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來了,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專家:更強調解決問題能力

2020-11-25 西部網

數學,作為「最能拉開區分度」的學科,總是家長、老師最重視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課外培訓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種選拔考試中的必選項。早年間轟轟烈烈的「奧數班」曾熱鬧一時,直到今天,「數學作業拍照能檢測正確答案」仍是各課外輔導軟體最大的賣點。

數學課改牽一髮動全身,它的每一點變化都備受關注。隨著新高考逐步推進,取消文理分科,今年6月,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中小學數學課堂正在發生哪些變化?由此,教師教學面臨怎樣的挑戰,學生學習應該做出何種調整?記者採訪了教育部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副組長、修訂組組長王尚志。

1.數學,從知識走向能力,從能力走向素養

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思考數學想要讓孩子學會什麼?走向社會之後,哪怕一些數學知識遺忘了,還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在新課程標準制定和修訂過程中,我們希望數學給孩子留下的核心素養是: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記者:作為親歷者,您能不能分析一下數學學科經歷過的幾次變革?不少家長反映,緩解擇校壓力之後,取消各種加分和杯賽,唯一不敢放棄的還是數學。如果問問班裡同學什麼培訓班最受歡迎,答案一定是「數學」,對此,您怎麼看?

王尚志:新課標研製的指導思想就是落實中央為教育制定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如何落實這個任務?換句話來說,數學想要讓孩子學會什麼?走向社會之後,數學能給孩子留下什麼,那就是核心素養。目前,在新課程標準制定過程中,我們希望能給孩子留下的數學素養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實際上,這是很多國家都在思考的問題。從20世紀到21世紀,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本領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自然要隨之發生改變。舉個例子,有一個調查結論,在20世紀,每個人一生要經歷一到兩個職業,到了21世紀,根據數據預測,每人可能要經歷十個職業左右。

應對一個職業和應對多個職業所需要的本領是不同的,在社會發展中,數學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有這樣一個論述「數學已經從幕後走向前臺,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的數學教育改革就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並經歷三個步驟。從以知識為核心,逐步發展成以能力為核心,現在則是以素養為核心。

20世紀60年代,數學教學大綱圍繞著如何學到知識展開。之後一批數學家提出,數學教育的目標在於提升三大能力,即數學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三大能力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數學界、數學教育界和一線老師的廣泛認可,到了2002年左右,我們開始研製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稿,一些專家談到要應對新變化,於是三大能力變成五大能力:即抽象概括、運算求解、邏輯推理、空間想像、數據處理。直到今天變為六大核心素養,簡單說,提出素養是希望把知識技能、思想方法、關鍵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起來,留給學生更多東西。

我想說的是,希望學生在數學教育氛圍裡,通過學習數學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促進學生在這六個方面能夠得到發展和提升,這樣就能通過教育,通過每一個學科的學習,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過去以知識為本的教育,通過這次課標研究,逐步在向「以人為本」的教育改變,提出核心素養也是立足於學生的發展。

如果換一個詞來說,過去我們重視的是學會數學知識,現在我們應該不僅要學會,而且希望學生會學數學。

除此之外,有一點很重要。對於全體學生來說,數學要學習的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內容「變少」了。我們的課程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再進行文理分科。

對數學有興趣,有能力的孩子,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選修課程。選修的課程又分成了五類,有適用於向理科發展的數學課程,適用於向文科發展的數學課程,還有適用於體育、音樂、美術的數學課程、適用於特殊人才發展的數學課程,比如說大學選修課程。大學選修課有6個學分,有三個科目:微積分、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概率論。

總之,數學在「削枝強幹」,對於不同的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

2.數學「更簡單」了嗎?

之前的數學試題,題目幹練,非常簡潔,缺一個字、多一個字意思就不對了。對數學試題來說,有些題仍然保持這樣的風格,但是會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另外,隨著對實踐和創新能力要求的提高,有些試題增加了背景,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能力。這就是數學建模的素養。這樣的試題需要擁有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好的應用能力,我們希望老師、家長看到這個變化趨勢,並循序漸進地實現。

記者:家長都很關心少了哪部分內容?考察的知識少了,高考數學是不是更簡單了?

王尚志:2020年10月13日,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第20條指出:「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原來是理科要完成16個學分的容量,文科14個學分。目前文理不分科了,我們的要求統一變成14個學分。必修課程8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6個學分,一共14個學分。

一個學分相當於18個課時的內容,這意味著我們要從中減掉36個課時的內容。這36個課時分給了其他的選修內容,給音體美考生,給特殊人才考生。此次課程標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對於高考命題有評價和指導作用。過去的課程標準主要解決「學什麼、教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怎麼學」這六個問題。這一次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而學業質量標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指導考試命題,例如,增加試題的開放性等,這是很大的變化。

總之,參加高考的學生需要了解到,學習數學不能滿足於記憶、模仿,儘管需要準備的「知識性」內容少了,但是,試題的開放性增加了。

記者:改革之後,老師的教學怎樣改變?學生的學習應該怎樣調整?家長們最關心的是,還需要刷題嗎?

王尚志:課程標準的改革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上強化了數學建模和數學探究活動,把它作為提升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載體。

其實,題目的「難易」很難直觀表現,因為我們強調的不再是「知識」而是「能力」。比如今年山東省高考數學試卷,試題裡帶有應用背景、具體情境的題目大概有七八道。

此前我們的數學試題,題目幹練、簡潔,缺一個字意思就不對了。現在的試題增加了應用背景,考察的是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刷題還有用嗎?情境變化很多,再「押題」「刷題」基本上不可能了。

從數學本身說,傳統的套路能應對實際的情境嗎?能應對大量的試題閱讀嗎?師生必須想明白的是,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

3.數學基礎應該「打」在哪兒?

好的數學課其實界限是有一些模糊的,它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快又準」不是最重要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繫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數學割裂成一個一個小的知識點,而應該從題目的理解中,一點一點建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記者:情境的變換,需要老師怎麼適應?數學課怎樣教才更高效?數學應不應該提前學?

王尚志:我說一個老師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老師現在講解問題時很少認真讀題。哪怕是優質課都是這樣,出來一道題,老師直接問同學:「這題大家會不會?看誰算得快!」我每次發現,都問,你們怎麼不讀一讀題?

我們總是說,數學要重基礎,向課本要效率,但是很多基礎恰恰沒有打好。我們就以最經典的數學題「雞兔同籠」舉例子,大概小學三年級會學到這個題目。一般題目中會標明雞和兔子共有多少只,兩種動物共有多少「腿」,問雞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老師們講解一般都是這樣的:假設籠子裡都是雞或都是兔子,然後進行運算。我聽到一些小朋友會提問題,「為什麼這樣假設?明明兔子4條腿,它不是雞,怎麼能假設是雞呢?」老師一般不會解釋,只會說,「記下來,就這樣算就行」。這樣孩子沒有理解,只是記住了,題目再變,還是不會。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刷題」。這樣一來,學生的負擔就重了。

這是我們最希望老師做出改變的,改變教學方法,不要「教知識」而是「教能力」。例如,在上面的「雞兔同籠」問題中,讓學生考慮「雞腿和兔子前腿的數量」,比「假設都是雞」要容易理解,差異在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用他們(大部分)理解水平講道理,奠定好基礎。一道題出來,老師應該先讀題,如何理解題意,有邏輯地思考。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老師們甚至可以讓學生重複一下,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以後再遇到相似的問題,他們自然就懂了。比如除法,要讓學生理解,除法就是「等分」,平均分為幾份。再比如,一些包含「0」的乘除,老師明明知道結果還是「0」,但是不能省略步驟,這是幫助「位數」不出問題的。

我們說的重視基礎,就是在這裡。好的數學課其實界限是有一些模糊的,它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快又準」不是最重要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繫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數學割裂成一個一個小的知識點,而應該從題目的理解中,一點一點建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是要建立在一定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基礎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不要提前學。比如說,學生如果不積累足夠的語文「反義詞」「近義詞」,讓他們學「正負數」就缺乏理解基礎,從「反義詞」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一個提升,再結合「給定0點的情境」。比如海拔這個單位,一定有一個「0點」,有海拔以上,也有以下。進而再去思考「需要設置0點」的情境,例如,描述道路中建築物的位置,循序漸進,使學生學會思考。

數學需要做題,但是做題的時候要去理解題目,這就叫基礎,而這種基礎就是管用的基礎。這也是我們課程標準的一個新要求,總之,我們希望學生要會學習,更會想問題,以應對未來更多的改變。

(原題為《新課標來了 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新課標來了,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教育部專家回應
    新課標來了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  數學,作為「最能拉開區分度」的學科,總是家長、老師最重視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課外培訓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種選拔考試中的必選項。早年間轟轟烈烈的「奧數班」曾熱鬧一時,直到今天,「數學作業拍照能檢測正確答案」仍是各課外輔導軟體最大的賣點。
  • 新課標來了,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
    考察的知識少了,高考數學是不是更簡單了?王尚志:2020年10月13日,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第20條指出:「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 學好數學還能靠刷題嗎 教育部專家回應
    過去的課程標準主要解決「學什麼、教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怎麼學」這六個問題。這一次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而學業質量標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指導考試命題,例如,增加試題的開放性等,這是很大的變化。
  • 新課標數學有什麼不同?數學基礎應該「打」在哪兒?
    數學課怎樣教才更高效?數學應不應該提前學?  王尚志:我說一個老師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老師現在講解問題時很少認真讀題。哪怕是優質課都是這樣,出來一道題,老師直接問同學:「這題大家會不會?看誰算得快!」我每次發現,都問,你們怎麼不讀一讀題?
  • 如何學好數學
    要學好數學這門課必須領悟以下幾點:1、要領悟數學「黃金圈思維」。具體來說,一共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數學?第二個問題:怎樣學數學?計算,端正態度佔比35%,積極主動佔比10%,認真聽課佔比30%,學會思考佔比15%,學會提問佔比10%,這五項決定了學好數學的關鍵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 靠刷題去學習的數學,中國教育最「失敗」的學科?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的教育問題,關鍵就是沒有邏輯教育!邏輯思維能力如此重要,但是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並沒有這樣一門課。傳統教育方式重知識輕思維,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大量的知識存儲到學生的腦海中。我們都知道,數學-邏輯思維智能代表了人類目前最高智能,幾乎所有的智商測試題目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數學-邏輯內容,幾乎所有的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職業都有邏輯智能的參與。
  • 語文靠積累,數學靠刷題,英語靠背誦,不掌握方法,事倍功半
    第二,數學的學習,靠刷題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 丘成桐認為,對於數學這樣有深度的學科,刷題是不可缺少的,課本上的練習題,要認真做,要理解,基礎一定要打好,沒有好的基礎,想獲得靈感是不可能的。數學的基礎,和語文的基礎積累,不太一樣!因為數學單純靠記憶是不行的,運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運算不好,小學數學就會不好,到了初高中,更是寸步難行。
  • 四年級上冊數學期末測試卷+答案,數學要不要靠刷題提分?
    四年級上冊數學期末測試卷+答案,數學要不要靠刷題提分?一、填空題1.如解決問題的第3小題「星期天,某校四年級組織全體學生去興慶公園划船,如果四年級全體同學全部划船,一共需要租幾條船?小明說,四年級有男生84人,女生73人。小紅說,每隻船最多坐12人。」像這樣的題,一個是考除法計算能力,另一個就是考「進一法」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況,與四捨五入是有區別的。
  • 基礎不太好如何學好高中數學?
    高中數學怎麼學好,這個問題說實話很寬泛,要對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每一個層次都展開說的話我可能需要十篇長文。 由於篇幅有限,本篇回答將會涵蓋我高中學習三年以及畢業後一年思考得出的學好高中數學最關鍵最重要的部分。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學數學需要天賦嗎?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作為一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今天來談談我的看法。1 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 數學成績快速提升的一個好方法:大量刷題,用好錯題本
    數學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一門主課,學好數學對孩子的升學考試非常關鍵。不過,現實情況中很多孩子數學學得不好,想要快速提升,卻又不知道從哪裡入手。那麼,有沒有快速提升數學成績的好方法呢?新疆烏魯木齊市2019年高考狀元謝宇航的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 高一數學不好,高三還有希望考上大學嗎?高中生該怎樣學好數學?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初中數學好,高中數學差,主要在於初高中數學的差異。首先,高中數學內容與初中數學差距大。初中數學淺顯易懂,高中數學難度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其次,高中數學進度快,導致很多學生基礎不紮實。初中一學期就學一本數學教材,而高中一學期學兩本教材,老師快節奏的學習生活讓很多學生掉隊;最後,初中數學具象,高中數學抽象,對學生的能力水平要求提高了很多。
  • 「學好數學的秘密不在課堂」
    原標題:「學好數學的秘密不在課堂」 「初中是數學學習的關鍵過渡期,這對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昨天,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教授扎爾曼·尤西斯金在華東師範大學分享了他多年的教學研究成果,並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
  • 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談數學教育誤區:莫把數學當語文來教
    比如背乘法口訣,有學生靠機械記憶知道了「三七二十一」,但沒有明白,「三七二十一」是三個七或者七個三加起來等於二十一。學數學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背後的原理,知道原理後,不用去背、去刷題,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推導出來。  《教育家》: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學數學就是要做題,多做題知識才能掌握得更牢,基礎才能打得更好。
  • 建哥指針數學:淺談如何學好高中函數
    建哥指針數學強調函數作為高中數學的重要一章,貫穿於整個高中數學,其地位非常重要。近幾年高考中所佔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二、必備的數學思想數學不是簡單的計算,不是記下幾個概念、幾個公式、幾個定理就能行的,雖然這些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想學好數學不僅要求擁有良好的記憶品質、計算能力,而且要求掌握好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技巧。建哥將常涉及到的數學思想方法總結成解題矩陣:數形結合的指針在研究函數的性質時,函數圖像可直觀、生動地反映函數的某些性質。
  • 他的經驗讓你輕鬆學好數學
    那麼數學真的很難學嗎?難道沒有學好數學的捷徑嗎?今天我們來看一看一位知名數學權威的學數學的故事! 也許有人說,小平邦彥抄書靠抄書成知名數學專家,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不是,我們都去抄數學書就能學好數學?考出高分呢? 這當然也要舉離理解! 比如說,你盲目去抄,不思考、不分析,那麼你抄再多遍都沒有意義!
  • 華羅庚:如何學好數學
    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應當與「會了就可以,習題可以少做」的思想鬥爭。
  • 數學家談:如何學好數學?
    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 一、基本運算要熟、要快 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
  • 高中數學要抓好運算、空間想像、邏輯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數學要抓好運算、空間想像、邏輯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數學怎麼學?高中學好數學,首先基本的知識點要掌握,集合,數列,基本不等式,三角函數,導數,幾何知識,解析幾何等基本知識要牢牢掌握。其次,要多練多算,多刷題,來逐步了解知識點的延伸變化。
  • 中考數學提分36計:第1計 覓中考指南針,精準刷題,有目標押題
    四、精準實施恰當的刷題刷題?刷哪些題?這是個問題!主要包括選擇題+難題+壓軸題三個模塊。1、選擇題相信很多同學都存在選擇題失分嚴重的情況,拿數學來說,一道選擇題4分,每次考試錯幾道,最終成績也就100來分,如果不解決只能次次如此,毫無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