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_科技_中國西藏網

2020-12-05 中國西藏網

  「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

  早在2018年,蘭德斯與同事在報告《轉型是可行的:如何通過「行星邊界」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即提出了這一問題。通過將世界分成七個區域,並基於著名的9個「行星邊界」理論使之在有限的行星地球上運轉,他們模擬了不同途徑的發展模式,然而結果並不樂觀。即使通過更快的增長、更多的預算或更好的組織等政策也同樣無濟於事。

  為了回答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建設一個強大的未來,蘭德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應努力從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農林可持續發展、採用新發展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讓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家應為政策實施提供支撐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公裡的小國,挪威在短短30年間(1935年至1965年)從一個較為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一個中等富裕國家,蘭德斯認為取得這一成就的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

  蘭德斯告訴記者:「科學家需要回答的是科學如何讓這些措施更容易實施,如何促使世界各國就行動方案達成一致。」

  但他認為實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並不容易,從短期來看綠色轉型成本高,並可能帶來傳統就業崗位流失,這使得在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很難獲取政治支持。

  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主題報告中,蘭德斯指出了科學家的道路——「為了加速生態文明的發展,科學事業應當如何作為?答案是:研究解決方案!而非研究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在自然科學方面研發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的技術,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促成民眾支持新方案,在社會科學上制定相關補貼計劃或法規等等。

  可持續發展需要更有為的政府

  在科學共同體的價值共識上,蘭德斯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合作當然是最高效的,而且令人愉快!」蘭德斯說。在單邊主義、科技政治化等阻礙全球科技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本質的任務是聚焦實現全球性目標,維持強有力的科學上的努力,這在國家層面上可以做得很好。」

  蘭德斯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值得研究,如果按照《華盛頓共識》或西方發展模式無法滿足中國的發展需求。

  談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蘭德斯告訴記者:「挪威和中國可以在利用公共政策加速邁向更可持續的世界方面提供範例。比如補貼電動汽車,使其購置成本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價格相似,從而為電動汽車公司及其研究部門創造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再比如利用國家財政建立海上風電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儘管這比化石能源發電更昂貴。」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
  • 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更多做什麼
    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Jorgen Randers)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表示。為了回答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建設一個強大的未來,蘭德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應努力從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農林可持續發展、採用新發展模式等五個方面做出努力,讓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
    原標題: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科技創新世界潮「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海南推動科技支撐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儋州12月3日電 (記者 王子謙)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3日發布《科技支撐海南省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將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切實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推動海南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發展。
  • 有獎投票 |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
    經院相關職能部門推薦,2020年第3季度「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候選條目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抗體和檢測試劑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基於單原子催化的5萬噸/年乙烯制正丙醇工業裝置投產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安排,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三、面向未來,前瞻部署,引領和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既面臨著新科技革命和新興戰略產業興起的難得機遇,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挑戰。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_科技_中國西藏網
    幹細胞生成的人體相關模型,可以很好地幫助科學家研究多種流行病的生物學特性,並促進藥物篩選。就在十月末,同樣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
  • 五、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
    在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流的科技隊伍與科技成果  中國科技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青藏高原局部地區開展短期、小範圍的科學考察。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數百萬字的第一手科學考察資料,出版了包括43部專著的《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成為第一套青藏高原百科全書。
  • 曹軍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地球環境科技支撐
    為此,研究所於2018年2月8日至9日,專門召開了全員參加的戰略研討會,提出要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必須堅定信念引領,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按照我所的「六大特色」推動以黃土—粉塵—氣溶膠為紐帶,開展環境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趨勢與可持續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發展國際地球系統科學作出創新性貢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黃土高原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前瞻性戰略建議
  • 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未達計劃精度_科技_中國西藏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根據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的一份材料,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用8年時間未達到該系統2012—2020年聯邦發展計劃規定的精確度指標。  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個類似系統之一,其民用信號向世界所有用戶開放並免費提供。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原標題: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第六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在煙臺舉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陸海統籌重要舉措,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支持海洋可持續健康發展,以「海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於
  • 韓國:明確二氧化碳還原乙烯機理_科技_中國西藏網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清潔能源研究中心日前表示,該中心與韓國淑明女子大學化工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進一步明確了二氧化碳還原為乙烯的化學反應機理。這一研究成果將為新一代碳資源化技術的研發提供幫助。
  • 「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9月18-20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共同承辦的中國工程院第124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在北京成功召開。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出席論壇並講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到會致辭。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如果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當今人類面臨的糧食、能源和環境資源等問題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現代人類文明所需的生物燃料,無論是煤、石油和天然氣都是由古代植物光合作用直接和間接的產物轉化而來。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之一。  由於光合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意義,在我國非常重視光合作用的研究。
  •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招聘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連續十餘年開展了高寒草地生態與氣候變化以及草地固碳減排相關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後開展了西藏自治區合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計十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1999年中國科學院聯合19個部委以及中外相關機構在北京發起召開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至今,中國數字地球已走過20年發展歷程。20年來,中國數字地球蓬勃發展,對「數字中國」和「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發揮出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院重要講話精神和開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要求,我院組建了具有法人地位的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並專門為學部諮詢評議、學科發展、科普教育和道德倫理等四個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建制化的研究支撐中心。研究支撐中心由相應專門委員會委派院士擔任主任,在專門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目前,各中心主要研究人員已基本到位,已陸續開始承擔研究支撐任務。
  •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開館啦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是由北京亞洲衛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與拉薩經開區投資發展公司聯合打造,歷時兩年,是西藏首個以天文為主題的科技體驗館。  場館坐落於拉薩經開區拉薩河畔的西藏天文旅遊公園旁,場館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31.35米,總投資2億元。場館建築主樓分為地下1層,地上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