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增強型納米金剛石生物傳感可用於超靈敏診斷

2020-11-28 科學網

自旋增強型納米金剛石生物傳感可用於超靈敏診斷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8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Rachel A. McKendry、Benjamin S. Mill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自旋增強型納米金剛石生物傳感可用於超靈敏診斷。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25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螢光納米金剛石可作為用於體外診斷的超靈敏標籤,通過使用微波場調節發射強度和頻域分析,可將信號與背景自發螢光(這通常會限制靈敏度)分開。研究人員對生物素-親和素模型實現了8.2×10-19摩爾的檢測極限,其靈敏度是金納米顆粒的105倍。HIV-1 RNA的單拷貝檢測可以通過增加10分鐘的等溫擴增步驟來實現,並且在增加一步提取步驟的臨床血漿樣品中得以進一步證明。

 

這個超靈敏的量子診斷平臺適用於多種診斷測試形式和疾病,並且具有改變疾病早期診斷的潛力。

 

據介紹,在金剛石中,氮空位缺陷的量子自旋特性使量子計算和通信中的各種應用成為可能。但是,螢光納米金剛石在體外生物傳感方面也具有引人注目的特性,包括亮度、低成本以及發射光可控性。基於納米顆粒的生物傳感器對於疾病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但它們通常缺乏所需的靈敏度。

 

附:英文原文

Title: Spin-enhanced nanodiamond biosensing for ultrasensitive diagnostics

Author: Benjamin S. Miller, Lonard Bezinge, Harriet D. Gliddon, Da Huang, Gavin Dold, Eleanor R. Gray, Judith Heaney, Peter J. Dobson, Eleni Nastouli, John J. L. Morton, Rachel A. McKendry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The quantum spin properties of nitrogen-vacancy defects in diamond enable diverse applications in quantum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1. However, fluorescent nanodiamonds also have attractive properties for in vitro biosensing, including brightness2, low cost3 and selective manipulation of their emission4. Nanoparticle-based biosensors are essential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but they often lack the required sensitivity. Here we investigate fluorescent nanodiamonds as an ultrasensitive label for in vitro diagnostics, using a microwave field to modulate emission intensity5 and frequency-domain analysis6 to separate the signal from background autofluorescence7, which typically limits sensitivity. Focusing on the widely used, low-cost lateral flow format as an exemplar, we achieve a detection limit of 8.2 × 1019 molar for a biotin–avidin model, 105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obtained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Single-copy detection of HIV-1 RNA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addition of a 10-minut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step, and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using a clinical plasma sample with an extraction step. This ultrasensitive quantum diagnostics platform is applicable to numerous diagnostic test formats and disease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early diagnosis of disease for the benefit of patients and populations.

DOI: 10.1038/s41586-020-2917-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17-1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於更早發現某些危害極大的疾病
    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重要新研究論文,題為:「自旋增強型納米金剛石生物傳感,用於超靈敏診斷」。該研究發現,低成本的納米金剛石可用於發出諸如愛滋病病毒(HIV病毒)之類的疾病標誌物的信號,其靈敏度是這些測試中廣泛使用的金納米顆粒的數千倍。
  • 電子自旋控制:懸浮納米金剛石是基礎研究的瑰寶
    研究人員展示了當電子和雷射懸浮在真空管中,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這將會有助於發現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等方面的應用,且有助於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研究。  電子可以被認為有兩個不同的自旋態,「向上」或「向下」,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和控制電子自旋共振,或者實現其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變化。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現在的時代,既不是金屬材料時代,也不是高分子時代、新陶瓷時代、複合材料時代,而是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開發和應用新型材料的新時代,這就是納米材料的時代。生物醫學材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能,用於人工器官、外科修復、理療康復、診斷、檢查、治療疾患等醫療、保健領域,而對人體組織、血液不致產生不良影響的材料。
  • 利用納米金剛石的量子特性進行試紙橫向...
    2020年11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nanodiamond)的量子傳感能力可用於提高基於試紙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從而有可能允許更早地檢測HIV感染等疾病。
  • 【分析】基於表面等離子增強瑞利散射的超靈敏生物傳感方法的研究
    其中,利用螢光分子,實現SPR增強螢光的方法,與免標記SPR的方法相比,提高了4個數量級的靈敏度。而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當螢光分子接近金屬晶片表面時,會有螢光淬滅現象;而且螢光分子在光照下容易被漂白。王毅團隊在SPR生物傳感領域,包括SPR增強螢光的技術有多年的研究經驗,也深知其技術特點和缺陷。
  • 俄羅斯外籍院士帶您從納米金剛石生物醫用看未來發展方向
    納米金剛石作為一種新型的碳納米材料,具有化學惰性、有螢光但無光致漂白、無毒性的優勢,可用於細胞標記與生物成像。實驗結果顯示納米金剛石在細胞標記與生物成像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可以用於癌細胞與幹細胞的標記與追蹤,也可以作為與細菌或細胞相互作用的螢光探針,同時,在細胞水平上,它還可以作為生物成像的載體將生物活性物質轉運到細胞內發揮作用,而且可以用於體內的生物成像。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幫助改善傳染病的診斷測試
    UCL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來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研究人員表示,納米鑽石可以讓人們更早地發現愛滋病等疾病。紙質橫向流動測試的工作方式與妊娠測試相同。將紙條浸泡在液體樣本中,並改變顏色,在檢測病毒蛋白或DNA時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
  • 這個「金剛石」不簡單!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作者:魯亦用於體外診斷的納米金剛石藝術圖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有可能使諸如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圖1展示了物理吸附或化學共價偶聯的生物器件界面,其中,生物分子通常表現為取向無序、均一性差、空間位阻大,從而影響了生物探針分子的識別效率和傳感器件性能。近年來,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結構的發展為提升界面生物分子的取向性、有序性和均一性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精確組裝不同尺寸的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探針可程序化調控傳感器的檢測靈敏度,實現超靈敏的標誌物分子檢測,用於臨床疾病的精準診斷。
  • 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用於體外診斷的納米金剛石藝術圖 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它們被廣泛用於檢測從愛滋病毒到新冠病毒的各種病毒,可以提供快速診斷,因為結果不需要在實驗室中處理。但發表在《自然》上的這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的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來顯示一種愛滋病標記物的存在,其敏感性比這些試紙測試中廣泛使用的金納米顆粒高出數千倍。
  • 量子傳感新技術可實現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
    由於NMR通常依賴於小的熱核自旋極化產生的弱磁場,因此NMR與其他分析技術相比,靈敏度較差。傳統的NMR設備通常使用大約一毫升的大樣本體積(足以容納大約一百萬個生物細胞)進行分析。為了提高NMR設備的靈敏度,馬裡蘭大學量子技術中心(QTC)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量子傳感技術,該技術可以對10皮升(微微升,pL)樣品中的稀溶液中的小分子進行高解析度NMR光譜分析。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未來可期:深度解析納米金剛石未來應用前景
    目前,納米金剛石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爆轟合成的超微金剛石CVD法用於製備金剛石薄膜; (2) 超微金剛石用於化學複合鍍研究; (3) 用於潤滑油、固體潤滑劑和潤滑冷卻液; (4) 燒結體; (5) 用於紅外、微波吸收材料的可能性
  • 蘇州醫工所提出基於納米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
    蘇州醫工所提出基於納米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 2019-08-15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為模板,具有較高的螢光量子產率、光穩定性、可調螢光發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有望廣泛應用於光學傳感和生物醫學成像。
  • 懸浮納米金剛石的電子旋轉控制可以帶來傳感器的進步
    研究人員已經演示了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同時它在真空中被雷射懸浮,這一進步可以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和量子力學基礎物理學研究中找到應用。普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李同倉說:「我們已經展示了如何在真空中和不同氣體存在下的納米金剛石中不斷地翻轉電子自旋。」調查結果詳見於周二(7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電子自旋共振在氦氣和氧氣存在下不同,這意味著該技術可用於新型傳感器以檢測和測量氣體。
  • 靈敏度提升98000倍將HIV診斷提早16天正在新冠病毒試點
    在磁場量化、溫度傳感和生物標記等方向上也存在著廣泛的應用。與中性(NV0)中心不同,NV-中心的主要優勢在於,其螢光可以通過自旋調控的方式進行選擇性調節,從而在高背景環境中實現信號分離。傳染病對全球健康構成了巨大挑戰,而早期的診斷對於各種傳染病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 靈敏度提升10萬倍,將愛滋病診斷提早16天,正進行新冠試點
    螢光納米金剛石(Fluorescent nanodiamonds,FND)中氮空位(nitrogen-vacancy,NV)缺陷的量子自旋特性,不僅在量子計算和通信領域應用廣泛,其螢光性能也十分優異,包括高量子產率,無光閃爍或光漂白,高穩定以及低毒性等。
  • 納米鑽石量子溫度計感知發燒蠕蟲
    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嵌入秀麗隱杆線蟲的納米金剛石,測定了其體溫。溫度計通過檢測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自旋-溫度變化關係,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現代實驗室中,作為光學顯微鏡的增強版本,螢光顯微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螢光顯微技術的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獲取包含結構細節的實時成像結果,並由此得到各種生理參數,如pH值、活性氧水平和溫度。
  • 南開郭瑋煒《先進材料》DNA水/微凝膠在生物傳感和醫學的應用
    具有功能性DNA結構的DNA水凝膠在生物傳感和生物醫學應用中是很有前途的材料,因為這種結合會在水凝膠和分析物之間引入其他界面。分析物的識別觸發了DNA水凝膠的響應,並導致凝膠基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化,例如交聯密度,體積或水凝膠的機械,光學或其他性質發生變化,可以進一步轉導為用於感測的可檢測信號,或可能導致某些藥物釋放以用於治療應用。
  • 納米金剛石可在單分子水平檢出病毒 靈敏度比金納米顆粒高5個數量級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其靈敏度比廣泛使用金納米顆粒的測試高出5個數量級,有望更早檢測出諸如HIV之類的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