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2020-07-25 全球每日趣聞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人類的活動,比如開車等,觀察到全球人類活動地震噪音驟降。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流行,地球已經知道了沒有人類的世界會是什麼樣。例如,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下降。平時害羞的野生動物已經走上街頭。地球表面本身也沒有那麼大的震動。

2020年7月23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名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撰文指出,隨著封鎖生效,人類文明給予地球的地震活動急劇下降,包括經營工廠、運營汽車或火車,甚至是舉辦音樂會。地震儀把這些活動當作一種持續不斷的噪音來接收。實際上,在工作日,當更多的人在四處走動時,這種噪音會達到峰值,而在周末當經濟放緩時,這種噪音就會下降。地震儀探測到的所有這些活動都與科學家真正感興趣的自然界震動聲混合在一起,比如地震、火山和山體滑坡等。

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地震學家保拉·科萊梅耶爾(Paula Koelemeijer)說:「我們認為它實際上是一種『地震限制波』,在全球範圍內移動。無論何時在不同的國家發生封鎖,我們都能看到在某些地方地震噪音的振幅降低80%的效果。」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科學家在2011年橄欖球世界盃期間,在紐西蘭伊甸園體育場下方約25米處,用一臺地震儀探測人群的喧鬧程度。奧克蘭大學巖土工程師利亞姆·沃瑟斯彭(Liam Wotherspoon)表示:「你可以觀察信號,並根據比賽中發生的情況來追蹤噪音。當有得分的時候震動變強,當比賽結束時震動變強,當紐西蘭獲勝時震動變強,在頒獎儀式上震動變強。」

他補充道:「我們一直在監控一些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東西。人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四處走動時,地面會一直震動。」

那麼你如何區分人為的地震噪音和真正的自然界地震聲?這與頻率有關。科萊梅耶爾說:「地震的頻率通常比人類活動產生的地震信號要低。人為的地震噪音大概是4到14赫茲。而真正的地震頻率較低為1或2赫茲。」

動物也會用地震的方法發出自己信號。科萊梅耶爾研究了大象會從1英裡(1英裡=1609.344米)外向地面發出的隆隆聲,從而達到與別的大象進行交流的目的。這種信號可能與地震和山體滑坡產生的噪音混合在一起。科萊梅耶爾說:「如果我對動物感興趣,我會把自然界地震觀測窗口都關掉。但如果我對自然界地震感興趣,我會把其他時間窗口都關掉。」

科萊梅耶爾和她的同事們在封鎖期間所看到的基本上是人為地震噪音的大幅度削減。他們使用了全世界268個地震臺站收集的數據,他們發現在配備了這些儀器的大學校園裡,降噪效果尤其顯著,因為這裡的人類活動實際上已經停止。一般來說,人口密度越大,影響越大。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通常情況下,地震學家不必為監測城市環境而費心:太多的噪音會干擾他們對地球自然界發出的信號的監測。而且在過去的幾年裡,公民科學家一直靠一種叫做「樹莓震動器」的小裝置來進行監測,這是一種裝有傳感器的覆盆子Pi計算機,用來製作一個聯網的地震儀。科萊梅耶爾說:「這些儀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家裡。因此,我們所觀察的數據站中有40%是這些公民科學儀器監測到的。人們只是覺得有趣,所以想擁有一個。我就是那種人。我家裡就有一個。」

她補充道:「每當街上有人在洗衣服的時候,我就能收到振動數據。當洗衣機轉速上升時,你會發現監測頻率基本上是上升的。因此,我可以在我們的地震數據中看到各種人類活動造成的震動。」

註: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您的閱讀,關注本欄目可收穫更多有趣內容。

相關焦點

  • 研究:新冠封鎖期間由人類引起的地震震動出現顯著下降
    據外媒報導,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許多地區在2020年陷入了停滯,然而這卻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觀察我們人類對地球產生影響的獨特機會。其中,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對封鎖對人為引起的地球震動的影響展開了研究。結果他們發現了其所稱的有記錄以來最長、最安靜的地震噪音。
  • 新冠隔離期間全球地震噪音大幅降低:降幅達50%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報導,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而實施的封鎖已經使得全球地震噪音降低了50%。科學家們周四在《科學》雜誌上報告稱,由於新冠肺炎的居家隔離命令,2020年的地震降噪已經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最顯著的全球人為地震降噪行動。
  • 一場新冠疫情,讓科學家從地震波裡看見人類「安靜下來」的成果
    ,人類活動大幅降低,這也反應在地震震波的觀測數據上。上圖為封鎖期間的法國巴黎凱旋門。地震噪音降幅記錄根據研究團隊的說法,這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地震噪音(seismic noise)降幅最一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然,這也顯示出平時人類活動對整個地球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 全球地震儀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異常安靜起來!
    地震儀遍布全球各地,各個國家都在通過地震儀,監測地球內部發生的變化,或是預警剛剛發生的地震,提前幾秒到幾十秒,向人們發送地震已經發生的信息,警告人們準備好抗擊即將到來的地震衝擊。,科學家們可以藉此監測城市的活動情況。
  • 全球地震儀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異常安靜起來!
    地震儀遍布全球各地,各個國家都在通過地震儀,監測地球內部發生的變化,或是預警剛剛發生的地震,提前幾秒到幾十秒,向人們發送地震已經發生的信息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
  • 疫情導致的封鎖使全球人為地震減少了50%
    依據一份最新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在2020年3月到5月的疫情封鎖期間,由於缺乏人類的活動,導致人為的地球震動平均減少了研究顯示,由人類製造的「地震噪音」在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區受到的抑制更加顯著。科研人員採集了來自全球117個國家的268個地震觀測站的地震數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震動減少最顯著,比如新加坡和紐約。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震動也出現了減少。在英國康沃爾以及美國波士頓的高校和學校附近檢測到的震動比平時學校放假期間減少了20%。封鎖期間恰逢旅遊季節的國家,比如巴貝多,震動減少了50%。
  • 「全球封鎖後」!人類活動減少,地球的震動幾乎減少了一半
    我們人類是一群吵吵鬧鬧的傢伙。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地球活躍起來。毫不誇張地說,開車和旅行、挖掘和建築、工業,甚至是體育賽事均會引起高頻地震噪聲的持續背景嗡嗡聲。現在,由於COVID-19大流行導致的全球封鎖,世界正經歷有記錄以來人為地震噪音最顯著的減少。
  • 琳琅滿目的地震儀
    非常適合在中等噪音水平以下區域長時間的臨時或永久安裝。儀器的寬頻帶響應和低自噪聲水平使其適用於所有規模的地震監測:本地、區域和遠程地震。Güralp 6系列是超低功率、輕量化、三軸、寬頻帶地震儀,非常適合於一個人在中等噪音的地點快速安裝,如餘震或火山動蕩監測。
  • 研究發現美國的封鎖措施使個人噪音暴露減少近一半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去年,蘋果公司曾與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研究噪音汙染如何影響人類的聽力健康。在為應對新冠大流行而實施的居家令和社交距離規定之前和期間,科學家在對數據的檢查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特別是人們暴露在環境噪音中的時間下降了近一半。
  •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在大阪集中設地震儀監測地震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研究6月18日發生的日本大阪北部地震的發生機制,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震源附近的高槻市等集中設置臨時地震儀,開始監測地震活動。此外,團隊還將研究是否有繼續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據日本共同社6月25日報導,在西日本內陸地區,存在著從新潟到神戶的引發地震能量呈帶狀積聚的「形變集中帶」。
  • 探測器記錄到日食期間火星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令火星科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福波斯日食期間,洞察號上的地震儀(一個記錄地面運動以監測可能的地震活動的儀器)會微微向一側傾斜。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提供的數據,以研究日食對地球的一些影響,在火星上是否也會發生。
  • 洞察號探測器記錄到日食期間火星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但即便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之內,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是成功地記錄下火星日食期間發生的奇特事情。  令火星科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福波斯日食期間,洞察號上的地震儀(一個記錄地面運動以監測可能的地震活動的儀器)會微微向一側傾斜。
  • 《Science》:科學家首次用海底光纜測地震 12英裡光纜相當於1萬個...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和萊斯大學的科學家對一條20公裡長的海底光纜進行了四天的研究,並記錄了一條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海岸蒙特雷灣的構造斷裂帶的3.4級地震。據悉,這是該種技術首次被應用於監測海底地震。科學家們發現,光纜中的任何幹擾或運動都會使光纖技術中用於傳輸數據的光信號分散並使信號失真。
  • 網友發問:地震儀測不出地震,為啥還被保存在博物館裡呢?
    這個事兒不知道當時的朝廷辦得怎麼樣,但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張衡那一年確是走運了。那一年地震了,張衡的地震儀一條龍嘴裡銅丸掉了下來,或者說是那龍正確地吐出了當時地震的方位——據後世的科學家們推斷,地時的地震叫隴西地震,震中就在現在甘肅天水附近。這裡距離京師洛陽600公裡, 「龍測」的正確性或者準確性在這裡可見一斑。
  • 關於地震那些事(下)|地震臺|大地震|災害|地震儀_網易訂閱
    之後四川爐霍、雲南大理、甘肅古浪相繼發生災難性大地震。防震減災迫在眉睫,1929年,李善邦先生踏入了一生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觀測臺!    我國的第一個地震臺——鷺峰地震臺  第一臺地震儀  在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的展覽室,照片中的一臺儀器是由中國人設計並製造的第一臺地震儀
  • 中國將建成世界最深地震儀 觀測深度入地5158米
    「顯微鏡」,伸入地球內部  由於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各種噪音以及地球表面效應,嚴重幹擾了地表觀測效果。為了消除地面幹擾噪音,捕捉到來自地下的真實信息,建立深井地球物理觀測站,進行長期觀測是唯一途徑。
  • 藏文科普|這種廉價的材料也能預測地震?還真有點譜兒……
    供稿 / 駐外記者 李青 地震給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的災害是巨大的:1906年發生在美國舊金山的大地震,引起了大火,使城市的80%毀於一旦;1976
  • 疫情讓地球「靜音」科學家監測到更小的地震
    科學家們也注意到,這有助於他們監測地震事件。在世界各地,地震學家觀察到的環境地震噪音變少了,也就是說,汽車、火車、公共汽車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震動減弱了。在沒有噪音的情況下,地球的上層地殼的移動也會稍微減弱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