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和身邊的朋友們開玩笑說自己是"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用才華",引來大家一片玩笑聲。但是也確實是有那種高顏值的美女是靠自己的才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的。
古以來,女性好像在科研和技術方面都要弱於男性,在古代是因為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和對女性的壓迫和束縛。
但是到了如今,姑娘們在任何一個方面都能自豪地說一句:"誰說女子不如男"。
我們的科研領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女神教授,而從前和女生完全不沾邊的土木工程也出現了許多卓越的女性。我們集顏值與智慧於一身的莊曉瑩教授就是那個在建築領域散發著光芒的女神。
執意建築的學霸
莊曉瑩是一名"80"後,父母都是農村裡的普通農民,儘管家裡的經濟條件不算很好,但是她的父母從小就告訴她:"只要你能讀,家裡砸鍋賣鐵也供"。
那時候的中國非常重視教育,家裡面有孩子的大人都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她的父母就是懷著這樣的思想希望莊曉瑩能夠考出農村在外面廣闊的天地裡有一番作為。
莊曉瑩從小就有點兒男孩子性格,她不喜歡小姑娘們都愛玩的布娃娃,卻對男孩子們喜歡玩的玩具非常有興趣。她經常能夠自己敲敲打打的折騰出一點玩具,有非常強的動手操作能力。
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的莊曉瑩成績並不是那麼的出色。她好像並不是很擅長地理和歷史這種文科科目,每次考試的時候她的綜合成績總是會被不擅長的科目給拉下來。
參加完中考後,莊曉瑩順利考入高中。因為高中階段有了文理分科,我們的學霸終於開始閃現她的光芒了。她選擇了理科之後,沒有歷史和地理拖後腿的成績馬上突飛猛進。
理科好的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同濟大學,並且讀了這個學習的王牌專業之一的土木工程。莊曉瑩的父母一開始並不贊同女兒去讀這個專業,因為在那個年代,實在是沒有什么女生幹那個。他們希望莊曉瑩去學醫,成為一名女醫生。
莊曉瑩從小到大一直見證著國家的發展,她眼見身邊城市的高樓大廈一座座建起,她覺得這個行業有非常好的前景,而且最重要的是男孩子性格的她對土木工程十分感興趣。
2005年,大學即將畢業的她被免試推薦在本校的隧道地下建築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兩年后庄曉瑩從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進入英國的杜倫大學繼續攻讀土木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
國外的發展
在同濟大學就曾經連續三年獲得獎學金的她又拿到了杜倫大學的全額獎學金。2010年,她的博士論文更是獲得了計算力學辛科維奇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土木工程女神"。
海外的許多國家總是有用很多的方法去留住不屬於它本國的人才,以嚴謹和重視科學著稱的德國更是如此。這個國家設立了一些獎項具有高額的獎金,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就是如此。這個獎的獎學金折合成人民幣有一千三百萬左右,全球目前包括莊曉瑩在內都還只有七個華人獲得了該獎。
而莊曉瑩教授就是憑藉研究納米材料對工程領域的作用而得到的這個獎項,她研究出來的材料有著強度高、耐腐蝕、衝擊性強等等優點,除了用於工程領域,在航天航空、半導體製造等等領域也有著重大的作用。這個獎項要求必須是在三十五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才,並且要在德國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
其實一般獲得了這個獎項的人在分五年領完了這筆巨額獎金之後,那他基本上就已經在德國安了家。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我們的莊曉瑩教授就在領完這筆獎金之後放棄了德國的高薪和優渥的待遇回到了祖國。
其實莊曉瑩教授並不只被一個國家挽留爭搶,她在國際上綻放的光芒十分耀眼。國外的一些國際期刊她都是編輯或者編輯委員會成員。
2010年,她拿到了英國海外研究所獎學金,2014年,她獲得了歐盟第七框架瑪麗居裡國際人才稱號,也獲得了相應的居裡夫人獎學金。
整個歐盟對她的認可讓她得到了很多著名公司的就職邀請,他們開出了非常豐厚的報酬,只要莊曉瑩同意加入該公司,以後就不愁沒錢花了,但是莊曉瑩連一千三百多萬的獎金都沒能阻擋住她回國的決心,她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她的母校同濟大學任教。
回國任教
獲得了無數榮譽的莊曉瑩教授在同濟大學給本科生們講《彈性力學》,可不是一般的上課講解哦,莊老師全程用的是英文教學。聽說有很多同濟大學的學生聽過莊曉瑩老師的課程,他們都說莊老師人長得漂亮,課也上的生動有趣,而且英文發音十分的標準動聽,大家每次上她的課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莊曉瑩教授在高中時候對建築行業的看法一點都不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們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和建築領域的一些專業。從前土木班一兩個女生的現象逐漸被打破,女孩子們在這個領域的天賦和智慧也一點兒不比男生們差。
相信我們的莊教授在看到祖國越來越好、建築領域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一定不會後悔自己的決定,學成之後報效祖國的願望也得以實現。
現在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各個國家都想方設法爭奪科技人才。美國就是在二戰的時候接受了很多被迫害的科學家才有了科技上更大的發展。
我們國家如今還是發展中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就更大。那些去往國外留學的高學歷人才們見到自己所學領域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和市場前景,對我們國家相關領域具有更大的幫助。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本國有生養你多年的父母以及相交多年的同學朋友,你自小學習的文化和形成的三觀也更加適合中國。
所以希望那些留學國外的科研人才們像莊曉瑩教授一樣,能夠更多地選擇回到自己的國家建設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