗」。
有人問他:「你這樣做有人能嘗得出來嗎?」
他回答說:「沒有,但我能分辨出其中的差異。」
沒有一件成功是輕而易舉的,像小野二郎這樣,如今的熟練和出神入化的手法,都是背後精雕細琢般地刻意訓練。
我相信,小野二郎憑藉在壽司行業深耕而得的洞察力,換到任何一個相似的行業,都能做得很好。
小野二郎曾說過:「沒人知道巔峰在哪。」
與之相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浮躁而又心氣旺盛,看什麼都覺得可以試一下,對自己當下的能力欠缺適當的考量,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對錘子的邊界定義不清,覺得錘子什麼都能幹。
但是錘子,也只是錘子,不能充當電鑽,也不能替代螺絲釘,更不能自認為是挖掘機。
只有首先認可自己的能力邊界的窄,好好修煉邊界內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日後不斷地去開墾自己能力外的疆土,形成別人衝擊不垮的壁壘和防護牆。
04
寫在最後
沒有限制,就等於完全沒有邊界,沒有出發點。
清楚邊界在哪,邊界內的資源和基礎能力,才能成為你有利的條件,與其不斷追求能力圈外的事,不如靜下心來,平衡自己的產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方向。
破局口,便在你的邊界意識裡。
原標題:《你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沒有邊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