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一位名叫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的義大利移民,懷揣發財夢想和家人湊出來的200美元,來到了據說遍地是黃金的美國,他落腳的第一站是波士頓。然而,龐茲在波士頓沒有見到遍地黃金,看到的只是滿路泥濘,或許這泥濘的道路代表了他以後的人生,但他並沒有意識到。龐茲在波士頓並沒有怎麼逗留,直接去了匹茲堡投靠親戚。然而,由於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龐茲與當時美國的數百萬移民一樣,在生活底層苦苦掙扎。他一開始在餐廳做侍應生,發現很辛苦又不掙錢,乾脆盜竊餐廳財物,結果被解僱。後來,他決定去做油漆工,結果同樣發現又累又不掙錢,即便掙到了一點兒錢,但龐茲早已習慣了大手大腳的冒充富人,稍有收入也被其揮霍一空。
1907年7月,龐茲轉運的時間到了。加拿大蒙特婁市的一家義大利人開辦的扎羅斯銀行(Banco Zarossi)招收出納,龐茲應聘成功,一腳踏入金融業這條流淌著金水的河流中。在其他銀行給儲戶2%利息的情況下,扎羅斯銀行卻許諾給儲戶6%的利息,然而實際上銀行得到資金的投資利潤大概只有3%。6%的利息,無非是作為誘餌去吸引更多的人儲蓄,然後用新儲戶的錢去支付到期儲戶的本金與利息。只要到期的儲戶不擠兌,銀行總能贏得時間化險為夷。正是這家銀行,讓龐茲學習並實踐了「空手套白狼」、「拆東牆補西牆」的一系列法術。 這家銀行沒有持續多久就東窗事發,關門大吉,龐茲不得不又一次開始一文不名的流浪生涯。由於已經在金融行當混過,所以他想出了偽造支票騙取錢財的主意,沒想到被抓了個正著,進入蒙特婁的監獄呆了3年。 1911年龐茲被釋放,由於在蒙特婁市已混不下去,他於1911年回到美國亞特蘭大市,但由於生活沒有著落,他捲入到義大利的非法移民活動中來,結果又被抓個正著,剛剛從加拿大的監獄裡出來就又進了美國監獄,服刑2年。 出獄之後的龐茲在亞特蘭大市已經很難生存,幸而當時的美國還沒有「信用聯網」的做法,於是他隱瞞了自己以往的斑斑劣跡,再度回到波士頓,並且和一個速記員結了婚,有那麼一段時間還在嶽父經營的小雜貨店裡工作,但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發財夢……
偶然的一個機會,由萬國郵政聯盟發售的回郵代金券(International Reply Coupon,IRC)啟發了龐茲的商業計劃。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民眾和親戚朋友互相通信並非易事,萬國郵政聯盟就發售了回郵代金券,容許人們購買這些票據後寄送給另一國的通信人,好讓對方用此票據支付郵資,順理實現通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各國貨幣貶值,匯率變動頻繁,而萬國郵政聯盟的回郵代金券是按照以前的歐洲貨幣價格發售,通過在歐洲和美國之間倒買倒賣回郵代金券,可以小賺一筆。 利用匯率差價與中間的過橋貨幣獲利,是現在外匯市場的通行做法,但是在龐茲的年代,這一理念還是非常先進的。龐茲計劃的唯一問題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國換成郵票,再把郵票換成等值的現金。 龐茲財迷心竅,來不及考慮這一問題,就雄心勃勃在波士頓成立了一家公司,設計了一個倒賣回郵代金券的投資計劃,面向波士頓人開始兜售。龐茲許諾,凡是投資的客戶,90天後可以得到50%!

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生意?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這不太可信。如果90天內龐茲的資金鍊斷裂,使他無法償還投資人的債務,對龐茲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但90天50%的利息太過於誘人了,給龐茲投錢的人絡繹不絕,儘管沒有人知道龐茲是如何賺錢的,龐茲卻很快名聲鵲起,成為波士頓一顆冉冉升起的金融之星,龐茲自己也很快陶醉在這種虛妄的美夢中不能自拔,金錢則還是源源不斷湧來,一年時間,四萬多人成為投資者。實際上,龐茲就是採用了他在扎羅斯銀行學到的手法,利用後來投資者支付的資金,作為最先的一批投資人所得的回報,就這樣循環填補下去…… 截至1920年7月,龐茲共收到約1500萬美元的普通人投資,在「支付」了先期投資者回報的同時,賺取了數百萬美元的「利潤」。 到了1920年8月份,需要支付給投資者的回報越來越多,龐茲的騙局再也持續不下去了。8月9日,多名波士頓市民向市政府報案聲稱在龐茲的投資計劃中受騙。8月11日,騙局徹底敗露,龐茲無奈之下宣告破產,並向當局自首。

這就是如今天下聞名的龐氏騙局名稱的由來,旁氏騙局其實很簡單,其資金本身沒有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前期投資者的盈利都是後期投資者的資金,通常會許諾短時間內的高額回報,滿足人們賺快錢的欲望。但隨著人數的增加,後來者的資金不足以支付前期投資者的盈利,騙局泡沫破裂,最下線的投資者蒙受損失。
實際上,包括傳銷在內的龐氏騙局從來都並不複雜,也非常老套,極其容易識破。但從18世紀到現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年份,每時每刻都千千萬萬的人懷揣賺大錢賺快錢的目標,蒙上自己的雙眼,一頭扎進龐氏騙局之中,最終傾家蕩產,身無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