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數幾何意義是不是值得了解?

2021-01-08 經驗分享者

一、前言

數系的擴充與複數的概念之前作者已經講了相關的知識,如果沒有看的讀者可以翻看一下作者之前發布的文章。

二、複數的幾何意義

既然要討論複數的幾何意義,肯定必須要先設立前提,要討論幾何意義,肯定要在平面坐標中,所以就需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這個建立了直角坐標系的來表示複數的平面叫做複平面,其中x軸叫做實軸,y軸叫做虛軸,並且除去原點之後,虛軸上的點都表示純虛數。

按照這種表示方法,每一個複數,有複平面內唯一的一個點和它對應,即:

這就是複數的幾何意義。

在直角坐標系中,每一個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個有序實數對來表示,而有序實數對與複數是一一對應的,所有還可以用平面向量來表示複數。

我們規定:

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個複數。

批註:

讀者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留言,想要知道什麼高中解題經驗可以給作者留言啊!

關注!關注!關注!重要事情說三遍

相關焦點

  • 複數的幾何意義
    上期我已經講解了數系的擴充和複數的概念,想要了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我上期的作品哦。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複數的幾何意義吧。我相信,當你學習完本節課之後,對複數的掌握一點會紮實。那我們來學習複數的幾何意義:已知複數為形如Z=a+bi(a、b∈R,其中i為虛數單位)的數。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示複數,我們將複數按照向量在直角坐標系中的表示方法一樣,將它在直角坐標系中表示。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此時表示複數的直角坐標系的y軸與之前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
  • 幾何意義,數形結合,巧解複數
    雖然在近幾年的數學高考中,《複數》考查要求有所淡化,但是《複數》與《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等,高中數學的其他重要分支(高考主體和核心)之間,卻有著非常豐富、至關重要的關聯(特別是複數的幾何意義)。通過適度拓展,適當加寬對《複數》的幾何意義(平面向量,解析幾何)部分的學習,不但沒有加重考生學業負擔,反而拓展了考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眼界(這真是高考的本質,數學學科素養),還對高中數學其他主幹部分(解析幾何,平面向量)還是一次難得的系統深入複習,完善考生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何樂而不為。
  • 複數核心 共軛與模
    利用模的特徵,簡潔求解,事半功倍)(感悟)複數的模與共軛之間的相關關係(化虛為實,只需約分,不需假設---規避複數的代數假設,簡潔求解)(感悟)複數模的幾何意義(向量的模,兩點距離,平面正三角形);複數模的基本特徵(三角不等式,等號成立充要條件,不用對複數進行任何形式的假設)。
  • 高中數學知識點總結:複數
    新東方網各科複習資料:http://gaokao.xdf.cn/list_1019_1.html   複數是高中代數的重要內容,在高考試題中約佔8%-10%,一般的出一道基礎題和一道中檔題,經常與三角、解析幾何、方程、不等式等知識綜合.本章主要內容是複數的概念,複數的代數、幾何、三角表示方法以及複數的運算.方程、
  • 複數的知識點匯總!!!
    (a,b∈R),其中a叫做複數的實部,b叫做虛部2.分類:實數:當b=0時,複數a+bi為實數虛數:當b≠0時,複數a+bi為虛數純虛數:當a=0,b≠0時,複數a+bi為純虛數3.兩個複數相等的定義:如果兩個複數實部相等且虛部相等就說這兩個複數相等.
  • 複數在解析幾何中的妙用
    ↑↑相關文章在這裡↑↑我們知道,解析幾何中的點用一對數(x,y)來表示,而複數
  • 微積分學習技巧-結合幾何意義
    簡單來說,微分和積分都有其幾何意義,他們能直觀反映到平面直角坐標系或者立體直角坐標系中;同樣通過代數的計算,又可以得到這些幾何意義的重要數值。因此在學習微積分的重要學習技巧之一就是事實掌握函數的圖像以及函數的代數表達之間的所有關係。就能共容易理解和學習微積分的奧義。(一)熟練掌握基礎函數的性質。在學習微積分之前,其實已經學習過很多基礎函數。
  • 高考加油,鞏固必考熱點複數,不要丟失不該丟的分數
    高考對複數的考查主要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題目簡單,但要求概念清楚,運算合理,才能正確解答,年年考、年年新,回顧高考題。典型例題分析1:已知複數z1=2﹣i,z2=1+i,其中i為虛數單位,設複數z=z1/z2,若a﹣z為純虛數,則實數a的值為(  )A.3/2B.1/2C.﹣3/2D.﹣1/2解:複數z=z1/z2=(2-i)/(1+i)=(2-i)(1-i)/(1+i)(1-i)=(1-3i
  • 高考數學一定不能失分的模塊:複數,雖然簡單但要細心!
    今天給大家帶來高考數學中最基礎的一塊知識:複數。在每年的高考數學中,都會出現與複數有關的高考試題。高考對複數的考查題型主要是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偶爾會出現解答題,但一般都屬於基本題。請大家繼續往下閱讀正文。
  • 第四期高中數學複數專題複習基礎篇2
    本期內容將圍繞複數的四則運算展開,複數的四則運算是考察複數的重中之重,屬於100%必考內容,所以務必重視。基礎較差的同學,建議關注我,先查看第三期內容後,再繼續學習本期內容。一:複數的加減法及運算律總結:複數的加減就是實部與虛部分別對應相加減,這個地方的易錯點在於對減法運算時,部分死記硬背公式做題的同學容易計算出錯,容易記成(a-c)-(b-d)i,但只要自己實際去推導兩三次,就不會犯這種錯誤了。本題考察點有兩個,一個是複數的加法,一個是複數的幾何意義。
  • 港澳臺全國聯招:歷年真題彙編-數學14(極坐標、複數、多項式)
    本專題是數學試題分類彙編第14,極坐標、複數、多項式部分,這三個知識點一般是以選擇或者填空題的形式存在,每個題型一個,分值5分,基本屬於必考試題,也是送分題,不難。複數相對的比較簡單:一般有以下幾個題型:一、利用複數的代數形式二、利用複數相等的充要條件三、利用複數除法法則以及虛數,的運算性質四、利用共軛複數五、利用複數的幾何意義對於極坐標部分:一、極坐標系的建立在平面內取一個定點O,叫作極點,引一條射線OX,叫做極軸,再選定一個長度單位和角度的正方向
  • 兩個實數可以比較大小,為何兩個複數不能比較大小?
    複數無法比較大小,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把複數定義為一個自洽的有序域,使得它在加法和乘法上相容。 實數是可以比較大小的,但是學過複數的人會發現,對於兩個複數我們無法比較大小,甚至我們不知道虛數單位「i」和「0」哪個大。
  • 衝刺2019年高考數學,典型例題分析89:與複數有關的題型講解
    典型例題分析1:複數z1,z2在複平面內對應的點關於直線y=x對稱,且z1=3+2i,則z2=(  )A.3﹣2i B.2﹣3i C.﹣3﹣2i D.2+3i解:複數z1在複平面內關於直線y=x對稱的點表示的複數z2=2+3i,故選:D.
  • 2020年高考加油,每日一題10:複數有關的常考題型 - 吳國平數學教育
    處理有關複數的基本概念問題,關鍵是找準複數的實部和虛部,從定義出發,把複數問題轉化成實數問題來處理.由於複數z=a+bi(a,b∈R)由它的實部與虛部唯一確定,故複數z與點Z(a,b)相對應。典型例題分析2:設i為虛數單位,複數z=(3-i)/i,則z的共軛複數為(  )A.﹣1﹣3iB.1﹣3iC.﹣1+3iD.1+3i考點分析: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題幹分析:直接由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化簡複數z,則z的共軛複數可求.
  • 衝刺19年高考數學,典型例題分析149:與複數有關的題型
    典型例題分析1:已知複數z滿足iz=3﹣4i(其中i為虛數單位),則|z|=   .解:複數z滿足iz=3﹣4i(其中i為虛數單位),∴﹣iiz=﹣i(3﹣4i),∴z=﹣3i﹣4.則|z|=5.考點分析: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題幹分析:利用複數的運算法則、模的計算公式即可得出.
  • 高考數學專題突破,向量與複數運算、方法總結,知識歸納易錯示警
    易錯警示1.忽略複數的定義在解決與複數概念有關的問題時,在運用複數的概念時忽略某一條件而致錯.2.不能準確把握循環次數解答循環結構的程序框圖(流程圖)問題,要注意循環次數,防止多一次或少一次的錯誤.1.解決複數的概念與運算問題,一般都是直接用運算法則求或用複數相等的條件求解.一般是先變形分離出實部和虛部,把複數的非代數形式化為代數形式.然後再根據條件,列方程或方程組求解.2.熟記複數表示實數、純虛數的條件,複數相等的條件、共軛複數及複數的幾何意義是解決複數問題的關鍵.
  • 衝刺19年高考數學,典型例題分析202:複數代數形式的混合運算
    考點分析: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複數的基本概念.考點分析: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題幹分析:直接利用複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化簡複數z,求出z在複平面內對應的點的坐標,則答案可求.典型例題分析3:設i為虛數單位,複數Z=(1-2i)/(2+i),則|Z|=   .
  • 看得懂的複數--溯源複數的物理意義
    看得懂的複數--溯源複數的物理意義編輯:Gemini
  • 進擊的複數
    將複數z=x+yi等同於平面上的點或者向量(x,y),那麼z有長度sqrt{x⊃2;+y⊃2;}(這裡sqrt表示開根號),稱為複數z的模長,記為|z|。複數z'=x-yi,即z關於x軸的對稱點,稱為z的共軛複數,容易驗證zz'=|z|⊃2;。另外複數的加法,就等同於向量之間的加法。
  • 10分鐘讓你快速了解行列式的幾何意義
    其實呢,一個行列式的幾何意義是有向線段(一階行列式)或有向面積(二階行列式)或有向體積(三階行列式及以上)。因此,從幾何的角度來看,行列式是由各個坐標軸上的有向線段所圍起來的所有有向面積(或有向體積)的累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