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藥明康德團隊整理,歡迎分享至朋友圈。轉載請於文章開頭註明「本文來源於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ID:WuXiAppTecChina)」
當我們探索生命中「噁心」的部分時,我們經常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洞察,甚至經常揭示一些出乎意料的美。
Very often when we explore the gross side of life, we find insights that we never would have thought we'd find, and we even often reveal beauty that we didn't think was there.
演講實錄
你知道嗎,世界上第一例催孕藥是用天主教修女的尿合成的,甚至與大主教也有關係。這是真實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時,她們的尿液中便開始出現含量極高的生殖激素。但有位叫做布魯諾·盧內費爾德的醫生想知道,他是否能將那些激素從尿液中分離,並用其幫助不孕不育的女性們。
圖片來源:Pixabay
問題很明顯:為試驗這一想法,他需要搜集許多年長女性的尿液。然而那絕非易事。他和他的同行獲得了大主教的許可,從幾百名年長的天主教修女那裡收集了若干加侖的尿液。這樣一來,他就將那些仍利於今天的女性懷孕的激素分離了出來。雖然現在,這種生殖激素可以在實驗室合成,並且也不再需要大量的尿液。
那麼,為什麼我要站在這裡,向在座的各位精英講述修女的尿液呢?事實上,我是一名總是痴迷於研究「噁心」事物的科學記者兼多媒體製作人。這種痴迷驅使我在一周前創立了一個名為「噁心科學」的每周YouTube視頻系列,展示了自然、醫藥和科技中所有黏滑的、難聞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我認為大多數人會承認尿液有點「噁心」。尿液屬於一些我們不喜歡談論的事物,而我們會將其控制得極其私密。但當盧內費爾德仔細觀察了尿液的世界,他發現了使人類受益匪淺的東西。
從我製作節目以來的一年半中,我可以告訴各位,當我們探索生命中「噁心」的部分時,我們經常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洞察,甚至經常揭示一些出乎意料的美。我認為,談論「噁心」的事物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圖片來源:Pixabay
首先,談論「噁心」的事物堪稱教育的利器,也是保持好奇心的絕妙方法。為了解釋我的意思,倒不如分享一點我小時候的經歷。也許你們會稱曾經的我為一名讓人「噁心」的孩子。事實上,我對科學本身的熱愛開始於我的父母帶給我的一套黏糊糊的化學實驗工具,並通過我在六年級生物課上做的「噁心」的實驗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例如:我們在教室的各個角落收集細菌,並進行培育。我們同樣剖析了貓頭鷹嘔吐出的唾餘,包含著貓頭鷹吞下去的一團團不消化的食物,那確實有些「噁心」,怪異,但也很酷。
實際上,我孩提時對「噁心」事物的痴迷,也算不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許多孩子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噁心」的事物,像玩泥巴,收集甲蟲或吃鼻屎。為什麼呢?我認為,小孩子就像小探險家一樣。他們只想盡他們所能地探索,但對相對接受性毫無概念,例如接觸瓢蟲或臭蟲。他們只想知道萬物如何存在,並盡他們所能地一探究竟。那是純粹的好奇心。
接著,成人逐漸涉足,我們告訴孩子們不要挖鼻孔,不要摸鼻涕蟲或蟾蜍,或者其它一切他們在後院找到的,因為那些東西很「噁心」。我們那樣做部分是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對嗎?例如,挖鼻孔也許會傳播細菌,摸蟾蜍也可能會帶來疣疾。雖然如此,我卻不敢苟同。你們應該感到無拘無束,想摸多少蟾蜍就摸多少。
圖片來源:Pixabay
到了某個階段,當孩子們逐漸長大,這樣對待「噁心」事物的方法,已不只與好奇心有關,某種程度上,也有可能與發現極限有關,在允許的情況下會試圖超越那個極限。因此,在特定年齡的許多孩子會參加間歇性的比賽,看誰的鬼臉最醜。某種意義上,正因為這樣做會有點出格,對嗎?
不過,我們對「噁心」事物的定義,還出於另一方面的考慮。作為人類,我們多多少少將「噁心」的概念拓展到了道德的範疇。心理學家保羅·羅茲說過:「許多我們歸為『噁心』的東西,其實提醒了我們,我們只是動物。例如體液,性,以及身體畸形和死亡。確實,我們是動物的概念使人不安。因為它會提醒我們自己終有一死。它還讓我們中的許多人懷有存在性焦慮。羅茲這樣說過:「厭惡和逃避兒『噁心』的事物不僅成為保護我們身體的方式,而且還保護了我們的精神。」我認為在某個階段,討厭的事物和不道德之間的關係會開始在孩子們的心底紮根。
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目前我沒有具體的數據來支持我的下一個想法,但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當我們邁入青春期時,這種情況便已司空見慣。就像這樣——沒錯,這就是那個時期的我。我們的身體在青春期時開始改變,出更多的汗,女孩開始月經。我們從未這樣思考過性。受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限制,這種羞愧便很容易立足。我們不會只想到:「哦,天吶,我的身體正經歷著『噁心』的東西!」我們會想:「哦,上帝,也許我很『噁心』。也許那意味著我出了什麼問題。」問題是,如果你們將」噁心」的事物與不道德聯繫在一起,就會失去絕大部分的好奇心。因為世界包羅萬象,總有一部分多少有點「噁心」。
舉個例子,想像在叢林中漫步。你或許只會注意到鳥,樹和花。它們很漂亮。但我看來,你會錯失這個星球中生命更加廣闊和奇妙的一面。衰變的循環正駕馭著森林的生長,在你們腳下存在著網絡般的菌類植物,與你們身邊的植物緊密相連。那確實令人吃驚。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儘早並且頻繁的與年輕人談論「噁心」的東西,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需要體會我們星球上的生命中廣闊的一面。對大多數人來說好消息是:「噁心」事物的樂趣並未消失殆盡,我們只是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圖片來源:Pixabay
但事實上,我們一生中都花費了很長時間試著擺脫「噁心」的感覺。當你們認真思考它時,我們也不過是皮包著骨頭的生物罷了——薄薄的皮膚包裹著液體和奇怪的組織。在有些情況下,有意或無意間,我需要在一天中多次提醒自己不要在公眾場所放屁。
很顯然,我們總是不顧一切地嘗試躲避「噁心」的東西。我認為大多數人會將這種偷窺的愉悅運用到「噁心」的事物上。尤其是兒童。在科學課堂上展示我的視頻的中學老師的數量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適用於成人。我認為我們都喜歡聽聞「噁心」的故事,畢竟,探索我們自己「噁心」的一面,在社會層面上是可以接受的。
但讓我覺得談論「噁心」的東西很重要,還有著另一層原因。前不久,我製作了一個關於扁桃體結石的視頻——抱歉讓大家覺得不舒服——這些鑲嵌在你們扁桃體的粘液球,細菌和食物味道非常難聞,有時候會隨著咳嗽噴出來,讓人感到很「噁心」。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但經歷過這一過程的很多人,並未真正公開討論過這個問題。時至今日,我製作的這個視頻仍然是所有視頻中最流行的一個,有幾百萬的點擊率。
並且那個視頻的評論區變得有點像一個勵志互助區,人們可以談論他們扁桃體結石的經歷,比如擺脫它們的方法和策略。這已經成了人們敞開心扉直面問題的絕佳途徑。能討論諸如扁桃體結石一類「噁心」的東西,確實大快人心,然而對於一個有相同影響力的視頻,例如月經一類的平常事物,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去年二月,我發布了一個有關月經的視頻,一直到今天,我仍會收到來自全世界人們關於自己月經問題的留言。許多年輕人——還包括年紀稍大一些的人——擔心她們身體出現了一些異常。當然,我總告訴她們我不是醫學專家,如果可能的話,她們應該去諮詢醫生。但事實上:所有人應該很自然地與醫生談論她們自己的身體。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從年輕時開始直面「噁心」事物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們懂得:應該有人關心你們的身體,對你們的健康負責。
與醫生談論健康和「噁心」的東西很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醫生和科研人員只有了解哪裡出了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當製作關於月經的視頻時,我所了解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是:曾經有一名科學家告訴我,我們關於月經的認知實際上還很有限。許多基礎研究尚未完成。部分原因是,很多該領域的科學家,尤其是女性,並未對月經表達出任何疑問。這也不是女性們會公開討論的話題。我們在認知上的缺陷,正是因為沒人提出問題。
我認為談論「噁心」的東西很重要,還有最後一層原因:當剝開「噁心」的外皮時,你們並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發現。例如加州的棕色海兔。這是一種向捕食者噴射這種可愛,明亮的紫色墨水的海蛞蝓。它同時也適用於動物界中最扭曲的生物。它們就是兩性生物,意味著它們兼具雌雄生殖器官。當到了交配的時期,像(古巴的)康加舞一樣,20多個個體會聚集一堂,互相交配。單只海兔會向正前方的配偶射精,並接受後方的精子。
圖片來源:Eric R. Kandel – Facts.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9. Thu. 10 Oct 2019.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00/kandel/facts/>
但當科學家看到這個景象時,會說:「好吧,還是不要去碰它們,」但這樣一來,他們就會錯過關於海兔更重要的著實奪人眼球的事情。事實是:這些海兔僅有少量的巨大神經元,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被用於神經科學研究。事實上,科學家艾瑞克·坎德爾將它們運用在了他的實驗中,以理解記憶是如何存儲的。大家知道嗎?他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走出家門,撿拾甲殼蟲,玩玩泥巴,並心懷好奇。駕馭你們對「噁心」事物的興趣,不要膽怯。因為你們永遠不知道你會發現什麼。就像我在所有視頻的結尾說的:「好『噁心』哦!」
▲Anna Rothschild是一名科學記者,她擁有紐約大學的科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和布朗大學的生物學學士學位。她為年輕人以及保持好奇心的人製作科學視頻(圖片來源:TED官網)
參考資料:
[1] Anna Rothschild. (2016). Why you should love gross science. Retrieved Oct 11, 2019,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anna_rothschild_why_you_should_love_gross_science