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浩:從「天宮一號」看中國航天的「費效比」(組圖)

2020-12-04 網易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秦憲安 攝

  新華網專稿(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9月29日晚21時,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21時36分,北京飛控中心宣布:天宮一號入軌。21時38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太空梭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於奢侈?

  由於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美國的太空梭使用費用極為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於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於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為經濟體制的僵化。

  123下一頁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衝擊效應。相反,航天產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產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麼關係,反而和製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製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繫。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於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太空梭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太空梭設計過於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產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產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於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裡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鑑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製火箭衛星就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為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於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製、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太空梭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上一頁123下一頁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秦憲安 攝

  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為「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於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更不能因為西方國家的問題就束縛手腳。我們都講國家國家,這國與家確實有些類似的地方。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因此那些條件好的家庭,往往都是早早規劃,或是經商,或是投資股票房地產。國家也是如此,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它有必要將自己的一部分資源投入到更有發展前途的領域,這樣才不會「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實錄天宮一號發射全程

  新華網甘肅酒泉9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我們的記錄,是從發射前4小時開始的。等待漫長而又短暫。每一秒的消逝,都朝著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奔向天宮的時刻近了一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已經做好各項準備,大屏幕上顯示著發射場實況圖像和氣象狀況。大漠戈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高約105米的巨大發射塔架靜靜地佇立在空曠的大漠上。參與測控的航天遠洋測量船的3艘遠望號測量船全部到位,其中遠望三號承擔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的測控任務,在天宮一號發射過程中承擔了包括天宮一號初軌控制、太陽帆板和中繼天線展開控制等關鍵任務,遠望五號、遠望六號測量船承擔神舟八號的測控任務。  

其他軍事短評:

  上一頁123

  作者:鄭文浩

  (來源:新華網)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高清組圖:神十航天員漂浮進入天宮一號
    高清組圖:神十航天員漂浮進入天宮一號 (1/11) "← →"翻頁
  • 天宮一號墜落前畫面(組圖)
    「中國目標飛行器重回地球倒計時!」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網報導,天宮一號預計北京時間4月2日再入大氣層,屆時它「不會像科幻電影中描述的那樣,惡狠狠地砸向地球,而是在奔向地球的過程中,化成一身絢爛,划過美麗星空」。
  • 科技短評:天宮一號的「謝幕」,是中國航天的騰飛
    新聞    據新華社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天宮一號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雛形,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有6名航天員曾駐留其中。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就此正式謝幕。
  • 天宮的徵途:中國載人空間站規劃淺析
    沉寂已久的載人航天工程再次發力,航天站的建設正式啟動。讀者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中的「空間實驗室」就是指明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及後續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其實對於關注中國航天的愛好者來說,這個新聞頗有舊聞的味道。1992年正式啟動的921工程中,就明確提出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被曝穿越:天宮一號成未來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官方網站被曝出現「穿越」。4月1日,知乎網友@talich 在回答「為什麼科普在中國進行得如此艱難?國外的科普環境又是怎樣的?」的問題時貼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的頁面,表明其科普工作的簡陋。在網站「未來任務」的介紹中,僅有的兩項內容之一是09年創建的天宮一號的說明文章。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07毫秒,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乘著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首次自動點火。21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視覺中國供圖  是時候向天宮一號道別了。  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預測的時間範圍內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作為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此後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3艘飛船6次交會對接,成為中國首個「太空之家」。
  • 軍工行業: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長期看好航天板塊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天宮一號這次航天飛行任務的順利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計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擁有獨立太空實驗室的國家!  天宮一號的發射是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進一步突破的標誌性事件,預示著我國以航空航天為代表軍工行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廣闊前景,將長期利好我國軍工行業。  短期對具有航天概念的股票形成事件性利好。
  • 天宮一號,歡迎回家!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天宮一號,難說再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日發布的消息稱,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這將是天宮一號最後的謝幕。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第一個家」。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題: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的實時監測和全程跟蹤下,在預測的時間和範圍內準確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 天宮一號空間比飛船大一倍 可在裡面看電影
    「天宮一號」空間比以往的飛船大一倍可看電影休閒、與地面發E-mail和進行可視對話15立方米艙內可鍛鍊體能隨著「天宮一號」發射時間的臨近,國內已經掀起了「天宮」熱,「天宮一號」內部的各種設置也成為公眾感興趣的話題。
  • 天宮一號採用航天九院光纖陀螺技術
    10/9/2011,據報導,9月29日21時25分45秒,作為中國航天高技術水平、高可靠性能最新「代言」的「天宮一號」 發射成功,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此後,它將分別與隨後發射的「神八」、「神九」、「神十」飛船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
  • 「天宮一號」完成任務告別太空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中國官方: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最近,有關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即將墜毀的消息非常多,現在官方終於發聲了!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其中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
  • 科學網—天宮一號團隊:科學家80後
    27歲的沈曉鵬長著一張泛紅娃娃臉,他負責此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完成交會的連接機構,這是此次空間交會連接試驗的核心與關鍵。沈曉鵬說6年前自己還在上大四,當時是和同學窩在寢室裡看「神六」發射。2009年研究生畢業,他成為805所空間對接機構研究室的一名設計師。11月3日凌晨,他又守在電視機前見證「神八」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試驗。
  • 「天宮一號」答小記者問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第8次發射。隨後,「天宮一號」接受了眾多小記者的視頻採訪。 以下,是文字實錄。
  • 「天宮一號」的太空之旅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中國航天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重達八噸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被長徵二號FT1火箭託舉升空。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也在浩瀚宇宙中安下了第一個「中國之家」。
  • 中國移交天宮一號搭載的國際宇航聯合會會旗
    當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參加了在德國柏林國際航空航天展上舉行的國際宇航聯合會會旗移交儀式。執行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劉旺將天宮一號搭載的國際宇航聯合會會旗移交給聯合會主席貝恩特·費爾巴哈。新華社記者馬寧攝新華網柏林9月14日電(記者 郭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14日在柏林將中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搭載的國際宇航聯合會會旗正式移交給這個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