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電非質子Li-O2電鋰離子電池,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Li-O2電池典型的電化學過程是在放電和充電過程中,金屬鋰與O2發生反應,生成和分解Li2O2。從中間產物O2-生成Li2O2有兩條途徑:表面機理和溶液機理。作為寬帶隙絕緣體,Li2O2通過表面機制在氣體擴散正極生長會鈍化正極,導致電池的容量低、壽命短。而通過溶液機制生長的Li2O2為大尺寸曲面圓環,放電容量較高。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些促進Li-O2電池在溶液介導途徑放電的解決方案,以實現其超高的能量密度。其中,高供體數(DN)或受體數(AN)的電解質,能增加Li+或O2-的溶解度,更傾向於溶液機制。質子添加劑,如水和苯酚,也可通過形成過氧化氫觸發溶液介導途徑。O2氧化還原介質(RMs),可催化O2的還原,提高溶液中O2-的濃度,顯著提升放電容量。雖然溶液機制可以增加比容量,但因為析氧反應(OER)發生在Li2O2與正極的內部界面,使遠離正極的Li2O2剩餘,因此大尺寸Li2O2的完全分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最近,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促進均相催化的液體催化劑OER RMs。與在電荷轉移受限的固體催化劑下Li2O2的直接電化學氧化不同,RM首先在正極被氧化到其氧化態(RM+),然後RM+擴散到Li2O2顆粒附近,進行Li2O2的化學氧化分解同時RM+恢復到其還原態。在RM的幫助下對Li2O2進行化學氧化,可以擴大Li2O2分解反應區域,避免生成活性差的中間體,如Li2-xO2等,從而提高充電效率,降低副反應程度。
然而,RMs促進Li-O2電池運行時,主要副產物(Li2CO3和LiOH)分解的重要性卻被忽略。儘管醚基電解質比其他電解質相對穩定,但它們仍然容易受到還原態含氧產物O2-、Li2O2等的親核攻擊,生成Li2CO3和LiOH,導致Li2O2產率低至約80%。除了電解質外,通常採用的碳基正極也容易受到還原態含氧物種,特別是O2-的影響,導致在碳- Li2O2界面生成單層的Li2CO3。LiOH和Li2CO3的存在會嚴重降低輸運電流,導致高充電電壓,進而進一步加劇副反應。一旦活性位點被逐漸積累的LiOH和Li2CO3所覆蓋,正極的催化位點就會減少,液相傳質和電荷轉移將進一步受到限制,最終導致Li-O2電池失效。因此,為了增加Li-O2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僅對Li2O2有效的RM是不夠的。由於RMs的作用是由其內在氧化還原電位決定的,當前的RMs僅具有單一或雙重作用,要麼促進溶液的放電過程,要麼促進充電過程。目前還沒有具備三種功能並同時捕獲反應中間體(以減少副反應,調節Li2O2的溶液介導生長,並對Li2O2及其副產物進行共氧化)的RMs。
針對以上問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張新波研究員(通訊作者)團隊首次引入新型醚族RM,2,5-二-叔丁基-1,4-二甲氧基苯(DBDMB),作為一種有效的三功能可溶性催化劑,提高Li-O2電池的性能。研究證實DBDMB可以捕獲Li+和活性O2-,促進大曲面環形Li2O2顆粒的溶液生長,避免O2-與溶劑和正極發生嚴重的副反應,從而提升放電容量及Li2O2產量(96.6%)。此外,DBDMB合適的本徵氧化還原電位不僅能在較低的電壓下氧化Li2O2,還能有效去除主要副產物Li2CO3和LiOH。DFT計算證實,O原子的富電子性質是DBDMB在合適電位下氧化的前提,而p-π 共軛DBDMB和DBDMB+的電子離域是其可逆轉換的保證。因此,在電解質中加入DBDMB可以提高電池的放電容量,有利於提升Li-O2電池長期循環穩定性。相關成果以「Trifunctional soluble redox mediator enabled high-capacity and stable Li-O2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上。
1. 首次在電解質中引入一種新型的三功能性醚基氧化還原介質(DBDMB),用於捕獲活性O2-,減輕Li-O2電池循環過程中的強氧化環境。
2. DBDMB對Li+和O2-的強溶劑化作用不僅能減少副產物的形成(Li2O2產率高達96.6%),還能促進大尺寸Li2O2顆粒的溶液生長,避免正極鈍化,提升放電容量。
3. DBDMB使Li2O2的氧化和主要副產物(Li2CO3和LiOH)的分解得以高效進行,提升了Li-O2電池的穩定性。
4. DFT計算闡明了DBDMB促進涉及O2可逆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在機制。
一、DBDMB的氧化還原性
在1 M LiCF3SO3、5 mM DBDMB溶於TEGDME為電解質的三電極電化學系統中,用循環伏安法(CV)測定了DBDMB的氧化還原性。如圖1a所示,DBDMB的氧化還原電位為4.20 V,高於Li-O2電池的理論氧化還原電位(2.96 V),可以使Li2O2在充電過程中被氧化。另外,在圖1b中,Randles-Sevcik圖顯示了擴散控制的動力學,計算出DBDMB的擴散係數為3.95×10-7cm2s-1。LSV和CA測得的陰極和陽極峰值電流之比(Ipc/Ipa)為0.99,表明DBDMB/DBDMB+在O2氛圍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具有高度可逆性(圖1c)。此外,還研究了涉及ORR電位窗口的CV曲線(圖1d)。在電解質中引入5 mM DBDMB明顯增加了ORR的電流並促進了OER過程,這可能歸因於DBDMB誘導了溶液介導的放電機制和產物分解。旋轉圓盤電極(RRDE)試驗結果驗證了溶液機制下的放電過程(圖1e)。UV-Vis和1H NMR測試結果顯示了DBDMB對O2-的捕獲能力(圖1f,g)。此外,對不同濃度DBDMB的電解質進行了7Li NMR譜分析,結果表明Li+和DBDMB之間實際上存在很強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Li+可以被DBDMB溶劑化(圖1h)。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DBDMB對O2-和Li+的溶劑化作用是ORR動力學加快的原因。
圖1. 5 mM DBDMB 1 M LiCF3SO3/TEGDME在O2氛圍下(a)不同掃速下的CV及(b)對應Randles-Sevcik圖;(c)LSV電流瞬態圖和CA技術確定Ipa和Ipc值;(d)有/無DBDMB電解質在Ar或O2氛圍下的CV;(e)有/無DBDMB電解質的RRDE測試;有/無O2-DBDMB的(f)UV-Vis和(g)1H NMR光譜;(h)不同濃度DBDMB電解質的7Li NMR光譜
二、DBDMB的功能機制
作者通過DFT計算揭示了DBDMB的內在機制。DBDMB溶液介導的放電可以由圖2a-d來解釋。當O2-、Li+、LiO2和Li2O2與DBDMB配合時,總體吉布斯自由能變化分別為-3.85、-0.92、0.01 eV和0.21 eV,說明DBDMB只能溶劑化O2-和Li+,而非LiO2和Li2O2。結果表明,DBDMB對Li+和O2-的溶劑化是導致溶液介導放電的原因。過程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如圖2e所示,詳細的放電過程可歸納為以下方程:
O2 + e- → O2- (1)
O2- + DBDMB → DBDMB: O2- (2)
DBDMB: O2- + Li+ → DBDMB: LiO2 (3)
DBDMB: LiO2 → DBDMB + LiO2 (4)
2LiO2 → Li2O2 + O2 (5)
優化後的DBDMB和DBDMB+結構如圖2f,h所示。表面靜電勢圖(圖2g)證實了DBDMB的電子離域,表明表面負靜電勢區域主要位於苯環和O原子上。DBDMB+表面正靜電勢區主要位於苯環和O原子上(圖2i),DBDMB+的共振結構揭示了正電荷的離散分布(圖2j)。正電荷離散分布能夠穩定DBDMB+,並使其可逆還原,因此, CV具有良好的長期可逆性。總之,通過引入DBDMB實現的Li+和O2-捕獲可以促進Li2O2溶液機制生長,抑制電解質和電極對O2-的副反應。此外,闡明了富電性O原子是DBDMB在適當電位氧化的前提,DBDMB和DBDMB+的p-π效應保證了其轉變可逆性。
圖2. (a)DBDMB:O2-, (b) DBDMB:Li+, (c) DBDMB:LiO2 和 (d) DBDMB:Li2O2配合物的優化結構和吸附能;(e)DBDMB, Li和O2 不同氧化還原態的Gibbs自由能變化;(g)DBDMB和(i)DBDMB+表面靜電勢圖;(j)DBDMB+共振結構
三、含DBDMB Li-O2電池的放/充電行為
Li-O2電池的放/充電曲線如圖3a。可見,添加DBDMB對放電平臺幾乎沒有影響(~2.7 V),而使充電平臺降至3.97 V左右,遠低於未添加DBDMB時的4.40 V。為確認DBDMB的引入對典型Li-O2電化學的影響,對不同狀態下的正極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DBDMB不改變Li-O2電池的電化學反應,使得Li2O2的生成和分解高度可逆。DBDMB對Li2O2的催化行為可以描述如下:充電時,DBDMB首先在正極氧化為DBDMB+,隨後DBDMB+擴散到Li2O2粒子附近,發生Li2O2的化學氧化同時DBDMB+恢復為還原態的DBDMB。該過程不斷發生,直至所有的Li2O2完全分解。
Li-O2電池的充放電曲線進一步證實了DBDMB對Li2O2的催化氧化能力(圖3c)。含DBDMB電池放電容量的提升,可能與Li+和 O2-溶解誘導的Li2O2溶液生長有關 (圖3 g)。可逆容量與全放電容量幾乎相同(圖3c),說明即使在深度放電狀態下,DBDMB也能有效催化Li2O2分解。對於含DBDMB的電池,第二圈放電容量相對首圈翻倍,形成顆粒型Li2O2直徑達到4~5μm(圖3d)。在不含DBDMB的電池中,Li2O2為薄片型,尺寸比首圈放電小(圖3e)。DBDMB捕獲活性O2-可以避免相關的副反應(圖3f)。含DBDMB電池容量增加現象從未被報導過。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第一次充電後,充滿活性位點正極的原有結構基本恢復,但由於充電電壓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仍有少量的Li2O2殘留。這些殘餘的Li2O2作為種晶,使溶解的Li2O2在其表面成核並生長成大顆粒,從而使容量顯著增加。
圖3. (a) 1 mA h和(c)Li-O2電池充放電曲線(2.0-4.4 V);(b)含DBDMB電池在不同荷電狀態下的正極XRD圖譜;(d)添加和(e)不添加DBDMB電池正極二次完全放電至截止電壓後的SEM圖;(f)Li2O2產率;(g)不同的Li2O2生長路徑示意圖:表面機制和溶液介導機制
四、DBDMB對Li2CO3 和 LiOH的催化能力
DBDMB的氧化還原電位(4.20 V)高於Li2CO3和LiOH(3.82和3.39 V),使其可能具有氧化分解Li-O2電池主要副產物的能力。通過對預先負載Li2CO3和LiOH正極的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圖4)。
五、含DBDMB的Li-O2電池循環性能
藉助實驗研究和DFT計算,確定了引入DBDMB可以促進溶液放電機制,減少副反應副產物(Li2CO3和LiOH)的形成,以及通過有效地分解Li2O2和副產物,促進幾乎所有正極活性位點完全回復, 顯著延長Li-O2電池循環壽命,循環性能對比見圖5。
圖 4. 預先負載(a)Li2CO3和(e)LiOH的正極在有/無DBDMB條件下的充電曲線;預先負載(b)Li2CO3和(f)LiOH的正極在有/無DBDMB條件下初始及再充電下的XRD圖譜;預先負載(c)Li2CO3和(g)LiOH的正極在含DBDMB的初始狀態及再充電狀態(d,h)下的SEM圖;(i)初始及再充電狀態下正極的FT-IR光譜;預先負載(j)Li2CO3和(k)LiOH正極含DBDMB初始及再充電狀態下EIS
圖 5. (a) DBDMB對Li-O2電池中Li2O2、LiOH和Li2CO3的氧化反應機理示意圖;(b-g)電化學性能
本文提出DBDMB作為一種新型的醚族氧化還原介質,是有效的三功能液體催化劑,能夠顯著提高Li-O2電池的放電容量和循環穩定性。DBDMB對Li+和O2-具有強吸附能力,促進了Li2O2經溶液介導機制生長,避免了活性O2-引起的副反應,從而顯著提高了放電容量,實現了高達96.6%的Li2O2產率。此外, DBDMB合適的氧化還原電位(4.20 V)不僅能夠氧化Li2O2,而且有利於電池中主要副產物Li2CO3和LiOH的分解。兩種作用相結合使得正極活性位點可逆回復,提升了循環穩定性。通過DFT計算揭示了DBDMB的詳細作用機制,有助於全面理解該系統,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該研究為提高鋰空電池的性能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Qi Xiong,Gang Huang and Xinbo Zhang, Trifunctional soluble redox mediator enabled high-capacity and stable Li-O2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2020, DOI: 10.1002/ange.202009064)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ange.202009064
清新電源投稿通道(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