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一些質疑國產食鹽安全的文章。網傳文章提到,「國產食鹽裡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在生活中,烹飪食物的時候,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人」。網傳文章中還提到,「奧運會、世博會特供食鹽及出口食鹽均不含亞鐵氰化鉀」。
這一傳言在網上迅速傳播,很多網友面對傳言真假難辨。國產食鹽究竟安全嗎?國產食鹽中真的含有亞鐵氰化鉀嗎?這種物質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嗎?對此,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給予解答。
據介紹,亞鐵氰化鉀別名黃血鹽,它的分子式是K4[Fe(CN)6],從空間結構可以看到鐵和氰根結合的很牢,外觀是黃色的晶體。具有抗結性能,可用於防止細粉、結晶性食品板結。
食鹽中為什麼要加入抗結劑?
因為食鹽打開後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受潮受溼就會結塊,而抗結劑就能防止食鹽結塊。簡單來說,抗結劑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食鹽的鬆散狀態,防止食鹽粘結在一起,這樣,炒菜的時候就不太容易手抖掉下一大坨。
亞鐵氰化鉀是否會危害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數據,亞鐵氰化鉀的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這相當於,一個70公斤的人每天吃下1.75毫克。
那麼,我們通過食鹽可能吃下多少呢?中國國家標準允許的它在食鹽中的添加量為10毫克/千克。一般推薦的每日食鹽攝入量為6克以下,即便是極為重口味的人,一天的食鹽攝入量也就是10多克。按照20克來算,其中的亞鐵氰化鉀最多有0.2毫克。所以,不管你有多重口味,每天從食鹽中到的亞鐵氰化鉀距離「安全上限」都還很遙遠。
亞鐵氰化鉀加熱會不會分解?
亞鐵氰化鉀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有毒氰化物。需要400攝氏度的高溫才能分解它。我們在家裡做飯,到200攝氏度的時候,菜就已經要燒焦了。那萬一亞鐵氰化鉀在高溫400°狀態下,真的分解出了劇毒物質氰化鉀怎麼辦?那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幾十公斤的鹽,才會中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蒙 通訊員 呂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