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創新世界潮

「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

早在2018年,蘭德斯與同事在報告《轉型是可行的:如何通過「行星邊界」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即提出了這一問題。通過將世界分成七個區域,並基於著名的9個「行星邊界」理論使之在有限的行星地球上運轉,他們模擬了不同途徑的發展模式,然而結果並不樂觀。即使通過更快的增長、更多的預算或更好的組織等政策也同樣無濟於事。

為了回答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建設一個強大的未來,蘭德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應努力從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農林可持續發展、採用新發展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讓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家應為政策實施提供支撐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公裡的小國,挪威在短短30年間(1935年至1965年)從一個較為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一個中等富裕國家,蘭德斯認為取得這一成就的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

蘭德斯告訴記者:「科學家需要回答的是科學如何讓這些措施更容易實施,如何促使世界各國就行動方案達成一致。」

但他認為實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並不容易,從短期來看綠色轉型成本高,並可能帶來傳統就業崗位流失,這使得在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很難獲取政治支持。

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主題報告中,蘭德斯指出了科學家的道路——「為了加速生態文明的發展,科學事業應當如何作為?答案是:研究解決方案!而非研究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在自然科學方面研發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的技術,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促成民眾支持新方案,在社會科學上制定相關補貼計劃或法規等等。

可持續發展需要更有為的政府

在科學共同體的價值共識上,蘭德斯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合作當然是最高效的,而且令人愉快!」蘭德斯說。在單邊主義、科技政治化等阻礙全球科技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本質的任務是聚焦實現全球性目標,維持強有力的科學上的努力,這在國家層面上可以做得很好。」

蘭德斯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值得研究,如果按照《華盛頓共識》或西方發展模式無法滿足中國的發展需求。

談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蘭德斯告訴記者:「挪威和中國可以在利用公共政策加速邁向更可持續的世界方面提供範例。比如補貼電動汽車,使其購置成本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價格相似,從而為電動汽車公司及其研究部門創造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再比如利用國家財政建立海上風電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儘管這比化石能源發電更昂貴。」

相關焦點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
    原標題: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科技創新世界潮「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_科技_中國西藏網
    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
  • 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更多做什麼
    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早在2018年,蘭德斯與同事在報告《轉型是可行的:如何通過"行星邊界"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即提出了這一問題。
  • 海南推動科技支撐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儋州12月3日電 (記者 王子謙)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3日發布《科技支撐海南省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將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切實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推動海南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發展。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安排,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三、面向未來,前瞻部署,引領和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既面臨著新科技革命和新興戰略產業興起的難得機遇,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挑戰。
  • 有獎投票 |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點擊投票)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2020年9月11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將中國科學院A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如果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當今人類面臨的糧食、能源和環境資源等問題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現代人類文明所需的生物燃料,無論是煤、石油和天然氣都是由古代植物光合作用直接和間接的產物轉化而來。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之一。  由於光合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意義,在我國非常重視光合作用的研究。
  • 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可持續發展引爭議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以核能為主,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已引發科學界重大爭議的問題。「世界物理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十六日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活動——「物理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型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報告稱,中國現已明確積極發展核電方針,到二0二0年,中國核電比例將由目前僅約百分之一達到約百分之四,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有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有機 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就是可以長久發展的綠色健康農業。但是做起來真的不簡單,我們雩山經過深入探索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首先得有勞動力去幫助我們管理農田,其次是田地的土壤肥力,再然後就是病蟲害,以及天災。勞動力來說,我們雩山人都喜好大自然,所以我們貧困的人口很多,我們也慶幸我們沒有被工業化汙染。
  • 「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9月18-20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共同承辦的中國工程院第124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在北京成功召開。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出席論壇並講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到會致辭。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如何利用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5月7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以「數字海絲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主題的數字海絲分論壇舉辦。在論壇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三個關鍵詞:「地球大數據」、「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做了報告。》》》點擊進入專題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基礎研究有什麼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麼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麼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雷射技術等,都是基礎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
  •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中英文版發布!
    大會期間,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日本、英國、以色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教育專家與我國科學家一道,在「科協素質促進: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共同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以下簡稱《倡議》)中英文版。《倡議》內容中文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從強代表宣讀,英文版由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綜合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始院長Bob Kolvoord宣讀。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有鑑於此,本報告設計了一套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威脅的定量評估體系,該評估體系從威脅空間範圍、時間尺度、應對難度三個維度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威脅進行評價。其中,空間範圍分為全球尺度、洲際尺度和區域尺度三類。時間尺度分為長期(大於100年)、中期(50~100年)和短期(小於50年)三類。應對難度分為高(無解決方案)、中(有解決方案難實施)和低(有解決方案易實施)三類。
  • 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原標題: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第六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在煙臺舉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陸海統籌重要舉措,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支持海洋可持續健康發展,以「海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於
  • 科學家圓桌會: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
    食話創始人吳敏以主持的身份,和四位科學家一起,開展了「科學家圓桌會」。圍繞「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話題,探討如何用科技引領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現場還有小學生和科學家當面溝通,思想碰撞。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天的精彩內容吧~①餐桌不浪費與可持續發展▼吳敏食話創始人
  • 聚焦生物質資源利用 引領產業可持續發展
    他表示,剛剛過去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這樣的發展速度必然伴隨著林業產品需求的增加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可再生資源,給消費者提供足夠的保證,同時儘可能地保護環境,成為本行業所要面對的一個共同挑戰,這些挑戰也給林產品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潛在機遇。上午的報告會由中國造紙學會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靳福明主持。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