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打算用Twitter數據來追蹤地震

2020-11-30 cnBeta

感謝路的投遞

現在有大事小事發生之時,有時候社交網絡中的消息傳播力量會比傳統媒體還大,所以就連史丹佛大學的地震研究員也要找 Twitter 大神來幫忙。研究員指出可以利用 Twitter 消息中的地理位置標籤(geotagging)來模擬地震的效果,如果結合有地理位置標籤的 tweet 之數量、地質數據以及一個特定的半徑的話,更可以較易地判斷地震的強度和準確地得知地震的效果如何擴散。

不過目前他們還未有打算利用這些資料來製作地震圖,但如果要做的話則可以在幾分鐘內做好,製作時間比傳統的方法更短。另外,在一些沒有多少地震監測站的地方,Twitter 上的相關消息更有可能成為主要的判斷數據。所以,大家在遇上地震時,不妨在找到安全避難所之後,打開 Twitter 發一個含 #earthquake 標籤和地理位置標籤的地震消息啊;記著,前題是要先找到安全避難所,不要像上圖這樣做啊。

相關焦點

  • 史丹佛大學「智慧馬桶」,掃描「肛紋」識別使用
    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智能馬桶」,能偵測到使用者如廁的排洩變化。這項研究近日刊登於《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Engineering),研究團隊提到, 開發新系統的「智能馬桶」,同時具有感應器和檢測器,藉由檢測尿液中的成分變化及影片記錄,能及早發現使用者可能出現的疾病。
  • 光寶科技搶攻智慧城市,加入史丹佛大學數位城市聯盟計劃
    光寶科技搶攻智慧城市,加入史丹佛大學數位城市聯盟計劃
  • 光寶科搶攻智慧城市,加入史丹佛大學數位城市聯盟計劃
    臺廠光寶科技昨(24)日宣布加入史丹佛國際項目中心
  • 史丹佛大學真正看重的,並不是成績
    史丹佛大學真正看重的,並不是成績《一刻talks》曾經辦過一期主題為「未來教育」的演講,邀請了幾位教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當前教育的境遇與挑戰。當中有個演講令我印象極深,演講者是史丹佛大學女子網球隊前隊長李若琦。整個演講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卻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啟發,因為它讓我看到了教育應該有的樣子。(本文摘自《斜槓青年【實踐版】》一書,以下為摘文。)
  • 美2017大學錄取率排行榜出爐,哈佛和史丹佛取錄率僅5%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於1636年成立,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圖/免費圖庫pixabay)美國頂尖大學是許多學子的夢想學校,但據2017年美國大學新生取錄率排行榜出爐顯示,競爭最劇烈的前13名大學錄取率通通不到10%,平均錄取率僅為7%,包括知名的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均上榜。專家建議,光靠優異成績還不夠,包括自介文章和推薦信等會是申請重點。
  • IBM如何用數據追蹤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
    IBM 為 WHO 提供了數據驅動的物聯網系統以診斷、預測結核病,並最終遏制結核病的傳播。在追蹤傳染病環節中最大的難題在於,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是由不同的健康機構監管。而調查結果仍需要人工手動輸入到系統中,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遺漏、輸入錯誤等問題。另外,在南非國家,患有肺結核會被打上社會偏見的烙印,所以許多肺結核患者也不願意提供相關資訊。
  • 美國華人研究員手機預警地震新思路獲Google採用
    中新網8月2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震學研究室華人研究員孔慶凱表示,他參與的地震預警系統「My Shake」的研究,可利用安卓手機自帶的加速傳感器傳來的數據,計算地震數據從而預警。
  • 倪海廈老師——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學博士解讀中醫是非常科學的!
    假設我們建立了這一套假說, 發現它可以解釋人體內多種現象, 我們把套假說再往前推,看它是不是能預測和改變未來的現象, 譬如說我們能不能用它來預測癌症細胞的轉移, 或譬如說我們能不能用它來改變某種病症而達到我們預期的結果, 換句話說, 我們用上述的物理學精神, 來考驗我們的假說, 如果經年累月, 經過很多的考驗, 我們的假說還能夠成立而不出錯, 我們的假說就可以像物理學中的假說一樣, 成為一個真實的、
  • 美媒:美國華人研究員手機預警地震新思路獲Google採用
    來源:中國僑網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震學研究室華人研究員孔慶凱表示,他參與的地震預警系統「My Shake」的研究,可利用安卓手機自帶的加速傳感器傳來的數據,計算地震數據從而預警。
  • 光線追蹤研究公開課下周直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韜...
    光線追蹤技術最初是由一位來自數學應用組的科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但由於其計算量過於龐大,以前的GPU無法提供足夠的算力支持。直到NVIDIA推出「Turing」圖靈架構的RTX系列處理器,首次支持光線追蹤,才使得光線追蹤技術開始被大規模使用。目前,光線追蹤被廣泛應用於遊戲、影視等動畫效果的渲染,能夠營造出更加真實的光影效果。
  • 用地震測量海洋變暖
    追蹤海洋變暖十分棘手,因為使用船舶觀測只能捕捉到一小片水域的情況,而衛星觀測卻無法深入海面以下。目前最詳細的海洋熱能成像信息來自Argo觀測網,這套自主探測浮標已在海洋中穿梭了近20年,最多可下潛至2000米的深度。但這種浮標大約只有4000個,且無法採集海洋更深處的數據。
  • 科學家用地震算法追蹤大腦振動
    原標題:科學家用地震算法追蹤大腦振動   本報訊 你的大腦正在嗡嗡作響。分析這些自然振動或許有助於發現腫瘤和其他異常情況。如今,一種通常被用於研究地震的算法已經適應了這麼做。   身體不同部位的彈性是一種辨別是否出現某些問題的有用方法。
  • 加州「大地震」前兆?3天內發生數起超3.5級的地震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從7月16日周二早上開始,24小時內加州地區有6起超過3.5級的地震,其中一起4.5級地震發生在舊金山灣區附近,到達灣區時振幅為4.3級!圖片來源:Mercury News自從加州裡奇克萊斯特(Ridgecrest)附近地區發生了兩起20年來最強地震後(6.4級和7.1級地震),加州的餘震超過了2000多起,其中500多次餘震超過3級。這麼龐大的數字下,外界就開始就擔心,加州是不是即將迎來罕見的「大地震(The Big One)」?
  • 用數據說話的女研究員「最美航天人」
    李輝芬,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唯一的女研究員。在航天遠洋測控一線奮鬥了31年, 一直鑽研於航天測控任務數據處理、關鍵模型的研發工作,見證了海上測控技術「從0到N」的多次跨越,也經歷了數據處理從「陸地」向「海上」、從「事後」一步步走向「任務前」奮戰在航天遠洋測控一線的轉變。
  •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包括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個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地球物理學家陳顒院士帶領下,通過氣槍震源人工製造地震,「照亮」地球內部來獲得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放大、記錄和分析,不僅讓我們越來越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更能研究地球內部結構變化與地震、火山等災害發生時間、過程之間的關係。這一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史丹佛之狼嚎叫不止
    他受史丹佛男性頂禮膜拜,但沒有人真正見過他。傳說此真人以前曾照顧過陸小芬學姐,如今流落在巴西某處雨林。  史丹佛的臺灣學生就是這樣的慰藉著彼此寂寞的心靈。有人真的這樣找到了終身伴侶,並且很快有了小孩。同學會通訊錄上有婦產科醫生的廣告,就是這個道理。
  • 新冠疫情,讓我們更好地預測地震
    正是這些活動產生了地震噪音,從而掩蓋了遠處小地震的微弱信號。  拉斐爾·德·普倫(Raphael De Plaen)是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的一名地震學家,他將平日探測小型地震比作是在婚禮上坐在離樂隊很遠的地方聽音樂,你和揚聲器之間有那麼多人在說笑,這讓你根本聽不了音樂。
  •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人類的活動,比如開車等,觀察到全球人類活動地震噪音驟降。奧克蘭大學巖土工程師利亞姆·沃瑟斯彭(Liam Wotherspoon)表示:「你可以觀察信號,並根據比賽中發生的情況來追蹤噪音。當有得分的時候震動變強,當比賽結束時震動變強,當紐西蘭獲勝時震動變強,在頒獎儀式上震動變強。」他補充道:「我們一直在監控一些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東西。人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四處走動時,地面會一直震動。」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
    文 / 夏洛特2020-09-19 05:32:39來源:FX168 【陳薇稱病毒變異對疫苗無明顯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提交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截至今年9月,在全球公共資料庫中已上傳新冠病毒序列超過
  • 西湖大學文本智能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閔慶凱:基於神經隱變量模型的...
    在pipline的處理方式中,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屬於DM對話管理器中的DST(對話狀態追蹤)。它會在每一次對話中估計用戶的目標。對話狀態H_t表示到時間t為止的對話歷史的表示。這種經典的狀態結構通常被稱為槽填充或語義框架。然而傳統的方法是手工創建DialogueStates標籤訓練語料庫,在此基礎上訓練神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