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更多做什麼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Jorgen Randers)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表示。

(圖為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蘭德斯認為傳統的政策無法響應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沿襲傳統,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許多目標可能到2030年甚至到2050年也無法實現。

早在2018年,蘭德斯與同事在報告《轉型是可行的:如何通過"行星邊界"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即提出了這一問題。通過將世界分成七個區域,並基於著名的9個「行星邊界」理論使之在有限的行星地球上運轉,他們模擬了不同途徑的發展模式,然而結果並不樂觀。即使通過更快的增長、更多的預算或更好的組織等政策也同樣無濟於事。

為了回答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建設一個強大的未來,蘭德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應努力從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農林可持續發展、採用新發展模式等五個方面做出努力,讓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家應為政策實施提供支撐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公裡的小國,挪威在短短三十年間(1935年至1965年)從一個較為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一個中等富裕國家,蘭德斯認為取得這一成就的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

蘭德斯告訴記者,「科學家需要回答的是科學如何讓這些措施更容易實施,如何促使世界各國就行動方案達成一致。」

但他認為實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並不容易,從短期來看綠色轉型成本高,並可能帶來傳統就業崗位流失,這使得在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很難獲取政治支持。

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主題報告中,蘭德斯指出了科學家的道路——「為了加速生態文明的發展,科學事業應當如何作為?答案是:研究解決方案!而非研究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在自然科學方面研發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的技術,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促成民眾支持新方案,在社會科學上制定相關補貼計劃或法規等等。

可持續發展需要更有為的政府

在科學共同體的價值共識上,蘭德斯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合作當然是最高效的,而且令人愉快!」蘭德斯說。在單邊主義、科技政治化等阻礙全球科技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本質的任務是聚焦實現全球性目標,維持強有力的科學上的努力,這在國家層面上可以做得很好。」

蘭德斯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值得研究,如果按照《華盛頓共識》或西方發展模式無法滿足中國的發展需求。

談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蘭德斯告訴記者:「挪威和中國可以在利用公共政策加速邁向更可持續的世界方面提供範例。比如補貼電動汽車,使其購置成本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價格相似,從而為電動汽車公司及其研究部門創造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再比如利用國家財政建立海上風電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儘管這比化石能源發電更昂貴。」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
    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
    原標題: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訪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科技創新世界潮「在2020年,推進科學決策的理念尤為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支撐可持續發展,科學家該做什麼_科技_中國西藏網
    新冠肺炎大流行表明,通過科學方法應對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期間,挪威BI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政策響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
  • 有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有機 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就是可以長久發展的綠色健康農業。但是做起來真的不簡單,我們雩山經過深入探索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首先得有勞動力去幫助我們管理農田,其次是田地的土壤肥力,再然後就是病蟲害,以及天災。勞動力來說,我們雩山人都喜好大自然,所以我們貧困的人口很多,我們也慶幸我們沒有被工業化汙染。
  • 聚焦生物質資源利用 引領產業可持續發展
    他表示,剛剛過去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這樣的發展速度必然伴隨著林業產品需求的增加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可再生資源,給消費者提供足夠的保證,同時儘可能地保護環境,成為本行業所要面對的一個共同挑戰,這些挑戰也給林產品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潛在機遇。上午的報告會由中國造紙學會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靳福明主持。
  • 歐萊雅:可持續發展新探索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歐萊雅中國執行長貝瀚青)7月3日, 歐萊雅中國2011可持續發展報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發布,這是歐萊雅中國第二次發布可持續發展國別報告。該報告闡釋了歐萊雅中國2010至2011年間,在經濟發展、創新研發、生產運營、責任消費、員工發展及社區貢獻六大方面的諸多實踐和成就,展示了歐萊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以及對中國社會的長期承諾。除完整版報告外,歐萊雅此次還特別針對消費者發布報告摘要版及網絡版報告,向消費者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
  • 當我們在談論時裝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如此的事實基礎和各界環保人士的壓力下,可持續發展成為時裝產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且不僅局限在服裝紡織品或產品本身,而是連接社會道德、文化屬性的一整套時尚產業系統。 關於時裝業可持續發展演化史,你需要知道這6點 1. 60年代「可持續時尚運動」
  • 科學家圓桌會: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
    食話創始人吳敏以主持的身份,和四位科學家一起,開展了「科學家圓桌會」。圍繞「健康的餐桌,可持續的城市」話題,探討如何用科技引領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現場還有小學生和科學家當面溝通,思想碰撞。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天的精彩內容吧~①餐桌不浪費與可持續發展▼吳敏食話創始人
  • 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可持續發展引爭議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以核能為主,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已引發科學界重大爭議的問題。「世界物理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十六日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活動——「物理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型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報告稱,中國現已明確積極發展核電方針,到二0二0年,中國核電比例將由目前僅約百分之一達到約百分之四,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人口問題日益突出 發展合作亟待強化東西吃多了,胃會不舒服;人口太多了,地球會扛不住。
  • 鈦陰極電池技術的突破可促進未來電池的可持續發展
    打開APP 鈦陰極電池技術的突破可促進未來電池的可持續發展 微鋰電 發表於 2020-04-23 15:30:23 (文章來源:微鋰電) 莫斯科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於金屬離子電池的鈦基電極材料,他們稱挑戰了該元素陰極電位的感知智慧,這可能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可持續設計、經濟高效的鈦基電極的場地。
  • 可持續包裝:塑料被淘汰後,該用什麼材料來替代呢?
    在全球範圍內,塑料汙染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飲料製造商和消費者開始採取可持續包裝方案,共同助力環境問題的有效改善。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研究所(CISL)發布的一份報告曾提出一個願景,即所有瓶裝水和飲料包裝都採用100%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製成,讓不可回收和難以回收的塑料逐步被淘汰。
  • 「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9月18-20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共同承辦的中國工程院第124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魚類工業化養殖與可持續發展」在北京成功召開。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出席論壇並講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到會致辭。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如何利用大數據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5月7日,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以「數字海絲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主題的數字海絲分論壇舉辦。在論壇上,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圍繞三個關鍵詞:「地球大數據」、「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做了報告。》》》點擊進入專題
  • 盤點2020年極具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材料
    伴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各類材料的大量製造和使用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不斷加劇,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視,先後啟動了多項材料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計劃。本文通過總結Real Homes網站的Anna編輯、Adesignertheart網站的Martina編輯和Levantex網站的觀點,盤點了在2020年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材料。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肯德基發布「自然自在」可持續發展宣言,號召環保同行
    肯德基作為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12月,肯德基中國正式發布「自然自在」可持續發展宣言,涵蓋可持續餐廳建設、可持續行業生態搭建、社區可持續生活方式引領三大領域,並著重闡釋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主張和舉措。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科學定義
    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 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現將他在昨天寫的這篇《可持續發展的使命》翻譯,與綠會融媒的讀者們分享。譯文僅供參考。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佛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高級顧問,「休克療法」之父。
  • 科學網—「虻寶寶」昆蟲農場緩解可持續發展壓力
    可持續發展「壓力山大」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餐廚垃圾產生量已突破每年6500萬噸,且每年增速在10%以上;中國畜禽糞便在2030年將達到37.4億噸,很可能達到工業固廢的2倍之多。 張志劍指出,如果不及時處理與處置,上述有機廢棄物極易引發土壤與水體汙染,在自然腐敗過程中,還會導致惡臭、溫室氣體以及病源微生物等二次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