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究竟有何用?這個特徵多數貓科動物也有

2021-01-21 獅虎豹三兄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心觀察過老虎等貓科動物,它們除了外表十分漂亮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大多數貓科動物耳朵背後都有一抹白色的毛髮,看起來相當顯眼。

通常來說,獨居的貓科動物多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對它們來說隱蔽性十分重要,現實中大多數貓科動物也都發展出了極佳的偽裝色,比如豹子的斑紋,老虎的條紋,雲豹的雲狀圖案等等。

老虎

但是耳後的白色毛髮卻很顯眼,這不是與常理有悖嗎?事實上大多數動物捕獵都是正面朝向獵物的,即便耳背很顯眼,對於它們在獵物面前隱藏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影響,而且這「一抹白」對於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老虎缺失了這項特徵,整個種群發展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那麼貓科動物耳朵背後的這些白毛,究竟有何作用呢?

老虎耳後有白毛

貓科動物多為夜行性

在了解這項特徵具體有什麼作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貓科動物的習性。除獅子之外,其他的貓科動物均為獨居生活,而且大多數都具備夜行性,為什麼它們會表現出這類習性呢?其實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也不例外,即便是同一物種,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相差很大,比如灰狼,在西伯利亞、北美的空曠地帶,它們多呈大群活動,而在歐洲的落葉林裡面,孤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的數量。

環境能夠影響動物行為,這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同樣是花豹,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裡面的,捕食時段則是不分晝夜,而生活在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則多在白天捕獵。

因為在非洲稀樹草原上,有蹄類動物不管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十分豐富,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有大量的獸群活動,對於花豹來說,日夜均可捕食;而在馬來西亞的密林裡面,有蹄類數量和種類都較少,多數在白天行動,所以這裡的豹子也多在白天捕獵。

非洲花豹捕食疣豬

貓科動物是非常聰明的捕食者,它們能夠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習性,比如生活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的獅子,由於這裡角馬等有蹄類數量豐富,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獅子們,不會去碰大象、長頸鹿等難以拿下的超大型動物,也看不上豪豬這種「帶刺的玫瑰」。

而生活在非洲乾旱地區的獅子,由於食物缺乏,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食性,甚至願意冒險去捕食豪豬。

獅子與豪豬

生活在亞洲的獅子,在原住民馬爾哈裡族還沒有遷出吉爾森林保護區之前,它們的食物構成裡面牲畜的佔比很大,而自馬爾哈裡族遷出保護區之後,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劇增,亞洲獅食物構成的主流就成了野生有蹄類,牲畜的佔比從原先的75%下降到了25%。

說了這麼多,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環境能夠從多方面影響動物的行為,大多數貓科動物具有夜行性,也是因為它們的獵物多在夜間活動。

亞洲獅

耳後的白毛,是信息傳遞的載體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動物群體之間都需要進行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方式無外乎就是那麼幾種:行為動作、視覺形象、化學物質、電信號以及聲音,尤其是視覺形象、聲音這類我們最為熟悉,比如孔雀的開屏、斑鬣狗的叫聲,都是信息傳遞的方式。

老虎耳後的白毛,在夜間更加顯眼,這對於它們的信息交流來說十分重要,準確的來說這些白毛就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當母虎帶著幼崽在夜間行走的時候,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就會將耳朵豎起來,小老虎們立馬就能發現這「一抹白」,從而警惕起來。

另外當老虎潛伏起來的時候,如果後方有動物接近,這些顯眼的白色毛髮就如同兩隻眼睛一樣,也能夠起到警告的作用,表明:此地有人!

母虎及幼崽

在過去由於認知水平還不夠發達,人們普遍認為夜行性的動物在夜間的信息交流多採用聲音和化學信號的方式,但是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視覺信號在夜行性動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相當大。

對於老虎等貓科動物來說,耳後的白毛在夜間無疑是最佳的信息傳遞載體之一,如果這項特徵缺失了,那麼無疑就成了一項非常致命的缺陷,對於整個種群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黑化個體與正常個體在夜間的視覺表現

2019年在《PLOS ONE》雜誌上有一篇報導講述了黑化的貓科動物或許有利於它們在夜間捕獵,但同樣會阻礙個體之間的交流,甚至帶來進化困境。

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花豹黑色變異個體非常多,甚至達到了11%的概率,而再來看看非洲稀樹草原上面,黑豹卻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動物,甚至幾十年來人們才發現幾例,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這與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非洲的黑豹

前面說過,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多在白晝捕食,那麼不管是黑化個體還是普通個體,種群之間的信息交流都不會受到影響,甚至在密林遮擋下,黑化個體還有一定的利好。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豹子不分日夜捕食,到了晚上,由於缺乏對應的視覺信號傳遞的載體,阻礙了黑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對於它們「找對象」的一系列的生存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那麼自然而然地黑色變異這一性狀在這些地方就不易保留下來。

正常花豹

貓科動物耳後的白色毛髮十分顯眼,這正是它們信息交流裡面非常有效的載體,擁有這類性狀的貓科動物有很多,除了老虎之外還有漁貓、猞猁、小斑虎貓、豹子等等,幾乎佔據了40種貓科動物的絕大多數。

這項特徵在它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當母獸帶著幼崽的時候,能夠通過這項特徵向幼崽傳遞「危險」的信號,從而使得幼崽成活率得到提高,對於種群延續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猞猁

缺乏這項特徵的動物怎麼辦?

既然貓科動物耳後的這「一抹白」有著如此大的作用,但是現實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些貓科動物是沒有這項特徵的,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化解缺乏此特徵所帶來的危害的呢?

現實中的確存在這類動物,比如細腰貓,它們是「純色系」的貓科動物,而黑色個體比紅棕色的個體都要多,達到了80%左右,表明即便它們沒有了「耳後白毛」這項特徵,對於它們種群之間的交流也不會受到影響,那麼細腰貓是怎樣做的呢?

黑色細腰貓

原來生活在美洲的細腰貓主營白晝生活,它們是日行性的,而北美森林並非茂密的雨林,在白天裡,林下葉層、灌木層、地面表層的能見度很大,所以即便是黑色個體,不存在顯眼的白色毛髮,它們依然能夠很好地完成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即便是通體全黑,耳後沒有明顯的白毛,對細腰貓的生活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那麼它們自然也就不需要這項性狀了。

母獅及幼崽

獅子的耳後也是有白色毛髮的,但是不顯眼,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不容易發現,那麼它們是如何完成信息交流的呢?原來獅子有了一個很好的代替品,那就是它們尾巴尖的簇毛。

獅子的尾巴不同於其他的貓科動物,是一個簇狀尾巴,當母獅帶著幼崽在灌木叢或者較高雜草裡面行走的時候,它的這根尾巴就是很好的嚮導,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也能通過擺動、揚起尾巴來警告後面的幼崽,同樣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貓科動物幾乎都是夜行者,黑色更適合偽裝,為何黑化個體卻極少?
    黑色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而當黑色遇上了貓科猛獸,則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們都知道,老虎是橘黃色加黑色條紋,獅子是沙黃色,豹子有著漂亮的皮毛,但是這個世界那麼大,卻也有一些個體或者物種與我們平常所見、所知的不一樣。老虎除了常見的以外,也有金色的,獅子也單只有沙黃色,還有白色,而美洲虎、花豹則有黑化的個體。
  • 這種貓科動物被體重不到自己一半的動物捕食,成為「貓科之恥」
    貓科動物一直被視為自然界最強大、最優雅的食肉動物群體,擁有大批粉絲,尤其是幾種大型貓科動物,更是自然界猛獸的象徵。在陸地食肉目當中,貓科被視為「單挑無敵」的存在,但有些人更加支持另一個群體,那就是以靈活好鬥著稱的鼬科。
  • 下一代森林之王,中國最神秘的中型貓科動物!
    俗語有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古書裡《癸辛雜識》也有記載到:「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彪」被排在虎豹之間,所以又有「龍虎彪豹」。另外在清朝六品武官補服也有一個「彪」的動物。那麼這個「彪」究竟是何方神聖?
  • 熊竟然是犬科動物,鬣狗是貓科動物?那為何說貓科體型比犬科大?
    又比如非洲鬣狗,它是屬於貓型亞目,但它並不屬於貓科。這裡稍微跑題一下,介紹一下鬣狗。鬣狗雖然名字上有個狗,但是其實他是屬於貓型亞目,從動物譜系這個學科來看呢,更接近於貓科和靈貓科,但是從形態和習性上,就更接近於犬科。
  • 現代貓科動物世系分類
    貓科動物是肉食性較強的一類食肉目動物,它們的食物中肉食比例要大於略有些雜食傾向的犬科和雜食性較強的熊科。在演化中,貓科動物逐漸形成了適應伏擊、跟蹤和短距離追捕的捕食模式,和與之相適應的身體特徵。它們擁有柔軟靈活的身體和四肢,腳底有軟趾墊,絕大多數的爪子可以伸縮。
  • 獅子的「類狗」特徵明顯,該不該歸到貓科?
    獅子目前屬於貓科,但筆者通過長久的觀察和學習,發現其貓科特徵不夠典型,反而類狗特徵明顯。但並非逐漸向狗類過渡,而是比貓科動物更為原始,越原始越具有狗類特徵。大家都知道貓狗同宗。越是植被茂密或地形崎嶇複雜的地方貓科特徵越明顯,越是地勢平坦獵物繁多的地方越會阻止進化,越原始。所以典型的貓科特徵:前肢靈活、爪可伸縮且鋒利、骨骼柔軟、性情孤僻警惕這些都是進化程度更高級的特徵。而獅子的特徵更接近原始,雖然比較大型,但是在同屬大型貓科動物裡,就獵殺和搏鬥能力來說大的體型並非佔絕對優勢。
  • 犬科動物與貓科動物的怎麼區分?
    如今人們將它們分為4個亞科,即獵豹亞科(Acinonychinae)、貓亞科(Felinae)、豹亞科(Pantheriinae)、猞猁亞科(Lyncinae),共36種。小型貓科動物與大型貓科動物的主要區別不在於體型,而是小型貓科動物不發出吼叫聲。
  • 15種超稀有的貓科動物
    4、婆羅洲金貓被定義為瀕危物種,幾乎已經很難看到野生的婆羅洲金貓,因為是夜行性動物所以也很難捕捉到他的姿態,生物學家從2003~2006年花了三年的時間,才用隱藏攝影機拍到一張照片。5、兔猻短胖萌(?)又表情豐富的兔猻雖然長得相當逗趣,目前也是被分類為「近危」的保護動物,是目前貓科中最古老的物種,是一個已經進化了1200萬年的貓科動物喔!
  • 藪貓:一種被稱為「小獵豹」的動物,卻不幹猛獸該幹的事兒
    在非洲野外中,的確也有不少人誤將其認為是未成年獵豹,但二者親緣關係並不近,獵豹跟美洲獅、細腰貓的關係較近,而藪貓則跟獰貓的關係較近。按體型分,藪貓頂多算是中小型的貓科動物,站立時肩高54-62釐米,頭體長67-100釐米,體重為8-18千克,通常來說雄性藪貓比雌性更為健壯一些。相對於體重來說,藪貓顯得腿很長,它的四肢與身體的比例也的確是貓科動物中最大的。
  • 總有人說鬣狗是貓科動物,此說法不對,須知貓型總科並不是指貓科
    當然這個體重數據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斑鬣狗在非洲的分布範圍較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多數地區都有,所以不同區域之間的斑鬣狗體型差異也比較大,比如尚比亞的斑鬣狗平均體型就比非洲其他地區的大一些,成年雌性能夠達到69.2千克,而雄性也有67.6千克。
  • 何為食肉動物?為何陸地三大食肉動物中只有貓科是堅定的肉食者?
    所以食肉動物的定義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學術上的定義,及狹義概念,就是劃分在哺乳綱食肉目中的動物,特點是尖牙利齒第二種是通俗定義,及廣義概念,就是以肉食為主的動物,這是多數人的歸類方法。那工作量太大了,地球上已知的和未知的生物總和約有10的七次方至10的十二次方種,估計再多幾個林奈都不一定搞得清楚。再者說,很多動物經過長時間對環境的適應,食性非常廣泛,像食草動物吃肉,食肉動物吃草都是很常見的,牛吃雞仔,羊吃魚,兔子嚼牛肉乾,鹿吃鳥,河馬偶爾也會開葷,歐洲的狼會偷吃葡萄,美國的郊狼偷吃西瓜,家養的狗老是喜歡啃白菜。
  • 它們有何異同?
    左起:猞猁、短尾貓這兩種動物也是我們在大自然中經常「傻傻分不清」的物種,兩者都屬於貓科動物中的一員,外形大體相似,食性幾乎一樣,很難通過簡單的方法就分別開來,很多喜歡貓科動物,但是相對不是那麼熟悉的人,可能一時間難以區分
  • 完美的貓科動物不是老虎而是獅子?兩者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有人說獅子才是最完美的貓科動物,因為它適應了複雜的生存條件,不斷進化改變了自己的形態,於是成了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捕食者。
  • 貓科動物種類大全:八大家族,40種野貓
    貓科動物既優雅又迷人,現在人們雲吸貓的對象已經不僅局限於家貓了,野生貓科動物也紛紛變身「網紅」。然而世界上的野生貓科動物有40種左右之多,即使資深貓科愛好者也很難叫出所有貓科的名字。今天動物志按演化的順序,給大家全面介紹下現代貓科的8大家族。
  • 犬科動物裡面,哪些亞種有實力與大型貓科動物相比?
    導讀:犬科動物裡面,哪些亞種有實力與大型貓科動物相比?在大自然裡面,我們普遍認為貓科動物才是王者,比如公認的草原之王、森林之王,都是屬於貓科動物,而犬科動物裡面,比較知名的就屬北美灰狼,算是實力比較強悍的一種。
  • 動物世界,貓科動物&犬科動物
    貓科動物從遠古就是掠食者,居於食物鏈頂端,長期的掠食與進化造就了天生的殺手特徵那麼它的三大特徵是:1.肌肉發達,貓科動物肌肉佔身體比重非常高,並且脂肪含量很低,擁有超強的爆發力,普通的家貓奔跑速度就能超過百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博爾特,有一個視頻拍攝者坐在大象背上
  • 為什麼大多數大型貓科動物耳朵是圓的,小型貓科動物反而是尖的?
    一般情況下,同科動物的耳朵長得都比較的接近,比如熊科動物的耳朵相對較圓且小,犬科動物的耳朵大都豎直且尖。但是,貓科動物則不同,大型的貓科的耳朵大都比較的圓,而小型貓科動物的耳朵大都比較的尖。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同科動物之間的差異化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有種小型貓科動物,有獵豹般的才能卻不去用,白瞎了這條件
    都說當今陸地食肉界裡面,貓科和犬科佔據了半壁江山,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多誇張,單單是貓科家族,就有40種動物,算上不同亞種的話,數量就多了去了。所有現代貓科動物裡一共可以分成兩大類:豹亞科和貓亞科,按照體型來劃分的話也可以分成大貓和小貓。
  • 太行山深處的「土豹子」,行蹤神秘莫測,究竟是什麼動物?
    世界上現存有40種貓科動物,它們分布在亞非拉及南北美洲絕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神秘的獨居動物,它們神出鬼沒遠離人群而居,所以我們即便通過教科書、影視資料等對它們有了較深的理解,但是一旦接觸到活物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十分陌生。
  • 為什麼有貓科動物這種頂級掠食者,還會有犬科動物?
    首先貓科動物有14屬38種,犬科動物有13屬36種,都是食肉目下的動物。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在食物鏈上都屬於頂級掠食者,頂級掠食者是可以在一個生態系中並存的,前提是這個生態系統裡的生物多樣化要足夠健康,食物鏈足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