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地震波賽跑的科學家,從閃電獲得靈感,發現更靈敏的監測方法
最近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科學家們使用同樣的原理,使用新的算法來及時監測地震的發生。難道地震發生的時候也有光嗎?
-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一提到地震,人們首先聯想到山崩海嘯,房倒屋塌,以及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
-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發現:封鎖期間人類地震噪音振幅降低80%
科學家們用地震儀監測人類的活動,比如開車等,觀察到全球人類活動地震噪音驟降。地震儀探測到的所有這些活動都與科學家真正感興趣的自然界震動聲混合在一起,比如地震、火山和山體滑坡等。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地震學家保拉·科萊梅耶爾(Paula Koelemeijer)說:「我們認為它實際上是一種『地震限制波』,在全球範圍內移動。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在流動臺網中心,工程師講解地震速報內容。科學家如何捕捉地震波,如何做到地震預警?在「5·12」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前,5月8日,晨報記者走進江西省地震局,探訪了監測中心、預報中心等,了解省地震臺網如何布局,如何實現在2分鐘內可實現地震自動定位等情況。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而回顧歷史上的地震監測數據不難發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未逃離過來自地震災害的威脅。現在,一些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地球發生強烈地震災害或許與太陽活動存在著一定關係。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存有微妙關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傑弗裡·萊夫博士和來自西北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傑裡米·託馬斯博士都表示,太陽的活動是否與地震存在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就個人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
地震監測手段和方法
目前應用於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徵,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
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儘管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就已經知道,當空中發出巨響時,氣體分子的震動也會引起地表震動,但是沒人知道這項新技術是否能檢測到這樣的「雷震」。 當朱鐵源把自己的監測結果與NASA的數據同步後,他們獲得了非常明確的答案,「雷震」確實可以被監測。朱鐵源說:「我認為,這項技術擁有讓城市獲得全方位預警的巨大潛力。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
-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 了解地震「那些事」
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開啟我國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新時代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趙堅副司長表示,作為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
地球也是生命體?科學家監測到地球「脈搏」,26秒「跳動」一次
當時這位科學家在哥倫比亞大學中的地球觀測所工作,在當時的年代科學技術發展並不完善,很多監測儀器設備都非常落後,只能依靠人工手動檢測,在接二連三的紙質版記錄中,傑克找到了地球「脈搏」跳動的規律變化,而且這種「脈搏」跳動地域季節分明表現更強烈,尤其是在赤道大西洋或者是地球南部的某個地方,就出現了這種節律性的特別神秘的震動,特別是在南半球進入到冬季的時候,亦或是北半球進入到夏季的時候,會表現得更明顯,更強烈
-
外媒:新冠疫情期間是有記錄以來地球「最安靜」的時期
一項研究通過地震儀進行了監測,發現在全球範圍內人為造成的地面震動噪聲降低了50%。據埃菲社馬德裡7月23日報導,這項日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2020年前幾個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最安靜的時期。這一研究由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領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專家也參與其中。
-
全球封城進行時:人類行為最小化,地球自轉等活動受到影響
由於人類活動的減少,研究人員發現,不同地區的空氣狀況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善,地球的自轉活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地震學家Thomas Lecocq甚至表示,隨著地震噪聲(即地球地殼震動的活躍度)的下降,探測器能夠發現震級較小的地震,這促進了火山活動和其他地震活動的監測工作。
-
澳科學家稱印度洋地震海嘯後地球一直振動不停
新華網坎培拉1月9日電(記者米立公)澳大利亞科學家9日說,引發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地震已經過去兩周,但是地球仍然像「被敲過的鐘一樣振動不停」。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赫布·麥奎因說,一般大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也就持續幾天,但他的儀器一直能測量到這次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目前振動沒有停止的跡象,而且有可能還要持續幾個星期。
-
GPS衛星空間定位已成為科學家研究地震的新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在地球上取兩個點,然後我們就能看到這些點是如何靠近或者遠離的。」追蹤這些觀測站的運動可以讓科學家們真正地監測板塊構造。他們可以觀察到南加州的碎片在地球表面移動、拉伸、擠壓和摺疊。測量這種運動有助於地震研究人員評估斷層在哪裡滑動,或者在哪裡移動,以及在哪裡應變產生向上應變,最終可能在地震中釋放出來。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一場新冠疫情,讓科學家從地震波裡看見人類「安靜下來」的成果
對地球來說,人類就像家裡始終靜不下來的聒噪小孩一樣。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後,人類史無前例的一起「安靜」了下來,而這一切變化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地震學家們的眼前。當人類終於安靜下來不只地球會產生地震波,人類的各種活動也會,大至飛機起降、採礦活動、鑽探;小至一場美式足球賽、搖滾演唱會,都能在地震儀的協助之下觀測到。
-
保護地震監測環境,人人有責
地震觀測環境是指地震監測設施能夠正常工作所要求的周圍環境,是由保證地震監測設施正常發揮工作效能的周圍各種因素的總體構成。用於記錄地震活動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類地震觀測儀器和設備,需要在能夠排除各種幹擾因素並準確地接收、記錄到真實地震信息的環境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