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科學而刷屏

2020-11-01 中國青年網

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圖為論壇上的「人類共同命運」科學對話。新華社記者 王翔攝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3天的會期雲上相聚;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史無前例的全球頂尖科學家聯動,造就一場疫情也阻礙不了的別開生面的科學盛宴。

把科學分享給更多渴求的眼睛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抵達上海,現場參加論壇;哈維·阿爾特、安德烈亞·蓋茲兩位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領銜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參會陣容。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跨越疫情造成的重重困難,促成三屆論壇中頂尖科學家參與數量最多的一次論壇,如何、為何能做到這樣的增長?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執行理事長裘正義介紹,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系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

裘正義告訴記者,三屆論壇是一個過程,第一屆的確是蠻難的,但是通過前面兩屆的鋪墊,科學界比較認同論壇,科學家們源源不斷把朋友拉進來,圈子快速增長很正常。現在科學中心是慢慢往東方轉移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這些科學家也有著對中國的認同,對上海的喜愛。因此,這屆論壇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克服了種種困難,跨地域跨時區,把科學家聚合在一端,顯示了科學本身的力量和科學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是「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有力實踐。

把蛋糕再做大一點,把科學分享給更多渴求的眼睛。本屆論壇官方網站已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所有場次均向公眾免費開放。

集聚「科學天團」的頂尖思想交鋒

隨著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一場名副其實的科學馬拉鬆開跑。以參會科學家開放討論為最大特色的莫比烏斯論壇將貫穿會期3天,滿載100多位頂尖科學家大開的腦洞。

人為什麼要睡覺?包括海爾兄弟在內,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小朋友,同時也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儘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神經科學的一大挑戰,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落到實地來說,就是如何讓睡眠和晝夜節律更加有效。」

生物基因大測序呼喚跨學科合作。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負責人哈裡斯·李文表示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的數量非常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對所有生命進行排序,才能完全理解生命的起源,也才能更加明確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未來應該是怎麼樣的。」

納米技術幫助人類變得更強。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希望能夠將納米技術運用到人體上,建造微型的機器,幫助人類擁有更健康的身體。

這是一群敢用科學撬動地球的人。這是一群能用智慧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

議題設置上,第三屆論壇緊扣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科學熱點,亮點頗多。

面對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三屆論壇特設病毒之戰——世界頂尖科學家病毒峰會,共話人類對抗病毒的持久戰役,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視頻演講,倡導科學抗疫、共同抗疫。「矽谷教父」、2017年圖靈獎得主約翰·軒尼詩,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諾華集團執行長萬思瀚,2015年阿爾伯尼醫學獎得主謝曉亮,分別就人工智慧、科學轉化、生物醫藥和疫情防控等熱門科學話題,發表主題演講。

第三屆論壇還邀請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把脈疫情中的全球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復甦之途;緊隨國際科學研究前沿熱點,在量子科技、天體物理、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領域均設置了系列峰會;設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話題講堂,邀請12個前沿科技領域的科學家,面向公眾介紹最新研究進展,暢談科學為人類帶來的福祉。

「3天的時間遠遠不夠」

論壇開幕當天,多項論壇成果集中發布;舉行了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儀式;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上海交通大學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基金會設立項目聚焦4個方向:科學交流類項目、青年發展類項目、科研轉化類項目、科學教育類項目。為實現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一重大平臺功能,為中國承接世界科學中心的向東遷移、實現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轉變,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作出獨特貢獻。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與新片區戰略同頻共振,面向國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將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融合起來,打造最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時間不夠!」裘正義說,我們迫切地感覺到一個純粹的學術交流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在短短的3天內,哪怕科學家們連軸轉,也無法將科學家的思想全部留下來。上海需要頂尖科學家。我們要留住人,爭取能進一步帶出一流的隊伍。科學社區以及基金會的建設,有望把我們的思想有效轉化,來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好的項目、在論壇上比較熱點的課題,未來都可能落到社區裡進行一些實地研究。

論壇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對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形成了很多良性互動。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說:「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力,令人印象深刻!願在推動科學事業發展、培育青年科學家等方面,進一步與上海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將美好願景變為現實。」

科學家們說,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城市,我們感受到了上海的魅力,對科學的尊重,對科學家的歡迎。在上海舉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持續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為大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來說,也是難得的良機。論壇的召開讓上海這座「世界城市」變得更有吸引力。上海充滿能量,是一座未來之城。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圖為論壇上的「人類共同命運」科學對話。新華社記者王翔攝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3天的會期雲上相聚;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3天的會期雲上相聚;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史無前例的全球頂尖科學家聯動,造就一場疫情也阻礙不了的別開生面的科學盛宴。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一張照片刷屏!很多人正全力守護上海
    最近兩天  這張照片  在許多上海人的朋友圈  刷屏了核酸檢測人員連夜進駐  有兩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居住的周浦明天華城小區  通宵為小區全部人員進行檢測  而小區居民秩序井然,大都非常配合  每一個關心愛護上海的人
  • 「忽左忽右」的健康科普刷屏 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像這樣「打臉常識」「忽左忽右」的科普帖,朋友圈幾乎天天可見:某科學研究發現手機輻射可能致癌,不久後又說這種效應尚無足夠證據;剛把日行萬步、南瓜降糖等奉為「養生秘籍」,轉眼又有專家出來闢謠……最為尷尬的是,這些自相矛盾的科普帖通常都冠以科學的名義,每種觀點都言之鑿鑿,讓人無所適從。公眾不禁要問:在這個健康科普刷屏的時代,我們到底該信誰?
  • 刷屏了!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本文原標題:《刷屏了!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 【腦科學與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長期刷屏,大腦會有怎樣變化?
    【腦科學與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長期刷屏,大腦會有怎樣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長期刷屏,大腦會有怎樣變化?作為特約合作方,芥末堆深度參與其中,並會通過【芥末翻】欄目翻譯介紹國際上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與《教育家》雜誌一道,共同致力於推動腦科學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落地普及,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 上海春考英語卷刷屏:12000詞的缺口,我拿什麼拯救你?
    英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考生可以從春考、秋考中選擇較高一次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所以上海學生們對這次的英語春考非常重試。不過這次的春考英語試題,讓很多學生老師家長感嘆:難,難,難,雖然苦苦準備,估計這次還是要「涼涼」 ...
  • 當科學在上海遇見藝術 這場年終特別派對別樣「演繹」海派創新活力
    圖說:夜幕中的科學會堂 俞奕 攝南昌路上,坐落著上海現存規模最大的單體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科學會堂。走進這「科技工作者之家」,有的人感嘆歐式地毯在柔和燈光照射下營造出的年代感,也有人醉心於一二樓間的彩繪玻璃,仿佛那是通往科學聖殿的大門……理性卻不乏浪漫的科學、感性而不失嚴謹的藝術,在這座建築裡交相輝映。
  • 新疫苗實驗刷屏,科學的AB測試是如何混淆視聽的?
    01 全世界矚目的兩個對照試驗這周頻繁被2組對照實驗刷屏,都和抗Covid-19有關。國際上對疫情的報導不斷,但也沒有這兩組實驗的結果來得刺激。1.口罩實驗第一個刷屏的實驗,是來自丹麥的 「口罩防護效果」 對照實驗,如下圖所示。
  • 刷屏!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 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
    原標題:刷屏!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這些校友圈最多金 摘要 【刷屏!高善文3000萬捐資北大 以恩師名設獎學金!
  • 「藍眼淚」刷屏,這下要在全國出名了!
    浮世萬千吾愛有三嵐、藍眼淚與卿嵐為朝,藍眼淚為暮卿為朝朝暮暮此生想和你去平潭「藍眼淚」上線就刷屏「藍眼淚」一上線就刷屏這貌似已經成為了固定的規律在這裡因為「藍眼淚」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童話世界當中一般在六七月份炎熱天氣出現而且是沿著沙灘呈帶狀「藍眼淚」出現時間最好選在天氣放晴的夜晚當渦鞭毛藻趨光浮上海面
  • 「被哈佛大學研製出的霸氣「金屬氫」刷屏?其實國內可能早就有了...
    當地時間1月26日,這項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發現,首次證實物理學家希拉德·貝爾·亨廷頓和尤金·威格納1935年提出的理論,即通常為氣體的氫在極大壓力下可能變成金屬形態。幾個研究團隊一直在競相研製金屬氫,它因可能成為一種超導體而極其珍貴。目前,用於核磁共振成像儀等機器的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態氦來保持極低的溫度,費用高昂。
  • 4月26日,谷歌封面被田徑刷屏
    4月26日,谷歌封面被田徑刷屏,就是這幅——相信熟悉田徑的朋友,一定會認出——這是被譽為「飛行主婦」的荷蘭女飛人科恩。正因這一巨大成就,科恩被國際田聯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田徑女將」!命運多舛!科爾曼要來上海——PK蘇炳添!
  • 英文短片《This is China》刷屏了!
    英文短片《This is China》刷屏了!這也是中國,遭遇突如其來的疫情這是中國,因生命的逝去悲痛這也是中國,為生命不惜代價!This is China!無論何地,14億中國人團結一心為了960萬平方公裡山河無恙!
  • 藍月亮:「刷屏」中秋背後的品牌內驅力
    而近期,藍月亮品牌更是藉助天上真正的「月亮」,通過一系列品牌傳播動作,為品牌注入了活力,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並兩度刷屏網絡。借勢營銷引爆消費者參與互動據了解,從2013年起,每個中秋季,藍月亮都會舉辦藍月亮節。
  • 這幾天,您被影響因子刷屏了嗎?
    原標題:這幾天,您被影響因子刷屏了嗎? 這幾天,您被影響因子刷屏了嗎? 2018年6月26日,WOS發布了最新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詳細地將全球8000多本SCI收錄的期刊影響因子進行了解讀。
  • 兩張雪照刷屏,為何無聲勝有聲?
    兩張雪照刷屏,為何無聲勝有聲?  新聞背景  1月6日,大連普降大雪,一張照片刷屏網絡。一群身著防護服的人共同推著一輛載滿物資的三輪車在漫天大雪中逆風前行,得到眾多網友點讚、加油!
  • 信息成癮症:被刷屏控制的大腦
    被生活所壓迫的人,刷屏的時候可以獲得很大程度上的放鬆感,讓壓抑的神經得到放鬆,神經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予獎勵,讓人們獲得刺激的愉悅感。02方便簡單手機刷屏,特別是長時間的刷屏,現實層面上並不需要任何的代價,這個行為不費吹灰之力,不用投入太大的成本,沒有門檻,其背後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是直接被忽略的。
  • 上海網紅「熊爪咖啡」爆火後續:因這個原因監管部門督促其整改
    東方網記者程琦12月2日報導:近日,在上海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店火了,店員通過「熊爪」將咖啡從「洞口」遞出,顧客還可以與「熊爪」互動。據媒體報導,這家店裡,咖啡師是聾啞人。而咖啡店創始人說,希望通過開辦這樣的店,給殘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 重磅刷屏!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收到FDA警告信
    警告信中指出,FDA原計劃於2018年11月29日-12月4日對位於上海浦東區哥白尼路285號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進行例行的檢查和藥品批准前現場檢查。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2018年12月4日就該項事先公布的檢查計劃向FDA中國辦公室以書面回復的形式拒絕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