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動物的行走和奔跑,它們的運動形式千差萬別

2020-12-05 宇宙探索百科

動物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是與億萬年的物種演化密切相關的。可以說運動的形式越多,對環境的適應就越完善。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運動形式,同一動物也可進行不同的運動。人類不僅起源於動物,而且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就人類奧運會所表現的奔跑、跳躍、遊泳、技巧等各項技能的競技比賽來說,都能夠從各種動物的生存技能中找到其中的原形或相似之處。

生命起源於水中。水生動物主要是通過軀體和鰭或其他附肢的擺動,在水中產生推力而遊泳前進的。大約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動物開始出現在地球的陸地上.。在陸地上活動的動物,最早也是靠軀體和附肢的擺動而使身體移動的,並且由此逐漸地發展到行走、奔跑和跳躍。

昆蟲為何不會走直線?

在無脊椎動物中,最善於行走的是節肢動物。它們的附肢既用於支持身體,又用於運動。不用說陸生的蜘蛛、蠍子、蜈蚣、馬陸等,就連長得像一個瓢一樣的海洋動物——黌,在退潮時也能在沙灘上緩緩行走。寄居蟹身上背著個螺殼,常在淺海的巖石上走來走去。

對蝦則能夠依靠2對爪狀的步足在海底行走。螳螂蝦更喜歡在海底行走,所以俗稱爬蝦。最有趣的是龍蝦,在海底遷徙時,常用強有力的觸角和第一步足拉著前者的尾部,首尾相連,排成一列長龍狀的縱隊。在旅行途中,不時有新的夥伴加進行列中,每列隊伍多達50~60隻,以每分鐘約20米的速度步行前進。

某些昆蟲,如蜚蠊、步行蟲、瓢蟲、椿象、螞蟻等,都以善走著稱。昆蟲有3對細長的足著生在胸部,稱為前足、中足和後足,每條足又分為5小節,而且前面的一對足短,後面的一對足長,中間的一對介乎於前後足之間。有趣的是,大多數昆蟲的成蟲在地上行走時,總是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地成「之」寧形向前行走。那麼,昆蟲為什麼不會直線走路呢?

昆蟲在行走時,先由一組的前足向前伸出,並用跗節前端帶鉤的爪,抓住地面的凹凸部分,起到向前拉的作用:另一側的中足,特別是同側後足,便儘量將足上的節伸開,把身體向前推進,由於前足和後足的長度不同,當後足向前用力時,便將離開地面的中是及身體推向偏離直線的一方,使身體中軸傾斜。當另一組的前足抬起時,為了使身體向前行進,便向與身體相反方向伸去,後足用力推進,又將身體扭向另一方向,並且引起頭部的擺動。這樣,昆蟲就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地成「之」字形向前行走了。

昆蟲3對足跨步的快慢,決定了它們行走的速度。例如美洲蜚蠊,行走最快時每足每秒鐘可前進25步左右。每一步包括伸展和牽縮兩個部分,前進的快慢主要決定於牽縮的速度。昆蟲行走的速度還與體形大小以及溫度有一定的關係,例如美洲蜚蠊在25℃溫度下每秒鐘前進約70釐米,最快為130釐米。

螃蟹橫行到幾時?

在節肢動物中,走路最奇特的是螃蟹。「且將冷眼看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螃蟹類一般都是橫行的,這是它們奇特的身體構造決定的。它頭腦部的寬度大於它的長度,細腿伸展兩旁,每條步足的關節只能向下彎曲。行走時,一節尖爪抓住地面,再由另一側的步足在地面上撐直起來,推動著身體前行,使身軀向左或向右稍偏前方橫行了。

陸生脊椎動物更好地發展了在陸地上行走和奔跑的能力。就運動器官來說,它們與魚類的鰭很不相同。要使軀體離開地面產生移動,運動器官必須支撐軀體使其重心位於運動器官之間。有些魚類的鰭變得像陸生動物的肢,能支撐軀體的部分重量,特別如肺魚、彈塗魚等。但魚鰭的骨骼要比兩棲類動物的四肢的骨骼簡單得多,只有總鰭魚類的鰭的骨骼有類似的分化。因此,一般認為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是從古總鰭魚的偶鰭發展而來,並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化發展。

兩棲動物的幼體部生活在水中。蛙和蟾蜍成熟後長出前肢和後肢,離開水而來到陸地生活,這時尾已退化,而蠑螈、大鯢等成熟後雖有前肢和後肢。尾不退化,仍在水中生活,但可離開水在地面上行走,靠前後肢交替伸展前進,而身體左右擺動,保持在水中遊泳的特點。由於它們四肢細弱,位於軀幹的腹側面,與軀幹相垂直,所以腹部與地面接觸,行走方式是一種費力的槓桿運動。

恐龍中的「飛毛腿」

爬行動物的四肢已較強大,可以略略舉起身體使之稍離地面,但四肢與軀幹的關係未作根本的改善。所以爬行動物行走時的姿態一般都與蠑螈等近似的姿勢匍匐而行。這種運動方式,不僅速度很慢,而且相當費勁。

從前,人們一直認為繁盛於中生代的恐龍也都是這樣在地上行走的,其實不然。四足行走的恐龍,其運動姿態大致與現生的大型哺乳動物沒有多大區別,兩足行走的恐龍則與鴕鳥相似。它們的四肢(或兩後肢)在運動時與地面垂直,而且收攏在身軀下方。這完全是一種「走」,而不是「爬」的姿勢,這從它們肢帶骨的關節構造上可以找到憑證,而最形象的證據莫過於恐龍足跡化石了。例如,對完整的雷龍足跡化石進行的測算證實,雷龍前後腳的步距為3.6米,左、右腳的間距僅有1.8米(相當於雷龍身體的寬度),說明它是在走而不是爬,否則左、右腳的間距就會更大些。

四足行建的蜥腳類恐龍走路的速度比較慢,每小時不超過3.2~6.5千米。四足行走的劍龍和甲龍走路的速度稍快,每小時約為6~8千米,可見它們的腿腳比蜥腳類靈活一些。兩足行走的鴨嘴龍每小時能走18.5千米,如果遇到敵害追趕,它還能快速奔跑以躲避危險。

肉食性恐龍短跑的速度都很快,一般時速可達40千米,特別是兩足行走的虛骨龍類,由於身輕腿長,是恐龍中的「飛毛腿」,快跑時時速可達80千米。四足行走的角龍是奔跑速度最快的植食性恐龍,在短時間裡能以32~48千米的時速衝刺,這樣的速度使兇猛的霸王龍也要趕緊逃避。

在現生的爬行動物中,蜥蜴類也是比較善於行走的,特別是壁虎,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能在牆壁上行走自如。原來它的腳下膨大的趾端下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微絨毛,如同一隻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可以在牆壁甚至玻璃上行走。

在拉丁美洲還有一種奇怪的鬣蜥,當地人稱它為「耶穌蜥蜴」,因為它非常神奇,擁有幾乎,是超自然的能力——能夠迅速地橫穿水面!當鬣蜥在水面上行走時,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2千米,用這樣的速度行進,它可以橫穿40米寬的池塘而不會下沉。

這種蜥蜴是如何不讓自己落入水中的呢?難道是右腳落水之前抬左腳,左腳落水之前抬右腳?事實的確如此,這種奇異功能的秘密在於:當鬣蜥奔跑時,腳底下可以產生容納空氣的洞。這樣,它腳底邊緣的條紋可以暫時攜帶空氣,防止身體下沉。鬣蜥不但可以在水上行走,而且只要

它走得足夠快,在下一步邁出之前,攜帶的空氣不致喪失,甚至還可以在空氣中行走!

鳥類中的「賽跑健將」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它們的前肢演化成翅膀,行走依靠後肢。後肢的變化表現於脛跗節延長,腳掌與陸地接觸面積減少,趾的數目減少。用後肢行走的鳥類把軀體重心置於後肢上面的位置,並保持身體的平衡。

不同的鳥,足的強弱和結構是不同的,因而表現出不同的行走方式。普通的鳥類能用它們的足在地上行走,只有少數種類例外。各種鳥類的行走方式也有較大差異。大多數樹棲鳥類能夠在地面上迅速行走或跳躍。腳比較短小的麻雀,在運動時通常採用一種滑稽的步態——齊足跳。遊禽類大多數都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只有雁鴨類中的一些身體肥胖的成員能「踱」特殊的「鴨步」:脖子伸得長長的,挺著胸,一搖一擺地往前走。為什麼它們以這樣的姿態走路呢?原來,它們由於適應在水裡遊泳,除了增大蹼腳與水接觸的面積,以加大前進的推力外,腳的位置也稍向後移了。這樣一來,它們在陸地上活動時,託著長長的身體的雙腳,不在身體的中央,而是靠後。如果要使身體處於水平狀態,它們就會有向前傾跌的可能。因此,它們就必須把身體後仰,使身體的重心向後移到雙腳處,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另外,它們的腳比較短,向前走動時連身體也在擺動,所以走起路來一般總是昂起頭,挺起胸,一搖一擺地蹣跚而行了。

與遊禽類相比,企鵝走路的姿勢更是左右搖擺,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憨態可掬,看上去好像失去平衡。其實,企鵝這種行走方式會像鐘擺擺動一樣十分節約體力。因為下肢短小,使它們的行走比一般動物要艱難得多,但它們所選取的這種走路方式卻幫它們克服了這一困難。當企鵝在向一邊擺動到極限而停頓時,它的部分功能就被儲存起來成為潛能:隨著向另一方擺動的時候,這種潛能再度釋放出來。經過計算得出,在企鵝行走的一步與另一步之間,可以保存80%的能量,這在動物界行走能量的保存率中是最高的,相比之下,人類也只能保存65%的能量。

鳥類中善於奔跑的當然還是走禽類,特別是鴕鳥。鴕鳥身軀高大,翅膀已經退化,不能飛翔,但在迅速奔跑時可以展開,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若是順風還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它的腿很長。十分粗壯,腳也極為強大,趾的下面有角質的肉墊,富有彈性並能隔熱,適於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它在沙漠中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離可達3.5米,持續奔跑的速度為每小時50千米,能奔跑5分鐘以上,衝刺速度為每小時超過70千米以上,是鳥類中名副其實的賽跑健將。

勉為其難的行走

哺乳動物的四肢經過扭轉後近端緊貼身體,肘關節向後,膝關節朝前,支持體重及行走都極其穩健而靈活。不過也有例外,在水中生活的鯨類和海牛類都不能在陸地上活動,鰭腳類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海水中度過的,僅在交配、產仔、哺乳、換毛、休息時才上岸。它們的四肢適於遊泳,在陸地上,海獅和海象可用四肢著地支持身體,由於後肢能自腳踝處朝前彎,因此能用以在陸地上步行,海豹雖然前肢能著地,但後肢只能朝後伸,不能自腳踝處朝前彎,因此不能用以在陸地上步行,登陸後只能依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前行,步履艱難,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動的範圍也不大。

靈長類大多在森林地帶活動,有的甚至能在大樹橫生的枝幹上直立行走,與人類走路的姿態很相似。不少種類的掌心和腳底還生有長毛,增加了摩擦力,即使在光滑的巖石上行走或跳躍也不至於滑倒。長臂猿雖然在樹上十分靈活,但當它們偶爾到地上行走時,身體呈半直立,兩臂時而彎在身子兩側,雙手同時觸地,身體一躥一躥的像蛙跳,時而雙手交錯地前進,身體則東搖西晃像個醉鬼,時而雙手舉過頭頂,像投降的姿勢一樣,頭重腳輕,一搖一擺,蹣跚而行,就更顯得非常笨拙、滑稽可笑了。

哺乳動物的「步法」

兔子的四肢強勁,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後腿較長,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奔跑迅速,疾跑時矯健神速,有如離弦之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馳。它在快跑時一躍可達3米多遠,時速為50千米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動物之一。在跑動之中,它們常常騰空而起,高達1米以上,以便觀察周圍的動靜,再確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時,它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天敵的追擊。

象的奔跑也很迅速,時速可達40千米。它的四肢粗壯,幾乎垂直於地面,像四根柱子,腳底下有橡皮一般的肌肉,粗厚而平坦,所以在走路時幾乎毫無聲音。小跑時,總是同時提起同一側的前後肢,而不是像其他哺乳動物那樣在對角線上的兩肢同時離開地面,這種步法被稱為「溜蹄」,並使其產生一種奇特的搖擺動作。

大多數哺乳動物依靠直立的四肢,這種四肢運動的模式叫做步法。例如,馬可以緩步前進,以後變成快步,再發展成為慢跑和疾奔。如果一個跨步的負荷因子為1,以常速走路時左右腳的負荷各為0.6,那就是每腳負荷體重的60%,其中有1O%的時間是雙腳共同負荷體重的。跑步時每腳的負荷因子為0.3,那就是說,在每一跨步中有40%的時間雙腳部不接觸地面。每腳負荷因子大於O.5的步法稱為行走,小於0.5的步法稱為奔跑。馬的快步、慢跑和疾奔都應列入奔跑之列。

哺乳動物按四肢形態的特點,可分為蹠行類、趾行類和蹄行類。人類就屬於蹠行類,軀體的重量全部由腳支撐。猩猩也屬於蹠行類,在地上能勉強直立行走,但需要前肢的幫助,手掌並不攤平,而是用指關節著地,一瘸一拐的姿勢顯得十分笨拙,移動速度也很慢,遠不如在樹上攀援、跳躍靈活。

熊也屬於蹠行類,並且也能像人一樣地坐著或用後肢直立行走,樣子看起來很笨拙,似乎有點步履蹣跚,其實行動還是很靈活的,在林中奔跑時速度也很快。在北極熊的腳掌下還生有多而密的毛,能夠防止腳爪凍在冰上,在冰雪上行走時不至於滑倒,並且可以悄無聲息地躡行到獵物的身旁。

羚羊、獵豹上演「生死時速」

善於奔跑的黃羊可以作為羚羊類的代表。它奔跑的最高時速可達90千米左右。如果以75千米的時速奔跑,則可以持續1小時之久,在原野上時而直線前進,時而來回橫竄,尤其喜歡在草原上奔馳的馬匹和汽車面前飛越而過,所以在牧區有這樣的俗話:「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真是一點也不誇張。由於奔跑的本領十分出眾,再加上各種感覺都十分靈敏,所以發現遠處的追捕者時並不害怕,往往先凝視一陣,然後奔跑一段距離,復又站住,回過頭來觀察一番,再飛速奔逃,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高原地帶生活的有蹄類還有很多特殊的本領。野犛牛的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強硬,穩健有力,蹄側及前面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衝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

而有蹄類的天敵——捕食它們的肉食性猛獸的腿也很發達,為趾行類,趾端有利爪,善於快跑和捕食。它們與地面接觸的僅為趾骨,在行走和奔跑時趾不著地,因此重心向前,特別輕捷而富於彈力。尤其是貓科動物,著地的是各趾的趾墊和掌中的肉墊,所以悄無聲息,這也是其採用埋伏和奇襲等特殊的獵食方式所必需的。

獵豹具有發達的胸肌、修長而能充分伸展的四肢、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脊骨、苗條而毫無贅肉的身段,都為它超強的奔跑能力提供了必要條件。它的爪甲總是伸張著,就像跑鞋底下的鞋釘一樣,在奔跑時增加了扒地的力量。

獵豹在急速飛奔時,姿態極為優美,前後肢各自向不同方向伸展,整個身軀幾乎連成一線,猶如躍在空中的一個「一」字。它的步伐很大,後來在落地前儘可能地伸向前方,以便延長每一步的跨度,接著收背拱腹,使前爪在落地前儘可能地伸向前方,每一步可達7米,頻率為每分鐘3.5步。特別是它的爆發力極強,從靜止狀態到時速為70千米,只需要2秒鐘的時間,最快可以達到時速113千米,遠遠超過善於奔跑的羚羊,成為動物世界裡當之無愧的短跑冠軍!

相關焦點

  • 動物們為什麼瘋狂奔跑,因為無聊啊!
    當動物感到無聊,它們會怎麼做?當動物瘋狂奔跑,你覺得發生了什麼?當動物+無聊+奔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場景啦!是韓國極具影響力的童書作家之一李惠利的作品,她擅長用輕鬆的畫面表現深刻的主題,其作品能讓人在幽默風趣的故事中學會思考,因而深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跑啊!》
  • 遠古時期,蜥蜴就能用兩條腿奔跑,比人類直立行走早1億多年
    化石表明,被稱為「四腳蛇」的蜥蜴,在1.1億年前就是「兩足動物」,比人類直立行走要早1億多年。
  • 動物的神奇「外骨骼系統」它們有著極其豐富的骨骼形式!
    然而,無脊椎動物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群。它們的骨骼形態更加複雜多樣。豐富多樣的骨骼形式在無脊椎動物中,也有著堪與脊椎動物相比的內骨骼。比如棘皮動物及一些頭足類軟體動物就有著與脊椎動物骨骼來源相同的、由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在棘皮動物中,最有趣的骨骼是海膽的骨骼。
  • 恐龍行走的速度有多快?比人類快得多,但是沒有鴕鳥快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們開始了對恐龍走路姿勢和行進速度的研究。他們對現代的陸生脊椎動物,如大象、羊、老虎鱷魚的走路或爬行動作進行了仔細地觀察,了解了動物的行走速度、步長和動物體形大小之間的關係,又把哺乳動物、鳥類和恐龍進行了對照。
  • 解開蛇怪蜥蜴在水上奔跑之謎
    它們因為有眼瞼和耳朵,所以能與蛇區分。蛇怪蜥蜴身體細長,後肢粗壯發達,而且腳掌底部具有可張開或收攏的膜。當它在水面上奔跑時,這些膜就會張開,使腳掌與水面的接觸面積大增。當然,秘密遠不止於此。科學家們通過細緻的觀察,發現蛇怪蜥蜴在水面上奔跑時,完整的後肢運動過程包括拍擊、扑打、還原三個連續動作。
  • 行走在水面上的蜥蜴
    皇冠鬣(liè)蜥屬(Basiliscus )又常被不恰當地叫作『 耶穌蜥蜴』,這顯然是借用主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神跡。但更準確的說法是:蛇怪蜥蜴(basilisk,大家也這麼叫)在水面上奔跑。蛇怪蜥蜴有四種,分布在墨西哥南部至南美北部的多個地區和美國佛羅裡達州。它們是遊泳、攀爬的健將。
  • 淺談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類型:趾行、蹠行和蹄行,各有優缺點
    雖然很生氣,但不得不說,貓咪的肢體動作真的相當賞心悅目,行走的時候踮著腳尖非常優雅,奔跑的時候又充滿了爆發力。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到,貓咪和狗狗走路時,其實都只是腳趾著地,腳後跟是抬起來的。關於這一點我認為很有必要講一講,即我們今天的文章主題——陸生哺乳動物的行走方式和類型。要知道,陸生哺乳動物是個非常龐大的家族,種類繁多、各有特色,它們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 史前巨鱷像狗一樣奔跑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Paul Sereno與加拿大蒙特婁市麥吉爾大學的Hans Larsson,在尼日和摩洛哥發現了5具生活在1億年前的、具有驚人差異的恐怖鱷魚化石。儘管這些鱷魚存在著各種差異,但它們卻共同擁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特徵——能夠像哺乳動物一樣利用四肢在陸地上奔跑。 如果換一個時間和場景,這5種史前生物都有可能出現在《星際迷航》中。
  • 人類直立行走後,帶來很多困擾,為何祖先還要選擇直立行走?
    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老虎、獅子,它們都是四肢進行奔跑,就連我們近親黑猩猩,是腳背著地進行走路,究竟是為何會讓人類祖先當時選擇直立行走呢?直立行走速度緩慢很多人心目中,猛獸之所以選擇四肢奔跑,是因為它們速度飛快,即使直立行走和四肢奔跑相比,直立行走不容易受傷,四腳落地雖然比我們直立行走比較穩定,但是時間一久會受到傷害,像如果當初我們祖先像大猩猩一樣,仍然使用手背移動,或許現在手背已經受到很大傷害,甚至還會出現畸形。
  • 動物權利運動發源國是如何管理野生動物的?為什麼它們在我國可以興風作浪?
    試想一下,它們的切入點為何不是當今人人皆承認的貓狗,而是懂行之人熟悉的球蟒,外行之人眼裡恐怖的蛇?今天這篇文章就為大家深入剖析一下,在這些高大上組織的發源國,在那些產業較為成熟的歐美國家,它們是怎麼對待動物保護和動物保護組織的,同時也解釋一下這些組織能在我國掀起風浪的箇中緣由。
  •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原標題: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來源:新浪尚品我有話說  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 這種動物奔跑速度快到超過自己大腦的處理能力
    物體移動的速度是相對的,比如物體在高速運動的時候,如果把這個物體看成是靜止的,那麼靜止的物體就相當於處於快速運動中。所以,轉瞬即逝的物體很可能不是在移動,只不過在你運動時,速度過快,超出了自己大腦的處理能力罷了。今天介紹的這種動物絕對速度並不快,它的奔跑速度只有9公裡每小時,陸地上最快的動物獵豹比它要快上個十幾倍。但是它的相對速度卻極快。
  • 動物面貌幾乎一樣,為何人類容貌千差萬別?
    人與人的面貌千差萬別,通過面貌很容易區分不同的人。中日韓三國人的長相差異縱觀動物世界,同種族的動物面貌差異很小,很難通過面貌區分不同動物。為何人類容貌差異如此明顯,而動物面貌幾乎一模一樣?第一,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動物臉上長滿毛髮,但人類面容更加「乾淨」。有這樣一個視覺效應,物體表面越清晰,解析度則越高;反之,物體表面越模糊,分辨則越籠統。
  • 一切始於「直立行走」
    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沒有進化出直立行走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樹上的,通過手腳並用抓握樹枝來移動和尋找食物。此外,生活在樹上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躲避大型食肉動物的捕殺。當沒有那麼多的樹供自己棲身的時候,必要是他們需要通過奔跑來躲避食肉動物的追殺。而為了果腹,本來就會食用一些小型動物的他們也開始獵殺動物充飢。於是,奔跑就是他們在這種生存壓力下需要進化的一個技能。
  • 你能追上奔跑的大象嗎?「怕老鼠」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
    雖然,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象正在奔跑,但卻不曾目睹過它們跳躍起來的樣子。在我們的身邊,總有很多關於大象天生害怕老鼠的說法,然而卻很難理解像大象如此龐大的物種,為何會害怕老鼠這樣的小動物。那麼,大象之所以無法跳起來,是因為自己太胖了嗎?關於大象天生就怕老鼠這一說法,是否原本就是許多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 獨特的解剖結構幫助非洲野狗在奔跑中維持生命
    獨特的解剖結構幫助非洲野狗在奔跑中維持生命非洲野狗與獅子、鬣狗等競爭對手的區別在於,它使用一種獨特的狩獵方式,即長距離追捕獵物,直到獵物因疲勞而崩潰,而不是依靠速度、力量或潛行。一項對這種瀕危物種(也被稱為非洲彩畫狗或披肩獵犬)的全面新的解剖研究,已經確定了這種動物的前肢骨骼、肌肉和韌帶對耐力跑的關鍵進化適應性,這些骨骼有助於維持它在奔跑中的生命。生活在非洲南部和東部的20到30隻非洲野狗組成了一個緊密的遊牧群體,它們使用複雜的協調策略捕獵包括羚羊、瞪羚和kudus等羚羊,通常每天行走30英裡(50公裡)。
  • 學學水上漂:我們能在水面上行走嗎(組圖)
    雖說如此,水畢竟是流體,一般情況下,動物想要在水面行走或奔跑,會因水面無法支撐體重而下沉。所以說,要實現水面行走,關鍵是怎樣獲得支撐身體的力。那麼,皇冠鬣蜥在水面奔跑的時候,水面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仔細研究皇冠鬣蜥的水面奔跑方法後發現,它使用後腳:1拍擊水面,2將腳向下放至水中,3向後划水,4抬腳往前落,快速重複這四個步驟(右下方圖片)。
  • 暴龍和鐮刀龍還有一種遠古的細菌,它們之間有個小秘密
    (我說暴龍是一種緩慢行走的食腐動物,很多朋友不爽了,今天我來解釋一下)曼徹斯特大學一項精密的電腦模擬實驗表明(下圖),限制暴龍行動能力的不是它們的肌肉,而是它們的骨骼,眾所周知骨骼受力橫截面是以平方數增長的,而身體重量是以立方數增長的,當體積越大其骨骼平均受力壓強越大,暴龍如果和人一樣雙腳離地奔跑骨骼將會立馬散架。
  • 「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其實它不僅會走還「道」出了長期困擾科學家們的謎題——節肢動物是先有附肢的分節還是軀幹的分節。通過這小小的化石,科學家向我們揭示了這些遠古小生命的生命演化進程。在西北大學記者見到了該校地質學系的劉建妮教授,聽她告訴您「行走的仙人掌」都說了些啥。 「行走的仙人掌」長什麼樣 大約6釐米長,渾身長著刺、很多條腿,並且身體和腿基本一樣粗……「這就是那個『行走的仙人掌』。」
  • 人體簡史:為什麼只有人選擇了直立行走
    人體簡史:為什麼只有人選擇了直立行走沒人知道為什麼人要行走。在大約250種靈長類動物當中,只有我們,選擇了站起身來,只靠兩條腿到處行動。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兩足直立行走是人類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其重要性絕不亞於具有高級功能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