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槍械的最基本原理從古至今都沒有變化過:利用槍管封閉火藥爆燃,體積猛烈擴張從而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向前方噴發,推動彈丸高速運動;繼而依靠彈丸去撞擊和殺傷目標。但是在具體的結構設計思路和功能劃分上,槍械結構卻經歷了多輪脫胎換骨的改進。
中國是火藥最早的發明者,也是最早的熱兵器始祖之一。但由於封建時代,中國主流文化對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發展(所謂的「奇技淫巧」)一直保持高度抵制和漠視;致使相關的技術體系得不到系統化的整理、研究、傳承,也缺乏高素質的人去研究(都去學國學考科舉了)。
圖片:中國火藥武器的技術發展在明朝已經顯著落後於西方,在明朝滅亡後更是大踏步的倒退,直到清末被列強打進國門以後,才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基礎上重新發展。
這使得隨著槍械性能提升對於材料、工藝、結構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後,中國古代的熱武器發展就開始停滯,直至最後被西方大幅度超越。雖然在清末以來,中國大量引進現代槍械製造和設計技術,但能力水平至今遠不及西方。
圖片:在很早期的槍械中,射手要點燃在槍膛中裝填好的火藥,需要用點燃的物體去觸碰火門上的火藥——火門與槍膛之間有打通的孔道。中國自發的古代火藥槍械,基本上止步於這一階段
最早時期槍械通常會用持續燃燒的繩子來完成。火繩槍的問題在於火繩的持續燃燒時間是有限的,點燃以後不能堅持太長時間。一旦火繩燃燒完畢,而敵人乘機衝擊到較近的距離,射手根本來不及射擊。因此改進發火方式、加快槍械的反應靈活性,就成為改進的重要突破口;這一代的突破產物,就是動圖中的燧發槍。
圖片:燧發槍 。燧發槍的原理,是通過擊錘攜帶的燧石(打火石,參見砂輪式打火機)向前擊打在一個起到發火、並遮蓋防護下方火門的火門蓋(被稱為Frizzen)上。
燧發槍的關鍵,在於燧石撞擊火門蓋的過程產生大量火花,並推開火門蓋,點燃火藥;迅速將火焰傳導到槍膛以內,引燃主要的火藥裝藥,完成全部的擊發工作。不過燧發槍本身的可靠性不高,外部火藥容易受潮,打火本身也存在較大的失敗機率;因此在底火技術出現以後,燧發槍很快被淘汰。
圖片:燧發槍上大量利用彈簧等機械蓄能部件,完成了發射機構的蓄能待擊功能,是現代底火結構彈藥得以應用的基礎
在燧發槍的設計中,最大的難點在於擊髮結構的製造,結構設計還在其次,關鍵是它需要用到大量的彈簧——雖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非常原始,但是這對於明朝時期的中國來說已經是近乎不可克服的技術障礙——造不出高彈性的好鋼。
很多現代槍彈的底火仍然在使用雷酸汞
如果說在當時不惜代價的情況下,中國依靠工匠的反覆嘗試還能造出一些能湊合用的彈簧,但在清朝時期那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與西方槍械站在同一個大級別上了。基於早期化學理論和化工體系支持下的雷酸汞底火批量生產,使得西方槍械的裝填速度和擊發可靠性(尤其是雨天)出現了突破性的提升。
而在當時的清朝,有多少人具備哪怕最基本的化學元素理論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沒有力量的下場,就只能落後挨打。
----
自己以前寫的文章,今天搬運回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