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9月29日晚21時,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21時36分,北京飛控中心宣布:天宮一號入軌。21時38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太空梭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於奢侈?
由於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美國的太空梭使用費用極為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於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於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為經濟體制的僵化。
123下一頁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衝擊效應。相反,航天產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產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麼關係,反而和製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製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繫。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於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太空梭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太空梭設計過於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產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產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於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裡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鑑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製火箭衛星就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為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於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製、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太空梭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上一頁123下一頁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秦憲安 攝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為「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於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更不能因為西方國家的問題就束縛手腳。我們都講國家國家,這國與家確實有些類似的地方。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因此那些條件好的家庭,往往都是早早規劃,或是經商,或是投資股票房地產。國家也是如此,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它有必要將自己的一部分資源投入到更有發展前途的領域,這樣才不會「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實錄天宮一號發射全程新華網甘肅酒泉9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我們的記錄,是從發射前4小時開始的。等待漫長而又短暫。每一秒的消逝,都朝著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奔向天宮的時刻近了一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已經做好各項準備,大屏幕上顯示著發射場實況圖像和氣象狀況。大漠戈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高約105米的巨大發射塔架靜靜地佇立在空曠的大漠上。參與測控的航天遠洋測量船的3艘遠望號測量船全部到位,其中遠望三號承擔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的測控任務,在天宮一號發射過程中承擔了包括天宮一號初軌控制、太陽帆板和中繼天線展開控制等關鍵任務,遠望五號、遠望六號測量船承擔神舟八號的測控任務。
其他軍事短評:上一頁123
作者:鄭文浩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