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評選:能不能把握標準,會不會重蹈覆轍?

2020-12-05 騰訊網

撰文 | 趙一木

責編 | 青蘋末

2019年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在其官網上公布了《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中有效候選人531名,其中包括多位來自知名民營企業的科研人員以及管理人員——

· 百度創始人 李彥宏

· 比亞迪創始人 王傳福

·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 沈向洋

· 百度高級副總裁 王海峰

·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 王堅

· 微眾銀行(騰訊牽頭髮起設立的網際網路銀行)首席人工智慧官 楊強

不過略有區別:李彥宏、王傳福與王堅均為工程管理學部院士候選人,而沈向洋、王海峰以及楊強則位列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候選人名單。

這一院士候選人名單一定程度上體現了1月1日發布的《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名2019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中的要求:

提名候選人時,在堅持標準條件的前提下,要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及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1月14日,《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中提出:

有關全國學會 「在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省級科協「要特別關注、發現和推選出在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

院士大門為民企科技人員敞開,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有利於引導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推動技術創新的舉措,而且這在其他國家的院士遴選過程中也並不罕見。比如在2018年英國皇家學會(世界上歷史最長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的當選會士名單中就有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以及Deepmind的創始人哈薩比斯。

但同樣是 「院士」,這頂帽子的含金量卻很不相同。與其他國家院士大多為榮譽稱號不同,在中國,院士頭銜有著不一樣的內涵且包含著眾多潛在的福利。《南方周末》在2011年的一篇報導就明確指出「一些熟悉政界的人士常常開玩笑稱,兩院(中科院、工程院)是』中國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儘管沒有明文規定,但人們幾乎公認,院士們均享受相當於副省/部級待遇。」 這種說法雖有不當之處——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曾經闢謠,「這是社會對院士的一個誤解。所謂副部級待遇,就是生病時,可以去看幹部保健門診。其他的,院士沒有任何行政權力或待遇」——但是,一些院士在科技項目決策、經費評審、各類評獎中的隱形權力,卻不容小覷。

近年來,一些地方和高校為引進院士不斷開出「天價」,動輒千萬元項目經費,數百萬元人才津貼和各類生活補助等等,不一而足,便是看上了院士這塊金字招牌的潛在價值。

而李彥宏、王傳福與王堅作為候選人的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也因為眾多高官、高管當選而備受詬病,被人戲稱為「高官、高管俱樂部」。

因此,這份候選人名單一經公布,就在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其中最受大家關注的還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之前因「魏則西事件」李彥宏備受指責,這一次他又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不少評論均提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其中明確指出——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並當選為院士。「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應具備優良的科學道德與學風,良好的行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風。

而對照鮮明的事實卻是,百度近年來因為醫療搜索的「競價排名」而誤導了眾多患者、耽誤了他們進行正規治療,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和指責。《人民日報》旗下公眾號《俠客島》在「魏則西事件」爆發之後就直接批評 「百度和資本悄聲無息地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蜘蛛網,在謊言和欺騙中,完成了對普通百姓最無情的圍獵。而這其中,因為走投無路,很多人把身家性命都賭在了這一個小小的搜索窗口中。」

而就在今年4月26日,深圳公安局龍崗分局也在其發布的案情披露中直接表示「看病靠百度?等於作死!3家醫院1家公司被查」,揭露了 「莆田系野雞醫院」 & 「臭名昭著網絡醫託」 & 「屢教不改的百度競價」,三方如何聯手,一步步榨乾病患的血汗錢。

在此背景下,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是否滿足院士候選人「品行端正」的條件成為各方熱議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不拘一格嘉獎人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能不能把握標準,會不會重蹈覆轍,可能仍是疑問。

2011年當選的「菸草院士」謝劍平就是例證。在科學界已經達成了香菸降焦不能減害的共識的前提下,謝劍平仍憑藉著有中國特色的捲菸「減害降焦」法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如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楊功煥所言:「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恥辱!這是中國工程院的恥辱!」

在謝劍平當選一年之後,這樣的爭議都沒有減退。《新京報》在2013年年初報導,近百位院士、專家達成共識:謝劍平作為菸草業的研究人員,其所謂「降焦減害」研究成果為菸草業利益服務,刻意隱瞞低焦捲菸對公眾的健康危害,其所言所行,違背了科學倫理和科學道德,強烈呼籲中國工程院儘快撤銷謝劍平院士資格;敦請科技部再審查謝劍平既往所獲的3個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否存在方向、倫理、學術造假問題。

正如《知識分子》特約評論員李晗冰所言:

畢竟,「院士」這塊金字招牌太值錢了。 儘管近些年上面一再強調「院士要去行政化、利益化,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並高調推進院士制度改革,但現實情況卻是:包括「院士退休」在內的制度改革幾近停滯,少數院士在科技界一言九鼎的做派似乎沒有改變多少,而從民到官、瀰漫全社會的院士迷信也似乎依然如故。 在這種情況下,鼓勵民企科技人員參選院士到底是福是禍、相關部門能否把好事辦好,也只有」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了。

參考文獻:

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422123.shtm

2.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323/.../20181227180506857821443_1.html

3.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7999-1.shtm

4.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4/425837.shtm

5.http://wap.huanqiu.com/r/MV8wXzg4NDU2MDdfMTI2NF8xNDYyMTg2NTAw

6.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6825-1.shtm

7.http://m.sohu.com/n/363607181/

8.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5553.html

9.https://finance.sina.cn/2019-04-26/detail-ihvhiewr8456104.d.html?from=wap

相關焦點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我國是如何評選院士的:1.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顏寧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跨膜物質運輸的結構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並且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國外籍院士評選條件比我們嚴格,但是仍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
  • 李愛珍為何沒能當選國內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員李愛珍,成為首位獲此榮的中國女科學家,但她還不是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院士第一輪評選時就被淘汰。據《南方周末》可是,就是這樣一位高水平的人,竟沒能當選國內院士,在第一輪評選時就被淘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相信,這種結果會讓中科院相當尷尬。引起人們興趣並議論的是:到底是哪家評選辦法更合理,更能讓高水平的人當選院士?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相比於當時的施饒二人,舒紅兵當時屬實不被看好,並不是說舒紅兵的水平不夠,而是施饒兩人實在是太耀眼,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院士名額必會從施饒兩人之中誕生。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詫:舒紅兵勝選,施一公與饒毅都沒能評上。這無疑讓許多人大跌眼鏡,而之後施一公的沉默,饒毅的"怒懟",更是讓人對這次評選院士充滿疑問。究竟是因為什麼,導致兩人落選?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而且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教授,既有才華橫溢又有科學研究能力,在國內院士評選中,也與李飛飛教授不相上下。顏寧教授作為國內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人物,也多次參加國內院士評選,同樣是第二次入選。2017年,顏寧教授因種種原因,離開清華大學,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授,在美國工作兩年後,他也參加了美國院士評選,最終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對我國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院士這個稱號不僅是最高的科研學術榮譽,而且是對自己科研實力的有力肯定。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選舉產生。這一傳統從1863年延續至今。不僅美國,幾乎所有國家的評選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是,評選材料來自哪裡,由多少個字組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先由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起提名,個人申請無效。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兩年前,施一公曾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發網友疑問:「為何在我國落選院士,卻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此,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今日也接受記者採訪。 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聯,中國有許多被國際公認的傑出科學家,也不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同時,中科院表示對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屠呦呦為此,人們有失望甚至還帶著諸多的不平,更有疑惑和疑問:「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呀,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有了這些「硬體」就有可能成為「院士」,但沒有這些「硬體」就永遠不會成為院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對的,但這裡只是諾諾的問一聲:這與維學歷不重能力、重文憑不重水平、不重實績有什麼區別嗎?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然而距離屠呦呦獲得這個獎項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屠呦呦還是沒有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不禁讓人們開始質疑起中國科學院的評選制度來——屠呦呦已經獲得了這樣的殊榮,而她做出的貢獻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難道還不能進國家的科學院嗎? 其實,對於這個情況的出現,外界一直是眾說紛紜。
  • 院士評選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是否應當反思?
    於是,我從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甚至已經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屠呦呦,也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實例等分析,中國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制度有待改進,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把倆人的以上交流,發給「愛思想」網的編輯,詢問他,我如果整理成文,討論這個「熱門」話題,「愛思想」網是否感興趣?編輯朋友說好的,並提醒我要適當介紹討論背景。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   圍繞著王正敏院士發生的這一系列風波,讓人們對院士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前人們多是批評院士在待遇、佔有和分配學術資源方面的問題,而現在,人們突然意識到,院士的產生機制可能存在問題,因而相關院士的水平也可能是有問題的。如果不合格的院士掌握著這麼多這麼重要的資源,該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   王正敏事件目前還在調查中,真相還有待於進一步揭開。
  • 女科學家胡海嵐,科研成果拯救3.5億抑鬱患者,評選院士卻落選
    在中國,兩院院士是對科研工作者最高程度的認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有上百位科研工作者參與,2019年,我國有181位科研工作者參與可軒轅院士評選,最終卻只有64位科研工作者成為院士,入選人數只有三分之一,可見成為院士有多難。在這些落選的科研工作者當中,有一位美女科學家,叫做胡海嵐,她的落選,讓無數人感到惋惜。
  • 網紅院士: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可能評不上院士
    聲明中介紹了劉先林和研究團隊乘高鐵,並在車上工作的原委,同時替劉先林院士婉拒了媒體的採訪。一位78歲的古稀老人為何還在奔波的旅途中工作?擁有院士頭銜和諸多榮譽,劉先林的衣著為何如此簡樸?他投入了畢生精力仍堅持的科學,研究的是什麼?昨日,新京報記者獨家對話劉先林,回應公眾關注,同時分享這位「掃地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