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膠體微器件的設計取得進展

2020-12-05 中科院物理所

膠體溶液由介觀尺寸(1納米-10微米)的粒子懸浮在流體溶劑之中所構成。由於膠體粒子和微流通道在尺寸上的天然匹配,以及膠體合成與微納流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膠體粒子經常被用來製作微流器件,在微流環境中執行特定任務。膠體微器件不僅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由於其工作於非平衡且熱漲顯著的環境中,也為研究非平衡統計物理提供了理想的模型系統。

膠體微器件的開發並不只是把宏觀器件縮小到介觀尺度的技術問題,因為微尺度流體環境具有與宏觀尺度完全不同的物理特徵,例如:(1)表面與體積比很大,以至於表面效應十分重要,(2)熱漲落顯著,(3)雷諾數低。如何根據微流環境的這些特點來設計新型高性能的膠體微器件是軟凝聚態物理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方向。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實驗室SM08組在利用膠體的各向異性泳效應設計微器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泳效應(phoresis)是一類重要的表面物理效應,它指的是外加梯度場導致的膠體粒子在溶液中的定向遷移運動,例如溶質濃度梯度導致的擴散泳、溫度梯度導致的熱泳。泳驅動力來源於粒子與周圍非均勻流體的相互作用。對於通常的球形膠體粒子,泳力的方向平行於梯度場。SM08組的楊明成副研究員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非對稱的膠體粒子具有各向異性的泳效應的觀點,泳力的大小及方向依賴於粒子在梯度場中的取向,並通過計算機模擬實現證明[1-3]。由於這一效應,非對稱粒子可以獲得垂直於梯度場的泳力分量。由兩個非對稱粒子組成的手性膠體結構可受到平行於梯度場的泳力矩,進而單向的自轉,形成一個由擴散流驅動的微渦輪機。這樣的微渦輪可用在外界的熱梯度[1]或化學梯度[2]中把擴散流中的熱能或化學能轉化為有用功,這一類能量在大部分的應用中通常都白白流失掉了。這種擴散流驅動的微渦輪與宏觀流驅動的渦輪機(例如風力發電機)工作原理有本質不同。由於微流環境中溫度和化學梯度普遍存在,而且強度比宏觀環境中要高很多,這種梯度驅動的微渦輪特別適用於微環境之中。

最近,軟物質實驗室SM08組的研究生沈明仁(已畢業)在楊明成副研究員和陳科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各向異性泳效應設計出了垂直軸微渦輪機(圖1)[4],並通過計算機模擬驗證了它們的可行性。這種擴散流驅動的微渦輪的轉動方向垂直於外界梯度場,與之前的微渦輪機相比它的工作時無需根據梯度場方向調整轉軸指向,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在大漲落的微環境中應用的靈活性。垂直軸微渦輪機的工作模式類似Darrieus類型的風力發電機,因此這一工作也建立了擴散流驅動的微渦輪機與宏觀流驅動的渦輪機之間的完整對應。在膠體微流泵方面,楊明成副研究員與德國於利希研究院的合作者發現棒狀膠體粒子的泳力可以導致周圍流體垂直於梯度場流動,因此可以被用來設計梯度場驅動的微流泵(圖2)[5]。由於強烈的流阻效應,在微米級的管道裡長距離輸運流體一直是微流器件中的難題,而這種膠體微流泵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該微流泵的重要優點是流體的流動方向與梯度場垂直,原則上可在無限長的微管道內輸運流體,因而在微流晶片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相關結果最近發表在 [Phys. Rev. Applied. 12, 034051 (2019); Phys. Rev. Applied. 11, 054004 (2019)]上。本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11874397, 11674365, 11474327, 11774393)、科技部973項目(2015CB85680)的資助。

圖1:(左圖)擴散流驅動的微渦輪機示意圖。三對啞鈴狀粒子所構成的手性膠體結構處於梯度場之中,不同的粒子顏色代表不同材料,外加的梯度場可以是熱或者化學梯度。該手性結構受到一個垂直於梯度場的泳力矩。(右圖)動力學模擬所得到的渦輪機轉角與時間的關係。在泳力矩的作用下,該膠體結構繞其中心、垂直於梯度場單向地轉動。轉速大小依賴梯度場的幅度,轉動方向僅取決於膠體結構的手性而與梯度方向無關。

圖2:(左圖)溫度梯度驅動的微流泵示意圖。棒狀膠體粒子固定於充滿液體的微通道內,通道上下邊界牆具有不同的溫度。膠體粒子受到一個垂直於溫度梯度(即平行於通道)的熱泳力。(右圖)動力學模擬所得到的流場。固定膠體棒所受到熱泳力的反作用力驅動周圍流體的定向流動,黑箭頭表示淨流場,綠箭頭表示蝸旋流場,顏色代表流速。

文章 1 DOI:10.1103/PhysRevApplied.12.034051

文章 2 DOI:10.1103/PhysRevApplied.11.054004

[1] M. Yang, R. Liu, M. Ripoll and K. Chen, Nanoscale, 6, 13550 (2014).

[2] M. Yang, R. Liu, M. Ripoll and K. Chen, Lab on a chip, 15, 3912 (2015).

[3] Z. Tan, M. Yang and M. Ripoll, Soft Matter, 13, 7283 (2017).

[4] M. Shen, R. Liu, K. Chen, and M. Yang, Phys. Rev. Applied. 12, 034051 (2019).

[5] Z. Tan, M. Yang, and M. Ripoll, Phys. Rev. Applied. 11, 054004 (2019).

編輯:赤色彗星

相關焦點

  • 進展 | 二維拓撲光子晶體微腔取得新進展
    拓撲光子學在近十幾年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及研究,尤其是在拓撲邊界態的應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例如單向傳輸、拓撲雷射等。除了邊界態外,最近國內外很多課題組提出在高階拓撲絕緣體中存在零維拓撲角態,並且已經在多種體系中實現,包括二維的光子晶體結構。這種零維的高階拓撲態為設計具有高品質因子的拓撲光學微腔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 綜述:膠體量子點發光二極體中的表面工程和器件設計
    近年來,隨著量子點表面工程以及器件設計的不斷發展,QLED的性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商業化前景逐漸顯現。LED器件在量子點表面改性及器件結構設計等方面的進展。 該文首先討論了影響QLED器件性能的量子點表面缺陷和載流子注入問題。
  • 進展|二維拓撲光子晶體微腔取得新進展
    拓撲光子學在近十幾年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及研究,尤其是在拓撲邊界態的應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例如單向傳輸、拓撲雷射等。除了邊界態外,最近國內外很多課題組提出在高階拓撲絕緣體中存在零維拓撲角態,並且已經在多種體系中實現,包括二維的光子晶體結構。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
  • 基於PZT薄膜的微系統器件研究進展
    於海超,尚瑛琦,劉智輝,張巖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摘要:對當前基於鋯鈦酸鉛壓電陶瓷(PZT)薄膜微系統器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對PZT傳感器、PZT能量收集器、PZT驅動器的研究進展以及採用不同工藝PZT薄膜的製備技術進行了闡述。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綜述從熱電轉換基本原理出發,總結了近年來高性能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不斷完善的熱電性能優化機制、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製造工藝,能帶和結構工程的廣泛應用、多維熱電材料的應用前景及探索,以及多元化的熱電器件設計思路。2.
  • 上海微系統所在Ⅳ族GeSn納米線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Ⅳ族GeSn納米線生長製備及其光電探測應用中取得進展,相關工作以Ferroelectric Enhanced由於GeSn具有較窄的禁帶寬度,因此基於GeSn/Ge雙層納米線的光電探測器件比Ge納米線光電探測器具有更長的探測波長,延伸到2 μm以上。
  • 超導存儲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壘、王鎮提出了一種新型3D nano-SQUID超導存儲器件,發現利用其特有的偏離正弦函數的電流-位相關係。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明了一種3D結構的nano-SQUID器件,實現了器件綜合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 東南大學氧化鋅電泵浦雷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網8月17日訊 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973」課題的支持下,我校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春祥教授研究組在回音壁模(WGM)氧化鋅紫外半導體雷射器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是該研究組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對這種新型雷射微腔的設計思路、光學特性和振蕩機理等進行了5篇系列報導之後,進一步由原理的研究推向了器件的實現。氧化鋅的寬禁帶直接帶隙和強激子結合能的特性一直激勵著人們研製低閾值、高品質紫外雷射的熱情,並推動著它在短波光電子器件領域的重要應用。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策略設計與構建仿生體系,模擬或調控生命體基本單元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和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集成電路用納電子器件模型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率領的微電子學研究院納太器件和電路研究組,在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最近在CMOS集成電路用納器件模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南大在可拉伸顯示發光器件上取得進展
    近年來,隨著可穿戴設備、智能電子皮膚和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可拉伸電子器件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與傳統電子器件相比,可拉伸電子器件突破剛性矽基底的限制,可以在拉伸、壓縮、彎曲等狀態下保持正常功能運行。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微腔雷射器是光子晶片的核心器件之一,設計連續光乃至電驅動微腔雷射器也就成了光電信息領域的重大挑戰。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
  •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雙柵CMOS核心模型研究成果發表 納器件物理和電路模型取得新進展 ,最近在納米CMOS器件物理和集成電路仿真模型領域又取得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雙柵CMOS器件核心模型」在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電子器件雜誌,IEEE Trans.
  • 中國科大半金屬磁性材料的理論設計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研究組在尋找具有室溫半金屬磁性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理論進展,使得製備可在常溫環境下工作的自旋電子器件成為可能。此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 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